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将才给这位久历戎行的美国将军留下了不屈的战士的印象。
史迪威怀疑英国人保卫缅甸的决心,当他听说,他们的战略目标似乎是
暂时阻止日军的进攻,只待经过若开山脉向西开辟一条通往印度的道路,以
便他们和剩下的军队以及数以千计的难民可以一起逃之夭夭就行了的时候,
他的怀疑就更加强烈了。大约九十万印度人,象一股人潮向北方逃走,当地
的缅甸人憎恨他们,把他们当作比英国人更坏的外国剥削者。他们拥挤在天
花和霍乱流行的营地里,严重妨碍了军事护送队的行动,两个月来,由于不
断遭到缅甸村民、强盗土匪和日本兵的袭击,护送队的兵员已经人大减少了。
英国指挥官几乎甘愿撤退,以便让尽可能多的士兵保留下来守卫印度,
史迪威却不同,他认为中国军队的参战仍然有可能守住缅甸北部。他首先希
望继续控制缅滇战略公路,以便实现他所制订的计划:从腊戍向西修筑一条
通往印度的新公路,英国人认为这个计划异想天开,不切合实际。
亚历山大和史迪威能够在一件事情上取得一致意见,那就是在扩大战斗
范围的时候,缅甸的地形决定了他们所要采取的战略。除了南北走向的三大
流域以外,复杂的地形阻碍了交通。仰光的陷落意味着将缅甸南部拱乎送给
日本人,可是,当盟军退守缅甸北部和脐状的缅滇公路时,缅甸腹地和盟军
防守的战略要地却是曼德勒。曼德勒盘据在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个弯曲部,
如果敌人占领了这座宝塔林立的古都和交通中心,那么英国和中国军队将会
发现他们被困在西面的钦敦和东面的喜马拉雅这两个高耸云天的山脉中间。
史迪威到达时,他发现英军正在卑谬前线重新进行部署,卑谬位于伊洛
瓦底江的下游,离仰光一百五十英里。他同意他的中国第五军应当进军锡当
河岸边的东吁,从萨尔温江由东往西横跨缅甸建立一道平行的防线。北面一
百英里的地方是油田,临时凑合的蒸馏塔正在炼油,亚历山大将军依靠这些
油田给他的坦克旅和数以百计的车辆提供石油。史迪威和斯利姆意识到,他
们的战线大长太弱,阵地防御是不可能的;但他们打算将卑谬一东吁防线坚
守足够长的时间,直至发动反攻。这个希望很快化为泡影,因为蒋介石在向
东吁战线派遣更多的增援部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而在东吁只有一个中国
师。
可是,在三月二十二日,为了报复头一天对仰光的一次袭击,两百架日
本轰炸机对缅甸中部的简易机场发动了空袭,猝不及防地击中了机场上的许
多飞机,摧毁了盟军的空军力量。陈纳德“飞虎队”幸存的飞机逃到喜马拉
雅山的另一边,皇家空军剩下的飞机飞到印度。日本人虽然在步兵数量上处
于劣势,现在却控制着天空,使英国部队的士气更加低落。“我们看到天空
中的每一架飞机都是敌人的——而且我们还将看到许多,”当日本人一次又
一次地轰炸他的防线的时候,斯利姆记下了这样的话。“银色轰炸机排成楔
形飞过天空,缅甸的城市一座接着一座冒起火焰,在咆哮的火海中化为焦
土。”
日军对薄弱的盟军战线中部不断施加压力,在这个薄弱部,只有东吁的
一个中国师守卫着通往锡当河的公路、铁路线。这个第二○○师正在孤军奋
战,得不到军里其他师的支援,因为蒋介石的将领寻找各种借口——从敌机
过多到铁路车辆太少——推迟将主力部队送往战场。“这些贪生怕死的家
伙,”史迪威在日记中愤怒地写道。他恼火极了,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拒绝把大红印交给他,使得他的部下只服从重庆的命令。“我不能枪毙他们:
我不能撤他们的职,只同他们谈毫无用处”。
中国的将军们不把第五、第六军的主力部队送往战场,使盟军守住缅甸
中部战线的企图落空。三月底,东吁差点陷落,亚历山大急忙命令斯利姆解
除中国部队所受的压力,从卑谬向南发动进攻。在卑谬,印缅混合编成的第
十七师仍然控制着伊洛瓦底江上的交通线,反攻在遭到日军的“侧击”后失
败,损失了十辆无法弥补的坦克。现在亚历山大将军看到没有其他办法,只
好放弃整条防线。
四月一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撤退,英军从卑谬沿伊洛瓦底江北上,中国
军队在损失了三千人和大部分装备后,从东吁沿着锡当河撤走。进行撤退的
那几个星期刚好是缅甸中部荒山最干燥的时候。温度上升到华氏一百一十五
度,缺水便盟军士兵陷于绝境,可他们还要在敌机的骚扰下经常进行后卫战。
用卡车运兵使英军离不开扬满灰尘的公路,敌人趁机渗透到他们的翼侧摆设
路障,截击撤退的纵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