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辅政大臣的安排上咸丰费尽了心思,而伴随着皇太子载淳的即位,载淳的生母必然要同皇后并列为皇太后,他真怕钮祜禄氏将来挟制不住叶赫那拉氏,肃顺曾劝自己效仿汉武帝立昭帝赐死赵钩弋的做法,但赵钩弋死后出现的则是霍光专权……留下叶赫那拉氏,或许对八大臣是个挟制……在这个世界上咸丰最信任的是皇后,最牵挂的是载淳,必须最终处置叶赫那拉氏的权力交给钮祜禄氏,只有这样载淳才能真正登上皇帝的宝座……他终于理出一个自认为万全的安排:把刻有“御赏”的印颁给钮祜禄氏;把刻有“同道堂”的印颁给载淳,“同道堂”暂由载淳生母叶赫那拉氏代管,待小皇帝亲政归还。
凡八大臣所拟谕旨必须要上面盖有“御赏”、下面盖有“同道堂”之印才能生效……八大臣襄赞政务,但又不能越过两宫……单独颁给钮祜禄氏“御赏”之印则体现出皇后钮祜禄氏的地位永远在母以子贵的叶赫那拉氏之上,也就是说以两宫牵制八大臣,再以皇后钮祜禄氏制约叶赫那拉氏……一眨眼的工夫已经到了十七日凌晨,生命留给咸丰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子时三刻侍从把候在烟波致爽外面从驾的王公大臣带进殿里,由皇帝口授遗诏。
自雍正创建秘密立储以来这是第一次破例,此后直到清朝灭亡再也没能恢复秘密立储,以后的皇帝连儿子都没有,根本就谈不上秘密立储了。
咸丰已经连笔都拿不动了,只得以微弱的语气宣布:“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稍歇片刻又接着说道:“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特谕。”
以上谕令,是大臣根据皇帝的口述记录下来、再请咸丰最后审定而通过的。
咸丰召见的最后一个人就是皇后钮祜禄氏,国事、家事他都要拜托这位母仪天下已经15年的皇后了。在跟皇后交代完毕后,已经是寅刻,咸丰突然觉得心里有些空,御膳房连忙去准备冰糖燕窝汤,然而当冰糖燕窝汤送到御榻前的时候,皇帝再次昏迷。到卯时,咸丰一命归天,把一份风雨飘摇、金瓯不全的江山社稷留给了冲龄即位的载淳。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推翻遗诏(1)
皇太子载淳即位柩前,尊嫡母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
在给钮祜禄氏所上的尊号中的头两个字是“慈安”,亦称母后皇太后为慈安皇太后;因钮祜禄氏居住的钟粹宫在紫禁城的东路,民间又称慈安为东太后。
而在给叶赫那拉氏所上的尊号中的头两个字是“慈禧”,亦称圣母皇太后为慈禧皇太后;因慈禧居住的储秀宫在紫禁城的西路,故民间又称慈禧为西太后。
而八大臣给新皇帝拟的年号是“祺祥”。
咸丰遗诏所安排的八位顾命大臣有两位是亲王(怡王载垣——郑王端华)、一位是额驸(景寿——咸丰的妹夫)、一位是宗室成员(肃顺——郑王端华的弟弟,时任御前大臣),至于从驾到热河的穆荫时任兵部尚书、匡源时任吏部侍郎、杜翰时任礼部侍郎、焦佑瀛时任太仆寺少卿。
在八大臣中,最有能力的是肃顺。
在太平天国起事后,肃顺不止一次毫不客气地斥责沉溺于享乐的八旗子弟“混蛋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耳……”极力建议在“国家遇有大疑难事,非重用汉人不可”,并一再向咸丰推荐曾国藩的胆识、胡林翼的才干、郭松焘的学识、左宗棠的韬略。
而清王朝之所以能在江南与太平天国抗衡靠的也就是曾、胡、左等人。
先皇帝以两宫皇太后牵制八大臣的安排已经让一些政治嗅觉敏锐的人琢磨出其中含而不宣的意图——两宫垂帘的味道。
最先对太后垂帘听政产生念头的就是小皇帝的生母叶赫那拉氏。
但清朝从开国以来从无太后垂帘听政的惯例,要改变祖制单凭她个人是不行的,首先需要说服慈安同意太后垂帘听政。
而慈安是个贤妻良母类型的人,她对处理政务无甚兴趣。
但叶赫那拉氏很清楚,要打动慈安就得拿小皇帝作说辞。
从载淳一出生,慈安就把这个并无血缘关系的儿子看成命根子,惟恐有一点闪咸丰陵寝定陵失,以至自己生的儿子总把慈安当亲妈……粗通国史的慈禧想来想去只能以大臣辅政不可靠来作为突破点:想当年顺治爷安排大臣辅政,可等到康熙爷该亲政的时候,恋栈的鳌拜就是不愿交权……太后毕竟是皇帝的母亲,到时候一撤帘就全解决了……眼下比不了开国,内忧外患太多了,辅政大臣要是再闹出点事来,岂不是雪上加霜……更何况,自从逃到行宫,所有供应除了皇帝其他人一律从简……慈安虽然不说什么,心里也有点别扭——当然她最担心的还是大权旁落、小皇帝受挟制,慈禧这套说辞还真把慈安给说服了。
而朝廷大臣中也有人在揣摩垂帘听政的可行性,大学士周祖培等人已经窥测到慈禧有垂帘之意,便嘱托关系密切的李慈铭搜集历代太后临朝听政的事例,编辑《临朝备考录》一书准备呈上,为太后垂帘听政造舆论、做准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