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各业代表与各部干事联席会议,被推举为教育主任,即席演讲上海工界
现状,强调注重工人义务教育,并自愿担任义务教授。18 日,他参加中华
工业协会、中华工会总会、电器工界联合会、中华全国工界协进会、中华工
界志成会,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药业友谊联合会7 团体召开的联席会议,
演说劳工要旨。被推为筹备世界劳动节大会顾问。
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五一劳动节编辑了《劳动节纪念号》,共400
页,内容丰富新颖,有孙中山、蔡元培等16 人题字。第一篇文章是李大钊
写的《五一运动史》,介绍国际劳动节的由来及欧美工人为实现8 小时工作
制的斗争史;2A3 的篇幅是对国内劳动状况调查的文章,其中有陈独秀的《劳
动者的觉悟》和《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两篇文章。另外有美国、英
国、日本劳动运动的介绍,还全文刊载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劳动法
典》,以及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即宣布废除沙皇俄国与日本、协约国各国
与中国所缔结的一切秘密条约,废除沙皇俄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5 月1 日,陈独秀组织了规模较大的五一庆祝活动。这是上海工人阶级
第一次纪念自己的节日。
第二十四章 南陈北李
上海当时宣传社会主义影响较大的有三股力量:一是陈独秀领导的新
青年社;二是国民党创办的星期评论社、觉悟社。星期评论社出版《星期评
论》周刊,编辑是戴季陶、沈玄庐和李汉俊,撰稿人有陈望道、俞秀松、施
存统等。觉悟社出版《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主编是清末举人、同盟会
会员、国民党左派邵力子;三是研究系张东荪等人组织的共学社,出版《时
事新报》。
三股力量在宣传社会主义方面建立了联系,陈独秀的住所变得热闹起
来。经常坐黄包车来的是《国民日报》经理兼总编、副刊《觉悟》主编邵力
子。邵力子住在法租界白尔路三益里5 号,离陈独秀的住所不远。陈独秀在
《觉悟》上发表过文章,与邵力子是“文友”。
住在三益里17 号的李书城、李汉俊兄弟也是陈独秀家的常客。李书城
是老革命党人,同盟会发起人之一,对军阀混战和国民党退让深感失望,与
外界往来甚少,整天在家看书,但对陈独秀颇友好。比李书城小9 岁的李汉
俊,12 岁东渡日本留学。他极为聪明,不仅日语讲得很好,而且精通英语、
德语、法语。他在日本拜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帝国大学教授河上肇
为师,转向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精通马克思主义者之一,与陈独秀自
然是志同道合。
《星期评论》主编戴季陶,原与陈独秀在日本相识,陈独秀主编的《新
青年》和《每周评论》,他每期必读,现在也是陈家常客。《星期评论》的另
一位编辑沈玄庐,曾担任过清朝云南知县、知州、省巡警总办,因帮助同盟
会发动河口起义,无法在国内立足,而流亡日本,他在日本钻研社会主义理
论书籍。1916 年回国后在浙江第一师范任教,不久便担任浙江省议会议长,
又为《新青年》撰稿,是陈独秀的好友。
《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与陈独秀有旧,故常来叙谈,他写得一手好
文章,也读过一些社会主义著作。
不论是陈独秀、张东荪、戴季陶,也不论是邵力子、沈玄庐,都曾在
日本留学,程度不同地都懂得些马克思的学说。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中已成新潮。1919 年8
月,年仅19 岁的张闻天,竟在《南京学生联合日刊》上发表《社会问题》
一文,文末节录了《共产党宣言》第2 章的10 条纲领。然而,《共产党宣言》
的全译本由于翻译难度大,一直没有人能够完成。
戴季陶是较早筹划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的人。他把一本日文版
《共产党宣言》带回国内,曾想翻译它,但细细看后,便放下了。翻此书不
但要有相当高的中文修养,而且要谙熟马克思主义理论。戴季陶打算在《星
期评论》上连载《共产党宣言》,便着手物色合适的译者。
邵力子向戴季陶举荐一人,即杭州的陈望道。
陈望道是浙江义乌人,中学毕业后到上海进修英语,准备去欧美留学。
但未能去欧美,却去了日本。他在日本主攻法律,兼学经济、物理、数学、
哲学、文学。1919 年5 月回到杭州,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当语文教师。他
常为《国民日报》副刊《觉悟》撰稿,成为邵力子的密友。
陈望道与浙江第一师范语文教师夏丐尊、刘大白、李次九倡导新文学、
白话文,人称“四大金刚”。戴季陶给陈望道寄去了日文版《共产党宣言》,
还给他寄去了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作为翻译时对照之用。这本英文版是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