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统计下来,迁走的营州百姓约二十万,加上须带走的十三万难民,共三十三万人需分往越州、宁州、沂州三个地动州。看着登记册,水生心中黯然——临行前小桃信中叮嘱,若有孤儿务必带回远山县育婴堂。可他翻遍名册,竟无一个孤儿登记……乱世之中,无依无靠的孩子,根本活不到营州。能活下来的孩子,无不是依附于动辄上百人的大家族,靠武力才能护住。
此时,斥候急报:朝廷征集的五万新兵已抵达宁州驻扎,却按兵不动,无意进军营州。王爷冷笑:“国舅爷这是想坐视营州这个烫手山芋丢给我,料我治理不了二十多万难民!他屯兵宁州,是想逼我退回辽东,默认那三个地动州仍是朝廷地盘。他赌我不敢不守辽东,怕匈奴趁虚而入!”斥候探明宁州守军多为新兵,且缺乏弩车、云梯等重型器械。国舅爷此举,意在威慑。
王爷当机立断:命辽东军张千户率弓箭手,并调一万五千士兵携带五架弩车、两架云梯,急赴宁州与自己汇合!难民和迁移民众暂留营州休整几日再出发,营州城门紧闭。
三日后午时,辽东援军与王爷铁骑会师宁州城下。五架弩车对准城楼猛射重箭!趁着守军被压制,云梯迅速架起,弓箭手与精锐步兵攀梯而上。城头箭如雨下,怀庆亲率五十心腹,冒着箭雨冲下城楼,奋力推开了沉重的城门!傍晚时分,城门洞开,王爷亲率铁骑如洪流般冲入!宁州守军多为未经战阵的新兵,在铁骑冲击下瞬间溃不成军。天色尽黑时,战斗已近尾声。王爷命铁骑围住残余守军,声震四野:“投诚免死!”
无数新兵纷纷丢下武器投降。仅一天,宁州易主!王爷处决了顽抗的军官,清点战场:俘获降兵两万,缴获武器无数,还保住了守军未来两个月的存粮。他下令将降兵双手反绑,派一千骑兵、五百弓箭手押送辽东;另派三千士兵返回营州押送迁徙队伍;留两千士兵驻守宁州。自己则马不停蹄,率军连夜奔袭越州,迅速清剿了朝廷留守的四千士兵,留两千人驻守后,又急行军直扑沂州,仅用半天便击溃了当地五千守军。
刚拿下沂州,王爷得知谢水生已抵达宁州,并妥善安置了十万人在当地,便知后续无需自己操心。他留下五千士兵驻守沂州,自己则火速率主力返回辽东坐镇,以防匈奴偷袭。
水生这边,收到王爷拿下宁州的消息后,待三千押送士兵一到营州,便立刻组织迁徙队伍出发。三日后抵达宁州,留下十万混编的难民和营州百姓,交代属下将其分散安置到各县,并留两千士兵驻守。随后,他马不停蹄,带领剩余二十二万难民和营州人人赶往越州,留下十万人和两千士兵。最后一批人被带到沂州安置完毕时,已是腊月初。
安置完成后:营州留下的难民靠收缴的粮食和留下的房屋,暂不需辽东调粮;宁州有缴获的军粮分发,年前也无虞;沂州位置靠近京城,需重点经营,幸有王爷留下的五千精兵暂时弹压。水生将诸事安排妥当,便火速赶回辽东。
王爷待水生返回,当夜便召集巡抚周大人和郡守大人商议:将沂州、越州、宁州合并为一个布政使司,暂定名为“辽京布政司”,由谢大人担任布政使!原博县、营州则划入辽东辖区,仍由周巡抚管辖。新得的营州,王爷擢升了在文山县任县令的云峰小叔为知州,留三千精兵驻守。
辽东军营内,王爷提拔了水生先生的孙子李宏文为兵备道,主管军粮、武器调拨。但谢大人管理的辽京布政司三州百废待兴,急需治理人才。王爷决定开启科考!辽东及新得四州百姓皆可应试。为广纳贤才,特别增设武举——辽东士兵亦可参加。王爷自身文武双全,深知为将者需武力与谋略兼备。武举既要考校个人武艺,更要考校排兵布阵之能,旨在选拔能统领布阵司三州的一万二千精兵、未来对抗国舅爷大军的主帅。此职关系重大,绝非莽夫可胜任。
第283章种地
举人和进士的选拔,由水生先生、王爷和巡抚周大人共同定夺。秀才的选拔则由谢大人负责。
周叔私下对水生感叹:“可惜了怀庆一身本事。他领兵打仗、排兵布阵、治理军务都是一把好手,若能让他去辽京布政司领兵,与你配合治理三州,那是再好不过。”
水生沉默片刻,低声道:“周叔,王爷不可能让张大哥和我一同主管辽京三州。那三州土地平坦肥沃,耕地广阔,若我们二人联手起了异心,王爷便难以掌控。况且王爷深知张大哥作战勇猛,常让他统领先锋军,他必须留在王爷身边听用。之前缴获的匈奴良马组建的铁骑,是王爷亲自挑选军中精兵、亲自操练的,那是辽东军最强的战力。如今军中无人敢存二心,王爷定会逐步选拔信得过的新将领,替换掉他心存疑虑的人。”
周叔点点头,心中感慨:水生在他先生指点下,确实历练出来了。王爷看重他,并非因他才华横溢,而是他办事沉稳可靠,桩桩件件都处理得滴水不漏。这份稳妥,正是他先生教导之功。
辽东及新得的四个州府贴满了告示,尤其是流放犯人众多的辽东。秀才选拔只论才学,不论出身。那些本已对前途绝望的流放之人,听闻此讯,无不欣喜若狂。
秀才选拔结束,共取中五十二人,其中辽东就占了三十五人,其余四州共取十七人。对于以往朝廷认可的秀才,宣王也一并承认。秀才选拔刚结束,紧接着便举行了举人考试。学子们得知主考官中有曾经的榜眼,也放下心来,至少主考官是饱学之士。最终举人取了十二名,令人意外的是,裴崇仁竟高中解元!
