山在老师康德黎家中得到中国成立临时政府,黎元洪为元帅,黄兴为副元帅
的消息,便于11 月16 日发电报给上海的《民立报》说:“今闻已有上海议
会之组织,欣慰。
总统自当推定黎君。闻黎有拥袁之说,合宜亦善。总之,随宜推定,
但求早巩固国基。
满清时代,权势利禄之争,我人必久厌薄。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
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至于政权,皆以服务视之为要领。文临行叩发。”
孙中山去英国进行外交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想取得英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的谅
解和支持。英国马克沁机枪厂厂主达耳生看到孙中山将来有可能当选为大总
统,盼他订购武器与军火,愿意从中代孙中山同英国政府联系。孙中山便托
达耳生向英国政府要求三件事:一、止绝清廷一切借款;二、制止日本援助
清廷;三、取消各处英属政府之放逐令,以便于取道回国。
达耳生代表孙中山会见英国内阁外相格雷,孙中山所求三事皆得英国
政府允许。但是,英国政府也向孙中山表明:“所有外国人以及反满的团体
都可能给予袁世凯以总统的职位,——假如他能够驱逐满清并赞成共和。”
也就是说,英国政府既反对满清,也反对革命党掌权,只给袁世凯以支持。
孙中山清楚地知道,英国政府对中国的态度,将对其他国家产生重要
影响,因此,他把对英国外交的成败,看成是“可以举足轻重为我成败存亡
所系者”。现在英国外相既然公开向他声明支持袁世凯做大总统,他就不得
不放弃总理一席,而支持袁世凯了。
孙中山于11 月21 日由伦敦到巴黎,在巴黎又进行了紧张的外交活动。
他会见了法国参议院议员、外交委员会及军事委员会成员克烈孟梭。并在法
国《世纪报》记者阿尔贝?梅崩、阿尔贝?米约陪同下,去法国众议院,会
见议员阿尔弗雷得?马赛、吕西安?于贝安尔等人,向他们提出法国是否愿
意承认中华民国的问题。孙中山还会见了《巴黎星期报》、《巴黎日报》等报
的记者,以中国革命领导者的身份,就建国任务和对外关系问题发表谈话,
争取外国的同情和支持。
孙中山在英国和法国,都进行了筹款或借款活动,但都落了空。然而
他却得出结论说:美、法二国,则当表同情革命者也;日本则民间表同情,
而政府反对者也;英国则民间同情,而政府未定者也。
孙中山在巴黎同一些旅法的同盟会员胡秉柯、张翼枢等人会晤。他要
胡秉柯代表他访问法国外交部。胡秉何在孙中山离开巴黎经马赛回国的那一
天,访问了外交部,询问其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孙中山后来任命张翼枢为中
华民国临时政府驻法国的全权代表。
这时,胡秉柯已返回中国。
孙中山从马赛乘船经槟榔屿、新加坡等地,于1911 年12 月21 日到达
香港。胡汉民、廖仲恺等乘兵舰到香港迎接。他们在香港就国内形势、应采
取的方针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胡汉民认为:清朝政府已人心尽去,
所依赖的不过袁世凯的数万兵力;袁世凯实叵测,持两端,不可信。他主张
孙中山先到广州,以广东为根据地,整训军队,然后举兵北伐。袁世凯虽有
北洋军数万,但如向革命方面进攻,两三月内,未能摧破东南。
而吾军已济,然后可以实力廓清强敌,乃真成南北统一之局。胡汉民
劝孙中山不要去上海、南京。若孙去了沪宁,必被推戴为大总统,但无兵可
用,而且号令难行,将无所作为。
孙中山不同意胡汉民的意见,他说:“以形势论,沪宁在前方,不以身
当其冲,而退就粤中以修战备,此为避难就易。四方同志正引领属望,至广
州其谓我何?我恃人心,敌恃兵力,既如所云,何故不善用所长,而用我所
短?鄂即稍萌歧趋,宁复有内部之纠纷,以之委敌,所谓赵举而秦强,形势
益失,我然后举兵以图恢复,岂云得计?朱明未局,正坐东南不守,而粤桂
遂不能支,何能蹈此覆辙?革命军骤起,有不可向迩之势,列强仓猝,无以
为计,故只得守其向来局外中立之惯例,不事干涉。然若我方形势顿挫,则
此事正未可深恃。戈登、白齐文之于太平天国,此等手段正多,胡可不虑?
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260 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
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已远不如,覆之自易。故
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我若不至沪宁,则此一切对内对外大计主持,决
非他人所能任。汉民宜从我既行。”孙中山对成立中央政府满怀信心。他说:
“现在各国政府士夫,均望文速归,组织中央政府,此事一成,财政、外交
皆有头绪。此外问题,亦因之迎刃而解。当今政策,莫大于此。”胡汉民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