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就提前了。
不过,从内容上看,《柏林宣言》在当时已经改变了的形势下并没有什
么新的东西,显然,在裁军谈判取得积极进展的情况下,它是否具有持久的
价值,那是极为可疑的。它不能改变世界的进程。除了在9 月的联邦议院大
选中它成为阿登纳反驳社会民主党的有力武器外,《柏林宣言》几乎谈不上
什么特别的意义。在阿登纳自己的回忆录中,阿登纳也没有像对德国条约、
巴黎协定那样对《柏林宣言》大书特书、大肆赞扬。从另一个角度,《柏林
宣言》签定于东西方裁军谈判开始热烈进行之时,它所包括的内容与当时的
形势本身就是矛盾的,因而它的签定似乎应该算作阿登纳谋求德国统一努力
失败的一个见证。把德国统一问题确立在这一纸宣言之后,西方国家便很少
再提起会妨碍东西方缓和进程的德国统一问题了,即使重提,也只是为了某
种特殊目的。德国分裂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已经固定下来,阿登纳对此无能为
力。从此以后,阿登纳把精力投入欧洲建设中,认为谋求联邦共和国的实力
地位,才是实现统一最有效的途径。这样,曾经因为德美关系密切而一度冷
谈的德法关系,又成了阿登纳外交的重点课题。
1957 年的联邦议院大选越来越近,阿登纳为竟选不辞辛劳。八十一岁的
他以超人的精力和意志历经了几千公里的竟选旅程。他的足迹遍布联邦德国
大小的城市,他发表了无数次竟选演说。9 月15 日,德国第三届联邦议院的
选举结果表明,阿登纳所在的联盟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
——获得了绝对的多数,奇 -書∧ 網阿登纳以党主席身份第三次当选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总理。对阿登纳来说,这意味着他的政策将能再继续四年。
德苏关系
现在是该使世界重新回到理智的时候了。
——1957 年12 月13 日阿登纳同
苏联大使斯米尔诺夫的谈话
1955 年9 月德苏建交之后,如何处理同苏联的关系,成为阿登纳必须考
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苏联掌握着德国统一的钥匙。
从战略上说,阿登纳从冷战对峙、欧洲衰落的国际形势出发,选择的是
一条面向西方一边倒的路线,这条路线本身就包含了同苏联的对立。他选择
与西方结盟,那么同苏联的接触,有活力的东方政策便会损害他的对美对欧
政策,使他不能顺利实现在西方联盟内部谋求联邦德国政治经济恢复的目
标。西方国家对德国与苏联的接触随时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戒,这种情况下,
阿登纳面向西方的政治经济复原政策与需要面向东西双方的德国统一目标,
从一开始就有难以克服的矛盾。因此,在阿登纳当政时,我们看到的联邦德
国的外交情形是:一方面是它经济的日益繁荣和它的政治地位在西方联盟范
围内的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它面向苏联和东欧集团的东方政策却显得极为僵
硬和消极,东方政策成为它面向西方和欧洲政策的附带部分。1955 年以前,
阿登纳一直没有和苏联打过正面交道。德苏建交以后,受德国统一问题和政
策延续性的制约,阿登纳对苏联方面的态度也基本上停留在过去水平。
从全球的角度来说,自从1953 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以来。苏联的绝对力
量和相对力量都随之大大增强入东西双方的冷战实力开始进入某种均衡。
1955 年1 月,艾森豪威尔公开发表演说,承认“世界进入一种军事平局”显
示出美国不愿在双方都具有摧毁对方实力的情况下,与苏联迎头相憧的思
想。此后召开了日内瓦首脑会议,西方国家开始承认中欧地区但持的现状。
这一切使得阿登纳的政策处于某种尴尬的情形:他想从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出
发,对原有政策作出某些适应性的调整,但西方国家对他的要求却太高;西
方希望他像他们一样承认中欧现状,但是德国人却不能这么炔就接受国家彻
底分裂的事实。这样一来,阿登纳虽然感受到国际形势的变化,但他的思维
仍然不能突破旧观念的制约,公众舆论对政府在对待德国问题上软弱元力的
批评始终牵制着他,所以在考虑德苏关系时,阿登纳始终没能跳出解决德国
问题的框架。
看看阿登纳对苏联政治现实的分析就可以明白他处理德苏关系的立场。
德苏建交后,阿登纳列举了四个现实作为处理联邦政府同莫斯科关系的出发
点:
其一,苏联存在着经常性的潜在的威胁。自1945 年以来。苏联一直保持
着500 万左右的武装部队,其中有22 个师驻扎在德国苏占区(东德)内,这
些师拥有大约7,500 辆现代化坦克。此外,苏联还拥有强大的空军、潜艇舰
队以及致命的原子武器等。
其二,尽管呼吁缓和,但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并没有放弃他们使全球布尔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