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谷远的同时,刘胤已经确定了下一步的作战思路,那就是在更大的范围之内进行穿插迂回,将刘渊的军队给拖累拖垮,刘胤将自己的战术戏称为“蘑菇战术”。
“蘑菇战术”故名思义,就是采用磨的办法,与强大的敌人进行周旋,蜀军在所擅长的山地领域内,确实可以发挥出最高的水平,牵着匈奴人的鼻子走,将他们玩得团团转,最终给拖垮拖死。
不过前方传来的消息,却让刘胤隐隐有些吃惊,匈奴这次一反常态,并没有向谷远逼来,与此前在涅县、襄垣的举动大相径庭。
匈奴人没来,刘胤当然也不用急着走,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让部队略作一下休整,毕竟连续地高强度行军,拖垮敌人的同时,自己也十分地疲惫。
但刘胤还是有些担忧的,这种反常的行为应该不是刘渊的性格,这一路下来刘渊一直穷追不舍,没理由他会选择放弃,除非他会有新的战术安排。
果然,在其后不断传来的消息证实了刘胤的猜测,匈奴人放弃了连续地追击转而采用四面围困的办法,来压缩蜀军的生存空间。
如果匈奴单纯地采用四面围攻的方式,刘胤一点也不惧怕,如果刘渊的十万大军抱成一团的话,刘胤自问没那个胃口来消化这么庞大的军团,但如果匈奴人分兵而进的话,刘胤完全可以各个击破,这一点刘胤并不惧怕,反而会有正中下怀之感。
但此刻匈奴人所采用的策略,却出乎所有的人意料,这回匈奴人并没有穷追不舍,不过最新的动向表明,匈奴人并没有歇着,而是抢夺一些重要的隘口,对处于谷远的蜀军进行战略式地包围。
匈奴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在隘口地带建立起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包围圈,以此来压缩蜀军的生存空间。
在这这前的战斗中,匈奴军一直就是如无头的苍蝇一般,除了死命地追击之外,没有任何的办法。而现在匈奴显然不再急于进攻,甚至完全地放弃了表面上的进攻手段,在谷远的周围,建立起一个个地据点关卡。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刘渊最新采用的是囚笼战术。”刘胤在议事会上,与诸将道,“刘渊已经认识到了,单靠一味的追击是永远也追不上我军的,其结果只能是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被我们蚕食掉,现在刘渊改变了作战策略,以困为主,以攻为辅。刘胤通过加强这些关隘的守备力量,企图将我们阻挡在上党之西围而困之,困而歼之。诸位,形势不容乐观,为了打破胡人的囚笼战术,我们必须要寻找出新的对策来。”
第801章 继续分兵
刘渊为了推行囚牢战术,完全是不遗余力,他并不急于进攻谷远,而是在谷远的周边涅县、铜提、壶关、屯留、长子、绮氏诸县紧要的关隘处安营立寨,同时在谷远的西面与之相邻的河东郡的平阳和永安也派兵驻守,遥遥地形成了一个大的包围圈,将蜀军围困在了以谷远为中心的方圆不超过百里的区域内。
上党地区多山,往往县域之间连接的道路只有一到两条,匈奴人卡住隘口,就可以完全封死进出的通道,而且这些隘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匈奴人不需要派出很多的兵力就可以扼守得住。
匈奴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压缩蜀军的生存空间,蜀军三万人马,每日所需的粮草数量也不少的,仅凭一县之地,很难获得足够的补给,匈奴人实施铁壁合围,最终目的就是在困死蜀军。
囚笼战术的施行,对蜀军而言确实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谷远在上党虽然是一个比较大的县,但对于三万人的蜀军而言,谷远却又太小了,再加上这一带的汉人百姓惨遭屠戮,十不存二三,蜀军赖以依靠的民众基础太过薄弱,根本就无法给蜀军提供生存所需的土壤,现在匈奴人正在加紧布署防御体系,而一旦这个“牢笼”建成,将会对蜀军形成致命地打击。
而且这个“囚笼”的致命之处在于,就算是蜀军突破一两个隘口,进入到别的区域之后,也无法打破匈奴人的整体防御体系,匈奴可以利用原有的防御体系重新来构建新的“囚笼”,将蜀军围困在新的区域之中。
刘渊的目的,就要在上党地区形成一个类似于蛛网的防御网络,通过固守一个个的关隘和险要,一步步地蚕食和压缩蜀军的生存空间,不论蜀军进入到那个区域,都无法摆脱匈奴人的围困。
原先匈奴人的策略是追着蜀军打,但蜀军擅长于山地作战,灵活多变,每每让匈奴人的追击落空,到头来不但是疲惫不堪,而且根本就难求一战。现在改变策略之后,匈奴人不必再疲于奔命,而是固守在一个个的据点内,以逸待劳,以不变应万变,任凭蜀军如何地折腾,只要是在包围圈内,他们很难逃得出去。
目前的形势的确很严峻,黄崇和诸将都认为在目前的这种情形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迂回到外线去作战,趁敌人的包围圈尚未完成,蜀军主动地跳出去,或北上太原郡或西去河东郡,避开敌人这个坚固的‘囚笼“。
不过离开上党就意味着南下的失败,而且无论是太原郡和河东郡,地势都要比上党平坦的多,这样的地形其实是不利于以步兵为主体的蜀军作战的,以骑兵为主的匈奴人则会明显地占据上风,蜀军的处境则会越来越困难。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