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倒桓_韩之昱【完结】(29)

  一位衣冠楚楚的中年士人连忙起身迎接,样子甚至可以称得上有几分卑谦。

  他就是江左第一名门王氏的嫡系后人王谧,仪容端庄,谈吐文雅。不过,再得体的风度也无法掩饰内心的紧张和羞愧。

  身为东晋几大支柱的门阀士族们,在桓玄篡位时却没有一个人以死相争,为晋室尽节,反而纷纷向新主人讨好邀宠。王谧本人,就曾亲手从晋天子的身上解下玺绶,恭恭敬敬地交给桓玄。在楚朝中,他又是地位接近于百官之长的司徒。原本以为天下就此归属桓氏,想不到几十名身份微贱的寒人和武将奋起一击,居然把不可一世的桓氏打得落荒而逃。对此,几乎所有的士族都羞不能当,不敢抬头见人。

  “王司徒,自从十年前一别,裕一直对公念念不忘啊。”

  王谧不敢回应对方的亲昵,低着头说:“将军请不要再称下官为‘司徒’了,这是桓氏伪朝的官衔。如今天子反正,自然应当取缔。下官这次前来,就是与百官商定推举将军为扬州刺史,总领国政的。”

  “裕名望微浅,怎能当此大任。”

  刘裕坚决推辞:

  “司徒是名公之后,德高望重,正当为王室尽心尽力。总领朝政的重任,应当由司徒一手担起才是。”

  “这……”

  王谧面露难色,还想劝说,刘裕斩钉截铁地说:“其他的事,裕一定从命。但这件事,万万不能答应。”

  “……好吧。”

  王谧只好又提出与百官商定的第二方案,即仍由王谧担任侍中、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而由刘裕为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军事、徐州刺史;由刘毅为青州刺史;何无忌为琅琊内史;孟昶为丹阳尹。刘裕这才应允,王谧便就此告辞。对于十年前的旧事,他绝口不提。

  望着恩人匆匆离去的背影,刘裕缓步走到厅前的花树下,不由怅然地叹了一口气。

  一阵微风吹过,阶下落花如雪乱。一种淡淡的感伤和惆怅自然而然地掠上心头。

  此刻,他才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岁月的脚步和时代的洪流。个人的情感,在这巨大的潮流中犹如轻飘飘的一叶小舟,转瞬就消失于水面。往日的悲喜情怀,恐怕今生是永远无法再追回了。而他刘裕,也只有在这新的时代中忘掉原来的自我,努力扮演起历史赋予的,全新的伟大角色了。

  第十六回 逃亡的楚帝

  黑漆漆的夜晚,下起了大雨。

  在长江上的一艘木船的船舱里,点着微弱的烛光,照见几个死气沉沉的人影。

  舱内泛滥着湿木头的腐味和人身上的酸臭味,雨点密密麻麻地打击着头顶的甲板,发出擂鼓般急促响亮的声音。

  桓玄坐在地上,目光呆滞,形容枯槁。

  自从乘船离开石头城之后,他就一直呆呆地坐在这里,沉浸于悲痛当中,只是偶尔喝几口水,粒米未进。

  在下人多次的劝说下,他终于拿起了饭碗。然而,由于逃亡仓促,就连米饭都没有,只有粗糙的麦饭,勉强吃了几口,就已无法下咽。

  “爹,你不舒服吗?”

  六岁的桓升跳到他膝盖上,轻轻抚摸着父亲的胸口。

  “呜……”

  桓玄感到喉咙好像被堵住了似的,全身战栗着,忍不住放声号啕大哭了起来,下人谁也不敢走近,都畏缩地站在船舱一角,同情地注视着主人。

  从石头城出发后,桓玄和百余名近卫乘三条船最先出发;殷仲文带着一些官员和珠宝书画在第二批;第三批则是桓谦、卞范之、何澹之的大批败军。

  虽然从建康逃出,但这群逃亡者实在前途未卜。据倒桓军的宣传,前方的江州刺史郭昶之已经在寻阳恭奉晋帝反正。如果这是真的,那桓玄一干人的确是走投无路了。

  ——苍天啊,为什么会如此!

  桓玄不断在心里泣血悲号,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能顺利通过寻阳,回到荆州治所江陵。

  ——只要回到西州,就等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百万西州士民都对桓氏有深厚的感情。在江陵重树大旗,必定能以风雷之势卷土重来。

  这个念头,已经成了桓玄在这些黑暗的日子里仅存的一线光明。

  到达寻阳,是在三月十日。

  ——郭昶之会怎么样呢?

  楚帝和他的随从们都惴惴不安。然而,刚一下船,他们就受到了远远超出想象的热烈欢迎,使得桓玄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际遇。

  “反贼作乱京邑,使皇上含恨暂却,这也是臣下的深深耻辱。请陛下放心,臣等一定竭心尽力,助陛下扫除蟊贼草寇,重光大楚!”

  郭昶之跪在港口的土地上,恭恭敬敬地说。

  “卿……真是忠心耿耿!”

  桓玄差点掉下泪来。

  随后,他和从人们立刻移驾刺史府,昶之则出居其他官员的府邸。

  从下船开始,直到住进府中,桓玄都好像脚踏棉花一样有一种空虚茫然的感觉,直到扔掉汗臭的衣袍,把疲惫的身体浸入热腾腾的洗澡水中之后,他胸中的喜悦才一下子完全爆发了出来,笼罩了整个身心。

  他忍不住在浴池中放声大笑,唱起歌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