水生娘得知后惊诧不已,问婉宁:“他们这些流放犯人考好了,真能做官了?”
婉宁笑道:“祖母,正是因为新得的几个州缺治理的人手,王爷才开了这恩科。”
水生娘感叹:“这崇仁真是好命!他嫂子的祖父——你爹的先生是考官,私下指点他几句,他不会的也会了。”
婉宁忙正色道:“祖母,这话可千万不能乱说!科场舞弊是要砍头的!您不知道爹爹在王爷面前说话都万分谨慎。若传出王爷办的科考有假,被其他学子知晓,岂不坏了王爷清誉?”
水生娘吓得噤声,她可是亲眼见过王爷下令砍头示众的。
为了让举人们稍作歇息,王爷将会试安排在三天后。然而裴崇仁却没有参加。他心中明白,以自己十六岁的年纪,即便中了进士,王爷也断不会放心让他主政一州。王爷开科考本就是为了选拔能即刻治理地方的人才。他谦逊地表示:“学生侥幸中举,才学尚浅,还需沉淀。”
无论这是他自己的觉悟还是得了长辈提点,裴崇仁的这份“知趣”都让王爷十分满意。若他真中了进士,治理一方绝非仅凭书本知识可行,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王爷如何能放心?
敏月知道王爷开科考是为了选拔州府主官,便对景宇笑道:“夫君一身才学,莫要辜负了。你可是辽东有名的大才子,这么多年无法参加朝廷科举,如今机会难得,该去试一试。”
景宇却笑着摇头:“我去不合适。爹爹和谢大哥的先生都是主考官,我若参考,恐惹非议。”
敏月闻言,虽感遗憾——几个州都是大州,夫君若高中,年纪轻轻便可主政一方,这是京中权贵子弟中了进士也要熬多年才能有的机会——但见景宇虽面带笑容,眼神却透着冷意,便不敢再提了。
会试最终取中三人,竟全是曾经的流放犯人!宣王直接将这三人任命为沂州、越州、宁州的知州。除裴崇仁外,其余八位举人也被分派到四州担任县令。
辽东及新四州的百姓见本地也能科考做官,许多家底殷实的纷纷将子弟送到周巡抚公子主办的青山书院。青山书院一跃成为辽东首屈一指的书院。
武举方面,王爷选拔出七位武举人。为顺势提拔李指挥使的长孙,宣王暗示李指挥使可让伤愈的李百户李云峰参加武举。最终,一位名叫薛海的,因排兵布阵最为出色,被取为武进士;武艺高强的云峰也中了武进士。薛海年近三十,其祖父原是兵部官员,被国舅爷陷害流放至此。作为流放犯人,他一直在军中当普通士兵,始终不得升迁。宣王给了他机会,直接将他擢升为辽京布政司的驻军指挥使!薛海激动万分,当即跪地誓言:“下官誓死追随王爷!”宣王心中满意,亲自将他扶起。
李指挥使的长孙在战场上也颇为勇猛,加之是张怀庆的女婿,宣王也顺势升云峰为辽京驻军指挥使,命二人同去沂州,替自己守好这三州。宁州和越州的驻兵也由二人练兵统领,平时需听从谢大人调遣。
李指挥使和怀庆得知云峰升任指挥使,都为他高兴。待三州治理人选落定,小桃也赶回边境,一家人终于在年前一同前往沂州赴任。
云峰升任指挥使,其家人体贴地让炤炤随行,未留这位长媳在家操持家务、侍奉长辈。
等薛海和云峰将从辽东调拨的粮食运抵沂州,水生立即征集百姓和士兵,趁着天寒,清理倒塌房屋,将路边暴露的尸骸集中起来撒石灰深埋。百姓为领取粮食,都十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