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这之前,大津巴布韦属于“白人”文明遗迹的观点已受到激烈的抨击。关于
这些遗址的真相早已有人提出异议。早在1905年,一位名叫大卫·兰德尔·马克尔的著
名考古学家,曾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所做结论与本特的第一判断相吻合。他郑重宣布:
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英国科学促进会不愿意接受这
个定论,派了另一位考古学家,葛特璐·凯敦汤普生,去考察以证明大卫是错的。这个
资深的考古学家对该遗址进行了极其彻底的分析,在1929年宣布大卫的结论是正确的。
该遗址属于非洲文明。
争论愈演愈烈。许多白人,包括一些科学家,根本拒绝相信黑人能建造出这样的古
建筑。直到1970年,罗得西亚的一位官方考古学家不得不认输,承认了这桩考古事实—
—大津巴布韦属于非洲!10年后,罗得西亚独立,一切权利归于占绝大多数的黑人。这
个国家自豪地取名为津巴布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考古遗址命名的国家。这名字是马
绍那语“Jin mba buwei”的英语形式,意思是“望族”。
今天,几乎没有考古学家和学者怀疑大津巴布韦是现代马绍那人的祖先所建,其证
据十分充实!事实上,现代考古学家们发现:大津巴布韦是一个强大非洲国家的中心;
这个中心曾支配着津巴布韦高原——一片富饶的丘陵地带,南边有林波波河,北边有赞
比亚河。津巴布韦高原以西是一大片起伏的平原;这平原越来越干旱,最后成了非洲西
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向东,一片低洼的平原构成津巴布韦高原与印度洋的分界线。
早期的马绍那人发现津巴布韦高原是一个适合人居的地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无边的草地提供了广阔的牧场,高原人发展经济靠畜牧业,富裕程度的评估靠的是牲口
的多少;牛羊成了交换日常用品的中间物。但除了以牲口多少论贫富之外,高原人也与
外部世界进行其他物品的贸易。该地区盛产铜、铁、锡,还有黄金,而黄金很快成了这
高原的主要出口物。到公元9世纪时,贸易已成体系。黄金从津巴布韦的东边流到非洲
和阿拉伯商人的手里;这些商人活跃在当今的肯尼亚到莫桑比克的非洲沿海港口。这些
商人用黄金换回世界其它地区的产品,然后西运到非洲内地。在大津巴布韦,考古学家
已经发现:东非基尔瓦港口的古市、中国的陶瓷器物、印度的珍珠、伊朗的地毯。
黄金贸易给以放牧为生的津巴布韦高原人带来了财富,公元11世纪时,这种新的财
源使马绍那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国王与贵族阶层出现。在横跨高原的马绍那居住区,
这些上流社会的人采纳了在山顶建房的习俗,而地位较低的人则居住在较低的山坡上和
低谷里。富裕的贵族也开始用石墙围绕自己的住宅区,这些围墙并不是用来保护贵族,
使之不受到攻击的;而是用来标志贵族与普通百姓之间必须存在的距离。
建造围墙的石头处处可见,因为津巴布韦高原有许多露裸地面的花岗岩。马绍那人
加工花岗石的工艺非同一般,他们利用昼夜温差使花岗石自然地裂成薄片,马绍那石匠
还知道在花岗石上生火,加快裂纹的生成,然后用冷水浸泼,岩石的薄片就很容易分开。
他们也用楔子打进裂缝,使花岗岩成为石片。层层取下的石片又光又平。巴绍那人发明
了一种建筑艺术,这种艺术非常适合于使用这样的花岗石片。那就是:厚厚的墙,用一
层一层的石片砌成,平展的石片间可以不需要灰泥粘合就十分牢固。
大津巴布韦不是马绍那人在高原上的唯一住所,也不是最初的住所。现代考古学家
已经发现了多达150处圆形石围场的遗迹,他们认为也许还有50处,但自20世纪初叶以
来,己被破坏了。其中一部份规模较小,可能容纳不了20个人;另一些则较大,而最大,
最雄伟的则是大津巴布韦。
科研人员已经找到证据说明在公元4世纪时,大津巴布韦曾经被短时间后住过,可
能是游牧民族或猎人们到过此地。此地第一次有长期居民的时间大概是公元10世纪或11
世纪。大约在1250年,大津巴布韦向莫桑比克沿岸贸易港口源源不断供应黄金,此时的
大津巴布韦达到它的鼎盛期。在后来的200年中,大津巴布韦在津巴布韦高原上占据着
主要地位。今天仍然矗立的大型石艺建筑群就是那段时间修建的。
大津巴布韦占地约100英亩,有三十主体部分。西尔废墟是一组石墙,形成山顶围
场。今日的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围场是此地最上层人物——王族以及巫师的居住区在石墙
围场里,开掘者们发现了几只皂石雕的鸟。这样的石鸟被认为是活着的马绍那国王与去
世的马绍那国王之间的纽带,既象征着宗教的权力,又象征着政治的权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