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极权主义的起源_[美]汉娜‧鄂兰【完结】(120)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的社会阶级体系,在日渐茁壮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压力下分崩离析,这使得政党不再具有任何作用;也就在这个时候,“泛-主义运动”对政党所禀赋的敌视心意,才得以具体实践。随后而来的现象是,不只是“泛-主义运动”,而且它们的后继者——极权主义运动——在几年之内,决定了所有政党的政治目标,使得他们不是成为反法西斯主义者,就是成为反布尔什维克主义者,或者是反对两者。由于这种外在的胁迫压力消极进逼,旧有政党显然早已没有能力承担一种功能——成为特殊阶级利益的代表——而只能是现状的护卫者(defenders of the status quo)。德奥两国的泛日耳曼主义靠拢纳粹党的速率与过程,是比泛斯拉夫主义的情况——自俄国大革命的整肃运动后,它们便全心全意支持斯大林——来得缓慢与曲折繁杂。权势高张时期的布尔什维克党与纳粹党,是“部族的民族主义”(tribal nationalism)的畸形产物。对于那些认定这两个政党只是一种宣传伎俩的人而言,这两种政党是一无是处的,当然,这既不是泛日耳曼主义者,也不是泛斯拉夫主义者的错误,更不能以虚幻、狂妄来论断他们。

  欧陆政党制的没落与民族国家的失势相伴而至。欧洲人民的迁徙(意指许多的少数民族一译注)严重地骚扰了民族国家同文同种的性格;法国,这个最典型的民族国家,在几年的时间内竟全然依赖外国的劳工;限制移民的政策虽是以国家为本位,但却不适合当时国家、社会的需要,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了解民族国家再也无法面对当时的政治问题。更严重的是:一九一九年的巴黎和约竟然把民族国家的组织形式带进东欧与南欧,这使得整个欧洲遭致恶运的打击,东欧与南欧这两个地区,扮演统治角色的民族,其数目虽多过其它任一民族,但却少于所有其它民族全部加起来的总和。此种崭新的局势,足以动摇政党体系的基础,现在,各处各地的政党皆沿着民族的立场建立起来,已崩溃的“双重君主政府” (奥匈帝国)又以相同的经验再度开始于狭小的架构。在其它国家里,既使移民与种族分歧没有触及到其政党体系的阶级基础,通货膨胀与失业人口也会导致同样分崩离析的局势。显然,一个国家的阶级体系愈是僵化,其人民的阶级意识便愈高张兴旺,而此种分崩离析的局面愈是激烈,国家政治愈是危机四伏。

  正当任何运动因为攻击国家的制度,却不诉诸阶级,而因此比政党更掌有良好时机的时候,这既是两次大战期间欧洲的处境。法西斯主义与纳粹党经常吹嘘:他们憎恨的对象并不是指向个别的阶级;然而,尽管如此声言,他们往往声称如是的阶级体系是马克斯主义的发明物品。甚至更具意义的事实是:共产党员尽管宣扬他们的马克斯主义意识形态,但自一九三五年之后,当他们假藉扩充其群众基础的理由,而在各处成立“人民阵线”(Popular Front) 而着手吸引同样蓬勃滋长、置身于所有阶级层次之外、被法西斯主义运动所捕食的群众时,也不得不放弃其诉求阶级的严格性。所有旧式政党均末准备要接纳群众的,也不曾正确地衡量群众日增的重要性及其领导者渐增的影响力。旧式政党这种错误的判断,缘自于他们在议会中盘据着稳固的地位,在文官政府机构与国家政制中据有合法的代表权,这使得他们更接近权力的根源,但更远离群众。他们认为国家政府是一不容争议的暴力支配者;同时,军队——民族国家最高超的制度——依旧是在内政危机中的决定因素,基于此种观点,他们遂随意揶揄无以数计不被政府机构承认的民间军队组织。在运动——议会与阶级之外的产物——的压力下,政党体系愈衰微,国家政府与政党之间的对立就愈快消失。受“国家政府超越政党”这项幻象支配的政党,却误认为对立冲突的消逝所带来的和谐,正是健康力量的根源,正足以表现出高度秩序。在那革命情绪高昂的运动压力下,国家政府与政党同样受到威胁。政府巳不再能保持它那高置内政斗争之上,崇高、不受民众左右的地位。长久以来,军队也不再是一值得信赖的壁垒,可用来抵制革命的动荡不安,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军队同情革命运动,而是因为军队早已丧失地位。最典型的民族国——法国,在现代史上有两次事件,足以证明军队的无能及不愿意去帮助那些拥有权力之士。一次是一八五○年十二月十日(指十二月革命),军队竟然容许暴民拥戴拿破仑三世,使他得以掌握政权;另一次是十九世纪末叶,在德雷佛事件发生期间,军队本可轻而易举建立起军事的独裁政治,然而,军队竟然保持中立,心甘情愿去服侍任何独裁者。在这种局势下,国家政府只得置于“调节政党冲突的中间地位。它不再是超越阶级,而只能中介于社会阶级之间”。换言之,最后,国家政府与政党只有结合一致来维护现状,但他们不暸解此种结合,只会改变现状。

  欧洲政党体系的崩溃,正与希特勒的帼起同时。我们经常忽略一项事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欧洲大部份国家早已采取某种方式的专制独裁,早巳摈斥政党体系,这种空前未有的政治体制的改变并未经过革命的动乱而完成,革命行动常是给与具有暴力倾向、永不满足的群众一种戏剧化的让步,而不一定是真正的权力板争。数千名手无寸铁的民众,表演了一场进军罗马的闹剧(指墨索里尼的进军罗马一译注),取得意大利政府;与波兰所谓“无党无派的集团”主张支持近似法西斯主义的政府的政策,其成员由贵族、贫农、劳工、商人、天主教、与正统派犹太人所组成,在议会中合法地赢得三分之二的席位,两者毕竟没有太大的差别。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