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族主义”与“种族主义”是非常现实的,它们以实际的(若不是摧毁性的)途径,逃避此种共同责任的困境。它们那形而上的“飘泊无根”——伴随着民族在领土上的飘荡无所依归——正适合现代城市中那些骚动不安的群众之需要,因之,立即为极权主义所吸收掌握。布尔什维克党吸收马克斯主义(反民族的最典型学说)的狂热,因此受到挫折;苏维埃政府不得不再度引用泛斯拉夫主义的宣传教条,因为这些理论本身就拥有“独立的价值”(isolating value)。
奥匈帝国与俄国沙皇的统治系统确能教育人,使人接受部族的民族主义,因为这两种政治体系是建立在压迫少数民族的基础上的,在俄国,此种压迫行径完全由官僚政体独占行使,这个覇气十足的官僚政体,甚至也压迫俄罗斯本族人民,其结果是只有俄国的知识分子才变成泛斯拉夫主义者。奥匈帝国的“双重君主政府”,情况正好与此相反。它必须统治那时常滋生事端的少数民族的国民,因此,它仅给予这些民族压迫其它民族的自由,而受压迫的民族遂变成“泛主义运动”意识形态的群众基础。哈布士堡王朝尚能苟延残存于十九世纪,主要秘密在于它能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也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的敌视与冲突——日耳曼人剥削捷克人,匈牙利人剥削斯拉夫人,波兰人压榨犹太人,……等等,此种情况造成一超民族之上的政治机器,庇护着奥匈帝国。对帝国境内各民族而言,任何民族愿牺意牲他者,成就自己;一旦看到自己民族的政府正实施压迫他者的行径时,那么,纵使自己被剥夺了自由,也心甘情愿。
俄国与德国的政府没有助长这两种“泛-主义运动”的进展,但这并未防止皈依“泛-主义运动”的奥地利人产生背叛奥国政府的情感。群众感染了浓烈叛逆的精神,这是奥地利的“泛—主义运动”之所以得到民众支持的原因。相形之下,德国与俄国的“泛主义运动”则缺乏此种叛逆特质,诱导德国工人攻击资产阶级,比诱导他们攻击政府来得容易;同样地,鼓荡俄国农民攻击乡绅,比要他们仇视沙皇来得容易。然而,德国工人与俄国农民,两者在态度上有很显着的差异:德国工人把那不甚可爱的君主政府视为民族统一的象散,而俄国农民,则视沙皇为上帝旨意的执行者。德国与俄国政府的势力并不像奥地利那么衰微,政府威信也不似奥地利那么恶名昭彰,因此,德俄两国的“泛主义运动”不会因革命的震动,而成为政治资源,只有在奥国,革命的鼓荡力量才能使“泛-主义运动”发现自然的出路。“分而治之”(divide et impera)的方法,无法减少民族情感所散发出来的离心力,但却很成功地诱导出优越感的情结,以及普遍的叛逆气息。
对国家体制深怀敌意的心绪,贯穿于所有“泛-主义运动”的理论。我们可以将激烈反抗政府的“斯拉夫本土化运动”,描绘成“全然不同于官方民族主义的体制”,它坚持一项理念——国家的本质与民族的本质是互异的。斯拉夫民族的优越感表现在俄国人民对于国家抱着冷漠的心意,对于政府怀着超然的态度,而“斯拉夫本土化运动”称俄罗斯人是一“无国度的民族”时,正与上述理念不谋而合。此种民族“不受国家权力的干涉”,正符合专制独裁政体——换言之,既是绝对的权力——的需求,这使得那些自称“自由学派”的人士,很轻易地就与独裁专制政体相妥协。“泛日耳曼主义”在政治上更有杰出的表现,它坚持民族性应先于国家利益,也经常论辩“世界政治是超越国家结构”,历史的恒定因素是民族,而不在于国家,因此,那时时随环境变动的民族需求必然决定着国家的政治行为。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俄两国泛主义运动揭示的反国家言论,依旧停滞于河汉空谈的阶段,而在“双重君主政府”统御的奥匈帝国,由于帝国的衰微所导发蔑视政府之气息,竟使反国家的言论成为一种强而有力的舆论趋势。
“泛-主义运动”的领导者绝不是反动份子,或是“反革命者”。就统治法则而论,他们虽不太关怀社会问题,但绝没有犯下“与资本家的剥削行径沆瀣一气”的错误,他们大都属于自由学派与进步学派,从某种意义来看,泛日耳曼主义联盟确实主张“尝试由人民来控制外交事务。它坚信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意识的公众舆论……会透过民意的要求,而策动民族政策”;但很可惜地,受种族意识形态所鼓动的暴民,无法使革命行动导向宪政政府,也无法在劳工运动中产生真正的代表,他们仅具有“扩大的部族意识”,而缺乏爱国的热忱。
“泛斯拉夫主义”不同于“泛日耳曼主义”。 “泛斯拉夫主义”是由俄国全体的智识份子所组成,长久以来,“泛斯拉夫主义”就具有精炼的文学表现形式、深奥的哲学冥思,但由组织的模式来看,它却显得支离凌乱,欠缺贯彻始终的政治计划。譬如,罗哲诺夫,这位“泛斯拉夫主义”的代言人,在沉思犹太人与基督徒两者性能力的神秘差异时,竞演绎出令人惊异的结论,他说: “犹太人结合此种能力,而基督徒却与此相隔绝”。比较之下,奥国的“泛日耳曼主义”的领导者,较能发现种种利器,来吸引平民的兴趣,如“以宣传歌谣、风景明信片、修尔湼尔啤酒杯、手杖与火柴,来吸引平民的兴趣”。然而,后来,“泛日耳曼主义”与“泛斯拉夫主义”则一致“抛弃谢林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并且将自然科学应用到理论宣传之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