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是个流浪汉,碰运气发现了这个遗址。”然而,这项发现的重要性将会由后人来
评定。当时卡尔甚至得不到一份大学或博物馆里的工作,因为他没有学位。他去到一家
水泥厂工作,几年后去世。那是1875年,他从一堵窗子上摔下来,这真是一场不该发生
却发生了的悲剧!
卡尔死了,死得不为人所理解,死得默默无闻。但是,经历了数十年,这个在津巴
布韦小山丘界的废墟却成了考古学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光临这个废墟的首批人士是探险
家、寻宝者。但他们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他们没有找到黄金珠宝。1899年,
这个废墟,连同整个马绍那,都掌握在一位英国金融家塞西尔·罗得斯手里。他组织了
一队人在这废墟上驻扎下来。几年内,英国人镇压了非洲人的反抗,建立了一个叫做罗
得西亚的殖民地。
在罗得斯还未完全控制马绍那之前,他就命令对卡尔发现的废墟进行考察。19世纪
90年代初,罗得斯的考古队与英国科学促进会共同举办了第一届遗址科学研讨会。他们
所研讨的正是卡尔发现的大津巴布韦。他们聘请了研究远古时期文明的专家詹姆斯·狄
奥多尔·本特,他经过艰辛的长途跋涉,来到这个遗址。本特期待能找到津巴布韦与古
代各种外来文化(如《圣经》中提到的那些)联系的证据。但自一开始,他就陷入失望
中;因为津巴布韦,在他看来,似乎是纯粹的非洲文化,并不十分古老。他这样写道:
“我对这地区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但是,当他挖到
4只用皂石雕刻的栖息在高大雕刻柱子上的大鸟时,开始转变他说话的腔调了。这样的
艺术珍品,在他眼中,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亚述、希腊、克里特、腓
尼基等古国的弦音!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1892年,本特写了一本名为《马绍那的城
市废墟》的书,在描述这片废墟完全不同于它周围环境的地貌时,他写道:“作为这个
国家的一个标志,这片废墟是最著名的——古老、雄伟、神秘;高高耸立,与周围的原
始小屋和粗扩的大自然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形象一直激发着英国小说家锐达·哈格德
的创作灵感;他于1895年写的一部探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就取材于津巴布韦小山
丘的废墟。
本特的继承人是发掘津巴布韦遗迹的官方考古学家理查德·N·霍尔。此人在此遗
址考古的时间是从1902年至1904年。他的发掘方法具有破坏性,真有点像亨利·谢里曼
的方法。他总是急于把遗址上的废墟恢复到他认为的“原来”模样。所以,他鲁莽无情
地把12英尺厚的泥土和石头从地堡的内部搬运出去。这无疑是一种破坏:实际上若采用
科学考古方法,通过其他更为仔细的考古方式,本来是可以从出土艺术品的研究中,获
得大津巴布韦的历史的。他最后得出的结论也与本特的相符,即津巴布韦是由从阿拉伯
或近东来的北方人所建造;正如霍尔所指出的:是由远古社会的更加开化的民族所建造。
本特、霍尔、罗得斯,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欧洲人都比较容易相信津巴布韦不是非
洲本地文化的体现。欧洲人在非洲的领土攫取、传教热情、商业冒险主要都是基于一种
主要看法,即当时的非洲人“低人一等”;他们的愿望可以被忽视,他们需要“较开化”
的文明来“指引”。那时,多数欧洲人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总是住在泥土茅
屋里——这是原始的象征。而此时此刻所考察到的非洲文明具有如此高度的组织性和创
造性,以至于建造了像大津巴布韦这样的著名石建筑物;这一概念对心安理得认为自己
“高人一等”的欧洲人确实具有威胁性!于是,这种看法间接地抨击了在非洲大陆上的
欧洲人的存在。这对英国人和在罗德西亚的殖民者认为大津巴布韦不属于“非洲文化”
的观点有很大的利害关系。
学者、政治家、想法古怪的人制造出种种令人迷惑的杂七杂八的神奇说法,用以解
释这些废墟遗迹的存在。诸如,大津巴布韦不是腓尼基人所建,而是由埃及法老宫庭的
流放者所建;或是由从北非来的阿拉伯人所建;或是由《圣经》中提到的流失的以色列
部落所建;或是由海难中的北欧海盗所建。1936年,该废墟管理人员写道,黑非洲人当
时能建造大津巴布韦的说法“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他暗示,那些建造者曾经把非洲
人用作建筑的劳工。1938年,罗得西亚政府的一幅张贴画毫无掩饰地表现出这个国家白
人统治者的观点:一个黑人跪在废墟前面;废墟是白色的。这个黑人捧着一大块金矿石,
献给示巴女王神灵。当然,示巴女工代表着的是白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