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极权主义的起源_[美]汉娜‧鄂兰【完结】(146)

  在这样的时代里,思考活动在政治事务上,不再是“边际事务”了。当每一位人都迷执于他所行所信的时候,那些胆敢思考者由于不同流合污没从隐匿处走了出来,而特异独行,也遂成为一种行动所为。思考活动中的整肃因子,既苏格拉底的助产妇,明显示出未经审问明辨之意见的义蕴,而因此灭绝了它们——价值、学理、教条、理论,甚至信念,这是政治的应用能量,正因为这种灭绝有一股解放动力动之于另一种人的机能,既“判断的机能”,对这机能,我们可以称为人的心智能力最富政治作用者。它是一种机能,可以直接判断个别事物,而不需把这些个别事物包容于普遍法则之下,而这些普遍法则只有在历久成习俗,成可以被另一套习俗与法则取代的习俗时。才能教之于人,习之于人。

  判断个别事物的机能(为康德所发现)、说“这是错误”、“这是美”……等等的机能是不同于思考机能的。思考机能处理着非感觉可觉识者、处理着“乌有”之事物的再现;但判断活动却时时关注个别事物与垂手可得的事物。然而,思考机能与“判断”机能,跟“意识”与“良知”相互交涉的方式一样,也两相互有关联。如果“无声无息对话的一分裂为二”的思考活动体现了如赋予意识里的“认同中的异别性”,而因此产生了是为其副产品的“良知”,那么,思考活动的解放能量附带产生的判断力则实现了思考活动,便它得以彰显于那个居其中我并非独自一人且繁忙无法思考的“表象世界”。“思想之风”的吹拂是无知识的,它是明辨是非、分别美丑的能力。同时,在一个支离破碎、错丝交纠的罕见的时代里,这种能力,至少对我而言,可以防止大灾大难。

  译后言

  鄂兰这篇“认知心与道德心”(Tbinking and Moral Considerations)于她去世前四年 (一九七一年)发表在秋季号的“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季刊上。由这篇论文所提的问题及呈现的观念中,可以看出鄂兰思想的定向与她在晚年思考上所作的努力:反省、批判西方自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叶政治上的历史经验,而撰述“极权主义探源” (由“反犹太主义”、“帝国主义”与“极权主义”三部份构成)之后,一九五八年撰写了“人的处境”(the Human Condition),书中的中心主题即反省“我们正在为何而行动?”,从这个问题,鄂兰阐释Praxis在当今西方处境下可能有的义蕴,而思索构成人间秩序(既建立文明世界)的条件若何。处理了人的“行动所为”的机能后,鄂兰的思想触须又伸入了入的另一种重要机能,既“思考的机能”,对“思考活动之生命”(the Life of Thinking是鄂兰于一九七三年在爱尔兰的阿布丹大学吉佛讲座的演讲题目)作探入的探索思辨,这探索思辨既是鄂兰晚年心神投注之所在,可惜对这“思考机能”问题的反省只完成了两部份——“思” 、“意” (第三部份为“断”)就因心脏病而停止。但从这篇简短的“认知心与道德心”的思想脉络中,略可看出鄂兰试图解惑之所在:人的思考机能是否能增益他的“行动所为”能力,既:是否能增益他明辨是非、分别美丑的能力?由这个问题更可以看出鄂兰思想的脉络是延续“人间世”的问题而来的,同时也把“思考机能”放量在“人间世”的架构中来处理。这篇短文除了解决人的“思考机能”之外,就“极权主义”一书的观念来说,我们可以了解到鄂兰对“虚无主义的产生”以及“极权主义为何很容易就可以逆转西方传统的道德观念?”所提出来的在人思想机能上的阐释观点,由此更可理解“极权主义”一书的最后一章“意识形态与恐怖统治”中鄂兰一再分析的“人的良知”与“人的认同”的问题。

  译完鄂兰的这两部著作后,更相信任何一部称得上“经典作”的学术着作,其中必包含著作者深厚的情感、委身投注的价值判断与本体论上思辨的观念(即,深究人与世界之间相对应结构的观念),也因此艰涩难懂。译者在这两部书出版之前,再附译上鄂兰的这篇晚年的论文,只希望读者能更深刻理解鄂兰在她这两本早期的著作中所呈现的一些观念。

  本文原名为“思考与道德衡量”,意译为“认知心与道德心”,其原由在于:鄂兰在这篇文章所处理的问题跟庄子在“齐物论”剖析“知”的问题与宋以后思想史上论争的“尊德性”/“道问学”有意会之处。当然,文化脉络的不同,思想上的解决结构也不同。在此附带说明,以免招附会之误解。

  蔡英文

  民国七十年三月十四日志于东海大学

  极权主义的起源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原著/汉娜·鄂兰 译者/林骧华

  近代思想图书馆系列 033

  —————————————————————————————————————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