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碧血黄沙_黎汝清【完结】(96)

  第6章 万佛峡

  ——地方工作科代理科长尹洪菲的自述

  第二天,翻越龚岔大坂,出龚岔山口,就是榆林河谷的大草原。第三天黄昏时分,到达鹰嘴山南麓的石包城,榆林支流的涓涓细流绕城而过。所谓石包城,是个古城遗址,我们到达时,石包城附近只有十几户蒙、汉人家,住在黄泥砌成的低矮的房屋里。

  石包城的遗址,长方形,城墙是用麻岩和花岗岩垒成的。

  墙垣残留高度大约有八九米,宽两米到五米,可见当年城堡的坚固和雄伟,如果在墙垣之上再加上箭楼,总在十五米之上。我想起许多关隘锁钥之地,总写上“坚若磐石,固若金汤”。今看此城,此说不妄。

  城周的护城壕尚有迹可寻,离城二十米,虽经日久天长风沙填塞,有几处竟有十五米深。壕沿上布满了骆驼刺、索索柴和芨芨草。

  诺尔布藏木向我介绍,此城乃薛仁贵征西时所筑,后为樊梨花所补修。

  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因为薛仁贵是唐代名将,是我小时候读薛仁贵征东、征西通俗小说时的崇拜对象。史料记载:薛仁贵白袍白马,先征东,与高丽军战,冲锋陷阵,勇冠三军溃敌二十万;后与九姓突厥十余万战,发三箭杀三人,突厥气夺,皆降。军中随有:“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颂歌。他也打过败仗,在咸亨元年(670年)吐蕃入侵吐谷浑,薛仁贵率军迎击,因轻敌冒进,大败而归,废为庶人。永淳二年(683年)复起为右领军卫将军、代州都督,在云山击败东突厥。……

  此次红军至此城下,千余年前的战争和今天联在一起,余味无穷。

  石包城地处要冲,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旅和牧民物资交易之所。工委首长考虑到部队行军已达月余,人困马乏,决定在此休整一天,养精蓄锐,并向当地居民购买粮、盐,以作走出祁连山长途跋涉赴新疆之储备。

  此地蒙汉杂居,诺尔布藏木对蒙胞甚熟,便带我军供给部的同志向过路行商或当地居民采购粮食和盐巴及其他可代军用的物资。因为红军骤至,许多行商都远避他处,仅仅购到很少的粮盐。

  第二天,天气晴朗,我除了跟当地群众做些宣传外,别无他事,又独自去石包城,总想发现点什么。

  城东门侧有一夯土筑台,想是点将阅兵之所。城后小山顶上开出一个方形坪场。我想这就是当年练兵的军校场。但土台与校场相距甚远,不知何故。

  室内地面留有木柴灰烬层,但我不知是当时人所燃还是后人烤火所遗留。我还找到了一块桔红陶片和灰瓦陶片,有波状饰纹和垂帐饰文,我也不知是何年所遗,在手中握了很久,最后还是丢了。我希望此陶片后来为某考古家所得,忽发奇想,我又把陶片捡回,用于薇给我的小刀,刻上了两行字:

  此陶恭候出土日

  属权应归尹洪菲

  ——于1937年4月23日发现

  我怀着一种奇异的心情,把它藏在房基石缝之中。但不知将来会不会出现奇迹。

  我身为地方工作科代理科长,细读过几本地方史志,对西域古代文明发生了强烈的兴趣。瞑想着古时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跟我们从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又纵穿祁连山脉,再横渡万里戈壁、沙漠,到达新疆,脑海里就像两幅透明的画卷重叠起来。

  我两眼盯视着古代,古代也盯视着我们。我觉得红西路军的西征,带有原始的、野性的、神秘的中世纪的色彩,感到一种非人间的气息。……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在这样一个空间时间的无限之中,天上人间的万千悲喜剧,无穷无尽地展开。

  张干事来叫我,说工委首长要我去研究行进路线。瞧着我两手灰沙,他奇怪地问:

  “你在挖什么呢?”

  “考古!”

  我们一面向回走,一面胡扯淡。

  他说:“在所有行当里,我觉得考古最没有意思。……在小学里念书的时候,我就最讨厌那个猿人头骨。你相信,人真是猴子变的吗?”

  我的确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但我顺口回答了一句根本牛唇不对马嘴的话:

  “如果在这里找到一块秦砖汉瓦,找到一枚‘贵霜帝国’的古钱币,那就价值连城了……”

  “什么叫贵双帝国?……”

  “史书上有记载,只是我忘了,是贵霜,不是贵双。”

  “恐怕你那贵双帝国换不到一串烤羊肉……”

  “这很可能……”我不想反驳他,是啊,人们考今都考不清楚,考古更有何用?我忽然对一切都觉得兴味索然了,颓然无力地迈着我的双腿。

  “还是考考咱们为什么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吧!”张干事望着渺远的天空,声调奇特而带凄恻,又加了一句,“别看已经走出祁连山,不再经九九八十一难,到不了西天。”

  我无言以对。

  到总部之后,他们已经开始研究了。工委首长对我独自去逛石包城很不满意:

  “游山逛景还没有逛够哇?!”

  我又无言以对。

  诺尔布藏木向我笑笑,表示某种歉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