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尔废墟之下是“大围场”,呈椭圆形,直径为300英尺。大围场内含几个较小
的石围场和一个30英尺台的塔。大围场由12个相似但却小得多的椭圆形围场所环绕。没
有任何人确切知道这个大围场是用来干什么的,但有一位现代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一
所学校,不过是供年轻人行“成年礼”与作“结婚”准备的学校。大围场之外的小围场
可能是上流社会人士的住处,或是与这所“学校”有关系的巫师和教师的住处。
第三部分由这座城的遗迹组成,它布满于西尔废墟之及其周边地区。这里有普通人
居住的用“达格”筑造的园形小层。“达格”是一种由砂砾和白蚁堆里的潮湿粘土混合
而成的建筑材料。小屋可能曾有用木料或树枝搭建的屋顶。“达格”也用于建造石围场
中房屋,以供有身份的人居住。
由当地花岗石建成的大津巴布韦遗址十分庞大。石墙中空,分内墙与外墙两层,为
了更加牢固,从底到顶向内倾斜。内墙与外墙之间填有石块。大围场的石墙有20至33英
尺高,在底部有15英尺厚,长度为800英尺,由将近100万块花岗岩石砖砌成,石阶与门
道砌合得十分精巧,在某些地方用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石块在墙上构成曲折图案。这
些设计与今天许多南部非洲人在自己家的墙上所作的图案十分相似。
马绍那人不使用象形文字。因为没有档案记载,考古学家不能确切知道各类建筑物
的用途是什么,津巴布韦人的日常生活怎么样。然而,对该遗址的最近研究却提供了一
些线索,早期考古学家认为,大津巴布韦住有1,000至2,500人;但20世纪70年代搜集的
证据揭示,当时的人口可能远不止此数。曾经有多达18,000人居住在大津巴布韦的山顶
上。一位历史学家指出,大津巴布韦人的生活属于“城市型”,但还是有一些下层人士
的生活区,那里拥挤、喧闹、充满煤烟——那是成千上万人的家庭煮饭时冒出的煤烟。
新近的发现使大津巴布韦人的经济生活也逐渐为现代人所知。大津巴布韦除了向沿
海地区出售黄金外,还是非洲内陆地区文化交流网的中心。兽皮、羊毛、象牙、金属矿
石等各类原材料从津巴布韦高原的其它地区和南部非洲的其它地区运到大津巴布韦。大
津巴布韦有众多的能工巧匠,他们把这些原材料制成各种各样的物品。他们制造铁枪铁
炮、金铜饰物;制造陶器,并绘上图案;他们把平滑光亮的皂石雕刻成石碟和石像。考
古学家们还发现了大量的编制工具,说明大津巴布韦有着发达的纺织业,不过,这个国
家的经济基础仍然是散布在农村的畜牧业和金矿开采业。在农闲季节,农村地区的牧民
和农民可能都会到矿山劳动。
大约1450年,大津巴布韦开始衰败。可能是因为与敌国的战争;也可能是因为人口
增长,造成的食物、燃料短缺和牧地匮乏,到了16世纪,葡萄牙人开始在沿海港口作邮
购贸易,使黄金贸易受到挫折,大津巴布韦的地位每况愈下,马绍那政权的中心迁至他
地。在数百年中,西南非洲在欧洲人、沿海地区的史瓦希里人,以及非洲内地的马绍那
和其他地区的人之间的冲突中,受苦不浅!逐渐地,大津巴布韦被人们忘记;只有建造
大津巴布韦古城的人的后裔,仍然生活在它的印迹里。卡尔唤起了人们对大津巴布韦的
记忆,但也引起了一场持续多年的民族纠纷。今天,随着“大津巴布韦是否属于非洲文
化”这一重大课题获得突破性解决,考古学家们希望:他们对该遗址的研究将会向世人
展现南部非洲那些鲜为人知但却十分灿烂辉煌的过去!
第九章 克诺塞斯(Knossos)欧洲文明的秘密“子宫”
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宫的发现,将欧洲文明的起源提早了整整一
千年。然而,米诺斯文明究竟从何发展而来,又怎样变得无影
无踪?克里特王朝的兴亡,谁又能侦破这桩历史的悬案?
在远处暗蓝色的大海上,浮现着一个岛屿,那就是克里特……
迈诺斯王住在岛上的克诺塞斯城。
——荷马《奥德赛》
在亨利·谢里曼出现之前,多数人认为欧洲史是随古希腊文明的兴起而开始的。然
而,19世纪70年代,这种情况改变了。此时,谢里曼发现了迈锡尼人——古希腊人的祖
先。谢里曼对迈锡尼文明的发现,将欧洲史史的序幕提早了1,000年或更早。在19世纪
末的几年中,随着学者们对迈锡尼废墟遗址研究的深入,其中的部分人开始提出这样一
个问题:谁是迈锡尼人的祖先?这个问题将由继承谢里曼遗志的考古学家们来来回答。
谢里曼出生贫寒,不得不靠奋斗与自学;而英国考古学家亚瑟·伊文思则不同:他
具有成为博学多才、飞黄腾达的考古学家的所有条件。伊文思在1851年出生在一个英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