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说《刘志丹》“为高岗翻案”。这是康生听了密告,还没有来得及看书的情况下,信口说出的一条罪状。众所周知,刘志丹同志和敌人打了一辈子仗,同土家、劣绅、国民党反动派奋战了一生,同战友们一起为团结群众,创建陕甘红军和根据地立下不朽功勋,最后壮烈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毛泽东同志称他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同志赞扬说,“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朱德同志称他是“红军模范”。这是集人民群众之心而立下的纪念碑,是任何刀斧都砍不掉的纪念碑!怎么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共产党人写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烈士,写象刘志丹这样的英雄,反倒成了“为高岗翻案”!成了“反党阴谋”!岂不怪哉!原来康生有着自己的逻辑:既然刘志丹和高岗共过事,
一块创建过陕甘革命根据地,那么,高岗是坏的,刘志丹就不能是好的,说刘志丹好,就是说高岗好,就是“为高岗翻案”。这显然是打着维护后来中共中央关于高、饶反党集团决议的幌子,否定过去刘志丹流血奋斗的历史。高岗成为反革命是建国以后的事,高岗后来变坏,在康生看来,他原来也坏,生来就坏,一坏到底!其实,说穿了,所谓不许“为高岗翻案”,就是不许宣传刘志丹!但是,鉴于中央对刘志丹早有定论,康生不敢外露,便强词夺理地说:“小说中的罗炎就是高岗”。其实,小说中的罗炎,是用五个人的素材揉合而成的,他不是张三,不是李四,只是罗炎。康生说罗炎是高岗的唯一根据就是高岗给照金苏区送过信,罗炎也给照金送过信。
在康生看来,高岗给照金苏区送过信,别人就不能再送信,一送信就成了高岗。且不说小说中没有高岗,即令有高岗,那也是历史事实,也构不成翻案啊!
第二,说《刘志丹》“为习仲勋篡党篡国制造政治资本”。本来,小说《刘志丹》中的人物,除了几个烈士之外,全是虚构。小说并未写习仲勋同志。
虽然小说人物多系虚构,但却反映了真实,它是西北地区无数革命先辈英勇斗争的集中表现。对于这些人物,不管是指名道姓的也好,还是通过塑造典型也好,都应该大书特书,尽情歌颂。然而。时刻梦想篡党夺权的康生,却对宣扬这些人物怕得要命,说什么这是“为篡党篡国制造政治资本”。
其实,他这是拿着“篡党篡国”的帽子,以害人的策略,来掩盖、实现自己真正“篡党篡国”的野心。
第三,说《刘志丹》“剽窃毛泽东思想”。
这是由何说起呢?原来,《刘志丹》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充满着对毛泽东思想的热爱,强调刘志丹在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时,求教于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表示“照毛泽东、朱德同志的样子去做,去发动群众,组织红军,武装割据!”说过“井冈山是咱们的希望,也是咱们的榜样!”等等。意思是说,陕甘根据地的创建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康生却说是“剽窃毛泽东思想”。假若一定说这是“剽窃”,岂不“剽窃”得越多,革命胜利得越快,“剽窃”得越多,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才可以燎原于全国吗?然而康生却说这种“剽窃”是一种罪恶。这不就充分暴露了他反对毛泽东思想的丑恶嘴脸又是什么呢!
第四,说《刘志丹》“同中央苏区分庭抗礼”。
写《刘志丹》,当然要写同刘志丹连在一起的陕甘革命根据地,要写这一根据地如何发动群众,组织红军,实行武装割据的。当时中央不仅希望建立一块中央苏区,而且希望苏区遍布全国。事实上,当时除了中央苏区之外,全国各地建立了许许多多的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革命的好形势,
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小说《刘志丹》,反映了这种好形势,描述了陕甘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情况,而且特别写明这块根据地是学习井冈山,照井冈山的样子建立的。为什么一写这块根据地就是“同中央苏区分庭抗礼”
呢?原来,在康生看来,井冈山道路的发明权和通行权只能统统归于中央根据地。别的地方不仅不能早在中央苏区之前走井冈山道路,甚至也不能在中央苏区之后跟着走井冈山道路。就是说,井冈山道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这显然是打着突出中央苏区的幌子,反对对中国革命同样作出贡献的所有其他革命根据地。
凡此种种,康生为《刘志丹》作了一个结论:说“《刘志丹》是反党小说”。怎样“反党”呢?就是因为小说歌颂了刘志丹和无数革命英雄,描写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宣扬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可见,“反党”一词的含义,在康氏词典中,同在革命人民的词典中,是何等的不同呀!“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的真正含义,原来是说,利用小说《刘志丹》,制造冤案,打倒一大批领导干部,实现篡党夺权阴谋,是康生的一大发明!
正当康生大抓阶级斗争,放肆制造《刘志丹》奇案的时候,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将他增补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他在党和国家中的地位又开始稳步上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