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文章的理路与目标里,关键在于:“认知”与“思考”之间的区分。如果明辨是非的能力跟思考能力毫无关系,那么,我们必须“耍求”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不论他如何地无知、愚蠢,或者如何地聪慧、透彻,都能运用明办是非的能力。就这方面而论,在所有哲学家中,他是唯一受一种普通常识困惑的哲学家,这种普通常识意谓:哲学只为少数人而存,这正是因为此常识在道德方面的意含。康德所说的“愚蠢来自于邪恶之心”(stupidity is caused by a wicked heart),就此形式而言,并非真确。没有能力思考并不是愚蠢,愚蠢可见诸于许多智力相当高的人,同时,正因为“无思无虑”与愚蠢比邪恶更屡见不穷,田此,邪恶很难是它的原因。麻烦之处正早在于:“邪恶之心”(相对上是稀有的现象)并不必然造成滔天罪行。职是之由,用康德的概念来说,任何人都需要哲学,都需要“是谓思考机能的理性运作创,来防范邪恶、罪行。
然而,这种要求真是要求太甚,既使我们设定且欢迎那些多少世纪以来垄断这种机能的学术(哲学与形上学)的式微。正是因为“思考”的最主要特色在于:它中断了所有的作为,所有的日常活动——不论这些作为,这些活动是什么。同时,无论“两元世界”(two-world)的理论(划分“理性”世界与“行动”世界的理论——译注)是有什么样的错误,它们是源自于真实的经验。的确,我们一开始思考任何问题,既中断任何事情,同时,无论什么事情都足于中断思考的过程;一开始思考,我们就好似进入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以最普遍的inter homines esse(生活于我的同胞之间)意义来说,作为与生活正防止思考活动。犹如梵乐希曾经所说的“Tantot Je suis,tartot je pernse] (我在,我知)。
跟这种况状密切关联者即是一桩事实:思考往往处理着远离感官直得觉知的、 “乌有”的客体(譬如:非我们感官能直接觉知的“正义”、“自由”、“道德”……等客体——译注)。一件思想的客体往往是一种“再呈现”(a representation),即是说:某些事物实际上是不存的,而只彰显于“心智”(mind),心智借着想象,能使某事某物呈现于“意像的形式”(the form of an image)当中。换言之,我开始思考时,随既游离于“表象世界”(the world of appearance)之外——既使我的思考处理着一般“感官给予的客体;而非处理着五官无法觉知的概念或观念,或传统形上学的思想领域。为思考某事某物,思考者必须游离于我们的感官觉知之外;只要我们跟他相处在一起,我们就不会想到他:尽管后来我们会集得印象谓这些印象日后可以成为思考的食粮;但思虑显现于我们眼前的某人,却意味着悄悄地使我们远离他的同伴,而所作所为好似他已经不存在于那儿。
这些特征指示出:思考,寻究意义——有别于科学家为知识而求知的热忱——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反自然的”,一个人开始思考时.他好象就从事于某种跟人间世的作为相背反的活动。如是的思考活动不只思考着特别的事件或现象或传统的形上学问题,也指任问反省——只要反省不是受实用目标引导,或不是掌握知识——就这种情况而论,思考活动是知识的女仆,一种为其它目标而设的手段:如是的思考活动,正如海德格曾提示过的,正是“离人间世之秩序”(out of order)的活动(见海德格:“形上学导论”纽约,一九六一年出版,页十一)。的确,有一桩很奇特的事实在:总有这样的人,这种人选择bios theoretikos(理论生活)作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无庸引经据典来反对这种“离人间秩序”的活动。整部哲学史告诉我们许多思想的客体,但却很少告诉我们思考本身的过程,同时整部哲学史当中,到处可见人的普通常识跟思考机能之间的对抗战;普通常识,这种最高的第六意识使我们的五官可以适应“共同世界”(a commond world),也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方向可立,但人却借着思考机能情愿远离这个世界。
就人一般事务而言,思考的机能不旦“无益于事”,所得的结果恍忽未定、无所参验,更甚者,它往往“自我否定”(self-destructive)。康德在他末出版的私人的思想笔记里,曾经这样写着:“我无法证明如下的一条规则:运用纯理性如果可以证明某些事物,那么,这种结果可来可视之为坚实的定理,而不被怀疑”。“我无法同意一种意见,这意见认为……一个人不会怀疑他曾一度信服的事物。在纯哲学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心智均有一种自反(aversion against it)的倾向”。由这些言论似乎可以推演出思考之事就好象“奔尼若培之线纲”(the veil of Penelope,奔尼若培为悠里西斯之妻,悠里西斯流浪未归时,她为了拒绝求婚者,而于每日清晨毁坏昨夜编织好的网线——译注),它在每天清晨毁掉昨夜完成的事物。
现在,为了重新厘清我们的问题:思考的能力或无能与罪恶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我们综合三种主要的基本假设:
㈠如果这种内在的关联是存在的,那么,跟追求知识的欲望、渴求有别的思考机能必须为每一个人所有;它不可能是少数人的特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