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不起人,强忍怒火不辞而去,而且到处说:“尧卿得意忘形,连老朋友也
不认识,我非杀他不可!”黄申芗与群英会的领袖向海潜关系极为密切,而
且二人都是湖北大冶人。群英会是向海潜等在武昌起义之前建立的会党性的
反清团体,基本群众对外称108 人,取水浒梁山伯聚义108 将之意,实际人
数远不止此数。曾得到文学社刘复基等人的支持,但文学社不吸收会党,故
武昌起义前,群英会大多数加入共进会。黄申芗发动“倒孙”运动,便以向
海潜的群英会相号召。提出“改良政治”的口号,组织“改良政治群英会”,
企图驱黎倒孙,改组湖北军政府。后又收缩目标,专门打击孙武。
黄申芗为了团结各路人马,参加倒孙事变的人员很复杂,有文学社员
王文锦、王国栋领导的伤兵团体毕血会、武昌起义以后从四川返鄂的原31
标组成的教导团、起义老兵组成的将校团,以及义勇团、学生军等士兵组织。
这些人各自带有不同的目的,有出于对孙武勾结黎元洪植党营私,打击革命
党人不满的;有革命有功人员因被置之闲散、或因伤残未得到应有的抚恤,
而对军务部不满的;也有因个人权位未得到满足而郁郁不得志的,等等。由
于参加人员极复杂,行动起来就没有统一的政治方向,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系
统。惟因同盟会、文学社中人暗中与群英会携手,文学社机关报《民心报》
社,便无形中成为联络机关。起事时,各军重要人员,往来报社络绎不绝。
孙武对下面的不满情绪,有所耳闻,故以军务部长名义与副部长蒋翊
武联合发出布告,针对群英会警告说:“近月以来,流言蜂起,争权利,挟
意气,怀疑诈,树党援,第二次革命之风潮几于昌言不讳,试问此等无意识
之举动为公乎?为私乎?其推倒异族乎?抑自残同类乎?? .我同胞宜慎思
之。”但为时已晚,不能奏效。
向海潜于1912 年2 月27 日晚10 时,对空放了一排枪,是为起事信号。
毕血团、将校团、教导团、义勇团、学生军一齐出动,以黄申芗为总司令,
在武昌城内采取暴力行动,驱逐孙武及其亲信镇统制邓玉麟、近卫军统制高
尚志等人。起事队伍佩戴“群英会”徽章,手持百旗,上书“改良政治”、“驱
除民贼”、“保商保民”等字样,上街游行,鸣枪示警,高喊“打倒孙武”、“打
倒军务部长”等口号。
孙武、邓玉麟、高尚志等事先得到消息,已避走汉口。群英会发出告
示,只诛孙武一人。但由于诸人协谋时各有忿心,本非一致,祸机既发,各
赴其事,内务部与军务部同时被扰,各部人员纷纷逃匿。参加事变人员一时
失去控制,秩序大乱,军政机关,破坏殆尽,乱兵盛行抢劫,借机报复。第
2 镇统制文学社骨干张廷辅亦于当夜被乱兵所杀;蔡济民被绑架,经黎元洪
力保,方得被释。
黄申芗见孙武已逃,于次日天明把他在武昌大朝街的寓所查抄,并扣
押了孙武的家眷,不许随便出入,抄出的箱笼推积如山。称孙为“民贼”、“悬
赏购孙头”。
孙武在汉口闻讯,怒不可遏,要调兵平乱,实际上已无兵可调。后经
汉口绅商蔡辅卿等恳劝,又与武昌黎元洪商妥,向起事人提出3 个条件:(1)
不得动摇都督;(2)不得累及无辜;(3)不得骚扰平民。孙武发表退职宣言
后了事。孙武辞职后即寓居汉口,在英租界组织武汉民社,继续从事拥袁、
黎,反对同盟会的政治活动。
黎元洪的本意是以革命党来残害革命党,他巴不得利用党人之间的矛
盾,把孙武搞掉。在事变发生前,他已得到消息,但并不加制止,摆出一副
坐山观虎斗的姿态;孙武也曾向他上书辞职,以免凶终,他却表示再三挽留,
不使孙武离位,要把笑话看到底。
事变后,孙武果然被逐,他心中暗喜,顺水推舟地接受了群英会的要
求,批准孙武辞职。
而另一方面,对驱孙的发动者黄申芗,同样不客气,当众申斥黄破坏
秩序,给5000 元作路费,要他立即出国留学。
黎元洪以镇压“叛乱”的口吻致电鄂省各军事机关谓:军务部长孙武,
昨已平和解决,市廛无惊,秩序如常,各机关照旧办公,望勿轻听谣诼,仍
在该地镇慑,是为至要。
由于孙武、邓玉麟、高尚志等去职,黎元洪便可以名副其实地独揽湖
北的军政大权。
他首先将军务部改为军政司。原军务部副部长蒋翊武、张振武一同去
职,改充都督府顾问。任命旧军官曾广大为军务长。为平革命党人之气,3
天后又改任蔡济民为司长,但军务司失去了军官的任免权。改组后的军法处
则成了黎元洪用来任意屠杀湖北革命党人的工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