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边关医女发家记_时见微【完结】(86)

  “还不是靠我那一箭!”何粟挥了挥胳膊,十分得意,“嗖地一声就把人吓跑了!”

  杜槿沉吟:“战事初起就这般不太平,往后只怕更甚。”她当机立断,“今日起闭村戒严!除白河村外,闲杂人等一律不得进出。”

  莫里正一听慌忙起身:“我这就去各家传话!”

  何粟满不在乎地摆手:“慌什么!大不了收拾细软躲进山里就是。”

  “哎,理儿是这个理儿——”莫里正叹气,“可心里终究不踏实。要不是有杜大夫谋划,咱们这些平头百姓,怕是要落得个任人宰割的下场。”

  姚康心有戚戚:“哪回战乱不是如此?地里刨食的庄户人家,辛苦一年不过勉强糊口,遇上这等灾祸,家破人亡都是常事。”

  这番话却勾起了众人回忆。

  当年他们这几户人家,不也是为避战祸而举家南迁?为了一口饱饭,拖家带口千里跋涉,不知有多少人死在半道上,成了路边的荒冢孤坟。

  大伙儿情绪低落,都不由想起黎州城内那些排队抢粮的百姓。

  赵方平起身打破沉默:“还是先把这四车粮食安置妥当吧,免得出事儿。”

  杜槿点头:“一车留在村里备用,其余三车运回青杏谷藏好。”

  众人心知肚明,这恐怕就是青山村能买到的最后一批粮食。所幸羁縻山物产丰饶,靠山吃山,比起城里那些惶惶不可终日的百姓,他们的处境已是好了太多。

  青山村闭村的消息在白河村激起千层浪,不消三日,周遭村落皆得了风声,纷纷遣人来打探消息。莫里正见事已至此,索性敞开大门,将乌蒙叛乱、黎州粮荒、武定县战事等情状细细道来。

  有人知晓青山药行常年在外,消息灵通,自是深信不疑。也有人半信半疑,嘴里嘟囔着“乌蒙叛军怎会打到咱们这穷乡僻壤”。

  但无论信与不信,众人心头皆涌起同一个念头——囤粮!

  白河村人也无心做工,不少人求到杜槿面前,希望能预支半年的工钱。杜槿知晓形势不比往常,爽快同意了。

  然而战乱消息已传遍黎州全境,即便青阳县远在后方,粮价也水涨船高。不过七八日工夫,陈谷就从五十文涨到三百文,往后更是一日三涨,令人咋舌。

  县衙开仓放了一批官粮,但前线逃难的流民如潮水般涌入,县中存粮很快便捉襟见肘。

  在陆续接纳三千多流民后,这个不足万人的小县终究还是关上了城门。

  暮色苍茫中,青阳县城门紧闭,护城河的吊桥高高悬起,恍若一张沉默的巨口。大量流民聚集于城外搭起草庐,掘鼠捕雀,一时哀鸿遍野。

  “什么?县城的粮价已经涨到五百文了!”莫里正眼前一阵阵发黑,“这、这是要逼死人啊!”

  赵方平摇头叹息:“白河村的人说,如今便是有钱也买不着粮。县城四门紧闭,城外流民都快把树皮啃光了。”

  杜槿凝视着窗外暮色,平静道:“这种时候已顾不得旁人了,专心自保吧。”

  忽然听到外头人声鼎沸,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声。

  “莫里正!”“莫老头儿,你在家不!”

  “啥事儿啊?”莫里正拄着拐杖颤巍巍开门,“霍!怎的这么多人!”

  村中男女老少纷纷聚在莫家门外,乌泱泱地挤了满院子,连在晒药场做活儿的娘子们也放下了手中活计。

  “莫老头儿,出大事儿!听说外头打仗了,你晓得不?”

  “会不会征壮丁?我家三代单传啊!”

  “我家粮食只够吃两个月……”

  “药材生意还能不能做?”

  众人七嘴八舌,叽叽喳喳地吵闹着。

  何粟拽着自家老娘劝解:“您老凑什么热闹呢!村里粮仓满着呢!”

  何老太却拍开儿子的手:“你懂什么!咱们也不知道有多少粮,这要紧事儿不得问清楚吗!”“就是,谁知道那些粮食藏在哪个山沟沟里?”

  “杜大夫还能骗你们不成……罢了罢了。”

  人群正吵嚷着,杜槿从屋内出来:“大伙儿这是怎么了?”

  “杜大夫!”人群跟见到主心骨一样涌上,“真要打仗啊?咱们的生意怎么办啊!囤粮够吗?”

  “您给个准话,大伙儿心里也好有个底……”有村民讪笑道。

  杜槿环视众人,笑道:“既然诸位都有疑虑,不如开诚布公说个明白。”她侧身让出道路,“莫里正,你看是否要召集全村,将粮仓、退路等事细细分说?”

