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他提出6 项标准,
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
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6 项标准的主线是科学与民主。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
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所谓民主,它
的对立面便是封建专制,科学与民主是检验一切政治、法律、伦理、学术以
及社会风俗、人们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唯一准绳,凡违反科学与民主,哪怕
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
不值也”。
1916 年秋冬,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积极发动了文学革命。这
场革命的主将是陈独秀,急先锋便是留美学生胡适。
胡适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接触
新学,信奉进化论。1910 年赴美国,先后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和哥仑比亚大
学,从学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获博士学位。
陈、胡两人并不相识,但不谋而合,都在思考中国文学的改革问题,
因此一经书信来往,便成了好朋友。
陈独秀同胡适建立联系,是通过老朋友汪孟邹的帮助。汪与胡是同乡,
1915 年10 月6 日,汪孟邹写信并寄《青年杂志》一册给胡适,告诉他这个
杂志是皖人陈独秀主编,并向他约稿。12 月13 日,汪再次写信给胡适,重
申陈独秀约稿之恳切。1916 年2 月3 日,胡适写信给比他大12 岁的陈独秀
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
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胡适认为,国语之文
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而白话则是一种活语言,白话不但不鄙俗,而且甚
优美适用。文学不当为少数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最大多数国人为大能事。
陈独秀对胡适的意见,表示“甚佩、甚佩”,请他在课余之暇,为《新青年》
多译那些短篇名著,以为改良文学之先导。两人远隔重洋,一个在东半球,
一个在西半球,文学改革的事业把他们联结在一起。
1916 年10 月1 日,《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给陈独秀的信。胡适在这封
信中提出了文学改革的8 条意见。陈独秀虽然表示赞同,但觉得这些主张立
意不高,态度不够坚决。因此他在给胡适的回信中表示:“文学改革为吾国
目前切要之事,此非戏言,更非空言”,盼他切实作一改良文学论文,寄登
《新青年》。
胡适接信后,对8 条意见略加修改和阐述,命题为《文学改良刍议》
寄给陈独秀,陈独秀立即把它发表在《新青年》上。胡适从此便成为全国文
学改革的著名人物了。
1917 年1 月,陈独秀进京,到北大担任文科学长。他担任北大文科学
长是个偶尔的机会,去年11 月26 日,陈独秀为了募集资金,使群益书社与
亚东图书馆合并为公司,共同发展文化出版事业,同汪孟邹同车赴京,下榻
在西河沿中西旅馆。他在琉璃厂偶然遇到了北京大学主唐诗的教授沈尹默,
由于昔日陈独秀曾讥议沈尹默的字“其俗入骨”,促使沈尹默立志书法,终
于成为一代书法泰斗,由此两人得以相识。沈教授便向蔡元培推荐陈独秀入
北大任职。
蔡元培刚刚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求才若渴,到校后做的第一件大
事是聘请有真才实学的人协助一同治理北大。蔡元培和陈独秀都曾在1905
年间在上海加入爱国协社,从事反清活动。此后虽多年不相闻问,但蔡元培
很佩服他的毅力与责任心,对他有一种不忘的印象。现在又看到陈独秀主编
的10 余本《新青年》,决意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月薪为300 元,允许他
将《新青年》搬到北京来办,并立即去旅馆拜访陈独秀。
陈独秀白天四处活动,晚间看戏,睡得晚,起得迟。蔡元培差不多天
天都来看他,有时来得很早,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陈,只要拿个凳子给他坐
在房门口等候。蔡是二甲进士出身的翰林,曾任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
长,而陈只是个秀才,蔡礼贤下士风度诚然令人敬佩。陈独秀起初不想受聘,
说要回上海办《新青年》,当他看到蔡是那样的诚恳待他,又答应把《新青
年》搬到北大办,便答应回沪稍稍整理即来北京。
陈独秀在携眷去北京之前,对原岳王会友人岳相如说:“我从没在大学
教过书,又没有什么学位头衔,能否胜任,不得而知,我试干3 个月,如胜
任即继续干下去,如不胜任即返沪。”1917 年1 月13 日,蔡元培宣布“本
校文科学长夏锡祺已辞职,兹奉令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