  “铛——铛——铛——”

  锣声在青山村上空回荡,三声长响,是村中商议最要紧事情的召集令。全村人都放下了手中活计,纷纷跟着莫里正涌向祠堂。

  祠堂内外很快挤满了人,窃窃私语声如潮水般起伏。

  杜槿缓步走到祠堂中央:“诸位乡亲,今日召集大伙儿,是为两件要紧事。”

  “其一,乌蒙叛军已兵临黎州城下,数千流民涌入青阳县。如今外头兵荒马乱,还望诸位不要轻易出村。”

  人群中顿时响起不安的议论声。

  “乡亲们且安心。”杜槿抬手示意,“这第二件事,商队两月前便得了战乱的风声,已暗中备下粮食,足可供全村吃到明年夏收。”

  “太好了!”“杜大夫真是未卜先知!”村民当即放下心来,一个个转忧为喜。人群却有个沙哑声音质疑:“粮食在何处?怎的我们从未见过?”

  杜槿正要解释,那沙哑声音继续道:“哼,杜大夫备下的那些粮食,怕不是给咱们村的吧!”

  祠堂内霎时鸦雀无声。

  杜槿抬眼望去,只见人群中一个粗眉阔面的黑瘦老汉,双目浑浊,正恶狠狠盯着她。

  “老巴!你胡沁什么!”莫大岭怒喝。

  “真当大伙儿不知道?”老巴扯着嗓子道,“前几日我瞧得清清楚楚!赵家小子运回四车粮食,村里只得了一车,余下的都偷偷藏进山里了!”

  赵方平怒道:“你血口喷人!我们只是寻了个稳妥地方……”

  “你们打的什么算盘,自己心里清楚!”老巴不依不饶,“你们四户都是外乡迁来的,谁知道是不是串通好了,想独吞村里的粮食!”

  此言一出,人群顿时炸开了锅。

  何粟第一个站出来反驳:“大伙儿别听他嘴里喷粪!买粮时多少乡

  亲都参与了,粮食也是我们一起运进山的!”

  李铁怒目道:“就是!咱们都是青山村人,亲如一家,你怎敢这般污蔑人!”

  老巴冷笑:“那你倒说说,那些粮食藏在哪处?共有多少?”

  “这……”李铁一时语塞,也不知如何解释。

  经常参与走商的青壮们自然信得过赵方平几人,可那些平日只做药材炮制的村民却开始交头接耳,眼中满是疑虑。

  他们同商队接触不多,听到老巴这一番言论,难免起了疑心。

  老巴见状更加得意:“他们几家防着你们呢!不然为何不告诉你们藏粮之处?”

  何粟急得脸红脖子粗:“放你娘的屁!”

  “不会吧,杜大夫不是这样的人……”“可是,咱们确实不知道粮食藏在哪儿了。”

  人群中猛地响起一声尖利的怒骂声:“你个没良心的狗东西!”李阿奶骤然暴起,抄起墙角的锄头就砸了下去,“吃着杜大夫的,穿着杜大夫的!要不是有杜大夫,你早饿死在路边了!”

  “你摸着良心想想!这两年村里哪家没赚到银子!如今咱家家户户能过上好日子,都是因为杜大夫!”

  老巴被砸得头晕目眩,忙抱起头就跑。李阿奶生得膀大腰圆,只追着他满院子跑,锄头挥起来虎虎生威,砸在地上掀起一大片灰尘。

  “李阿奶息怒,莫要闹出人命。”杜槿忍笑劝道。

  李蔓娘这才假模假样上前拉住母亲,还不忘朝老巴狠狠啐了一口。

  杜槿深吸一口气,平静道:“老巴说得不错,何粟、李铁确实不知藏粮之处。”见众人骚动,她又话锋一转,“但赵方平、孟北、姚康也同样不知。”

  “真计较起来,这世上除我之外,再无第二人知晓所有粮食的数量与藏处!”

  “杜大夫,这是为何?”村民们不解其意。

  杜槿目光扫过每一张熟悉的面孔,肃然道:“今日这场闹剧,不正是最好的答案吗?”

  “叛军还没打到青阳县,已有人因粮食相互攻讦。”杜槿面色如霜,“若真到了生死存亡之际,谁敢担保村里不会有人铤而走险?

  “此事是我与莫里正定下的,购粮的银钱皆出自村中公账分红,各家分文未出,日后按丁口均分,账册由莫里正亲自掌管。”

  “我已将所有屯粮分作十二份,分别藏入羁縻山各处的隐蔽粮窖。除我之外,无人知晓所有粮窖的位置,运粮的青壮也只能记下自己运送的那处。”

  “如此一来,哪怕有人心怀不轨,村中也顶多损失其中一二,好歹能保下大部分口粮。”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天作之合 种田文 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