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咋办?我爹是奸臣_王廿七【完结】(151)

  你大师祖都快六十了!

  平安之所以这样激动,是因为担心大师祖的安危,上次巡河随机绑架一名皇子,附赠一班武功高强的锦衣卫,才免于被暴民冲撞,这次去治河虽然带着若干扈从和侍卫,到底不比皇子的保护级别,他一直挺担心的。

  眼见老爹和大师齐齐整整地回来,陈平安小朋友很欣慰!

  陈琰知道他很激动,但请他稍微克制一下,毕竟码头上那么多人看着。

  平安一回头,身后的码头上站满了迎接他们的官员,有翰林院的,有詹事府的,还有都察院和国子监的……都是庆祝他们立下大功凯旋还朝的。

  陈琰牵着儿子走下船去,先跟家人说了几句话,大庭广众之下,赵氏和林月白也不好表现地太过热情,只说有话回家慢慢说,便放陈琰去跟同僚们寒暄。

  平安缠着大师祖问长问短,沈廷鹤倒反问他:“功课都做完了吗?明天中秋节不查你,后天散学直接去大师祖家查功课。”

  平安:“……”

  早知道就不来了。

  幸好沈廷鹤很快被都察院的同僚和下属包围,他趁机从人群中钻了出来,跟着娘亲和祖母先上车。

  “咱们不跟爹爹一起回家吗?”平安问。

  林月白告诉他,爹爹要先回都察院复命,填写三十九项工作报告,然后由都御史上奏皇帝,才能回家等待皇帝召见,去御前述职。

  三十九项之多!

  平安估么着,大概要到晚饭时才能再见到老爹了。

  ……

  平安猜得没错,陈琰从都察院回来时天色已经擦黑,在前院换下衣裳,回到后宅与家人团聚。

  林月白从堂屋里迎出来,夫妻对望良久,终于挚手说了几句体己话,即便只是这样,堂屋里还是探出个小脑袋,竖着耳朵在偷听。

  陈琰拿眼一瞪,平安转身就跑。

  “当心当心!”刘妈妈端着热腾腾的鱼汤上桌。

  全家人齐聚一堂,只等陈琰到家一起吃团圆饭,热热闹闹地说着家常话,商量明日中秋节的安排。

  ……

  陈琰在家中闲住几日,惊奇地发现自己悠闲了半辈子的老爹竟然有了实职,每天早上慢吞吞地起床,哈欠连天地出门,骂骂咧咧地回家……大抵是那个蠢出世的胥吏又给他惹祸了。

  又想着难得空暇,陪妻子去街上逛逛,可人家没那闲工夫,进宫陪皇后娘娘接待前来宾贡的使节家眷去了。

  再去国子监看望自己的老领导,钱祭酒正忙着上香呢,签押房的墙面上挂着一幅十分眼熟的放大版金光孔子像,见他进来,急忙摘下来收好。

  陈琰问他六堂监生们的学习情况,得知今年参加科试的共有一百五十人,送考八十人,今年乡试拟录取一百人,按照比例,这八十人中只要有四人通过乡试,就算他们完成任务。

  “您连这点信心都没有吗?”陈琰道。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钱祭酒道:“据可靠消息,下个月廷推大抵是要将我发落到南京国子监去,给你腾地方的,我如今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能不能安心养老就在这一哆嗦了。”

  陈琰闻言皱眉:“哪里听来的消息?”

  他还不到三十岁,资历尚浅,怎可能担任祭酒呢?

  钱祭酒压低声音道:“你还别不信,陛下已经给内阁打过招呼了,廷推就是走个过场。”

  陈琰笑道:“不可能,郭部堂那关就过不去。”

  回到家里,陈琰问小叔,家里家外的人这些不正常的行径到底是怎么回事,陈敬时呵呵笑道:“都是拜你儿所赐。”

  陈琰看着院子里端着个大木盆准备洗狗的平安,嗤嗤笑道:“别冤枉我儿,你瞧他多安分。”

  陈敬时都懒得解释,给他一个白眼自己体会。

  正在这时,突然感到地面微颤,平安盯着眼前的大木盆,水面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

  “爹,娘!”平安喊了一声,“地震了!小叔公!”

  宁静的内宅一下子喧腾起来,人们纷纷跑到院子空旷处,紧张地盯着房屋。

  地震在大雍不算什么稀罕事,平安来京城后都经历过两次了,不过这次像上次一样,没有强烈的震动,很快就结束了,应该离震中较远。

  隔日有八百里加急奏报,晋州发生地动,一夜数震,不少官廨、民房垮塌,伤亡不祥。

  三日后晋州布政使上书陈禀灾情,晋州四个州县受灾,好在灾情不算太严重,人员伤亡也不大,内阁照常拟票,令相关部门按部就班地安排赈灾。

  ……

  只是普通地震,丝毫不影响博兼堂上课,只是晋州的奏疏送达京城时,王实甫却请假了。

  胡学士沉声道:“他堂伯去世了,家里正搭灵棚呢,待人家筹备好,师傅带你们去祭奠一番。”

  平安有些意外,他记得王实甫的堂伯王文焕也是巡按御史,去年八月份出巡晋州来着。

  “王御史卒于任上,地方奏报上说是地震导致房梁垮塌……”胡学士道:“陛下十分重视,前后派了三波钦差去查,锦衣卫也出动了。”

  平安立刻听懂了胡学士的言下之意:有黑幕!

  按理来说,巡按御史虽然只有七品,但权利极大,好比后世的“中央巡查组”,地方官员无不战战兢兢、小心接待,大雍开国一百年来,还没听说过被地方害死的巡按御史。

  毕竟御史代天子巡狩,查的就是地方吏治,地方官员非但不敢加害,还生怕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遇害,对朝廷无法交代。高接远迎、巴结讨好、重金贿赂的倒是常态,谁会那么想不开,敢害死御史?

  七日后,王文焕的尸身被运回京城,三法司各派了验尸的仵作,太医院也派去医官,锦衣卫派去三个少保,皇帝下了严旨,三日之内彻查其死因。

  乾清宫,东暖阁。

  皇帝看着锦衣卫的奏报,眉头紧锁,查来查去,王文焕的确是被房梁砸死,没有其他外伤、中毒迹象。

  “确定吗?”皇帝问。

  “老十三是这方面的行家,不会看错,确实是意外。”罗纶道。

  王文焕并非死于非命,事情却更复杂了。

  因为王文焕在晋州履职一年,考核官吏、照刷文卷、查算钱粮、审录囚犯……查到的所有问题具都整理造册,以备回京复命,结果在地动当晚混乱之中,一整箱文卷、账册不翼而飞了,就连他从京城带走的书吏也一起失踪了。

  这一下,晋州官方军方上上下下都慌了,这些“把柄”落在皇帝手里,或有酌情宽免的可能,但如果落在有心之人的手中,作为要挟他们的筹码,后果则不堪设想。

  对皇帝而言,又何尝不是给朝廷埋下了一记雷?

  因此他派出的钦差和锦衣卫,不是去调查王文焕死因的,而是去寻找丢失的文卷账册的。

  第124章 这些人也太惯着孩子了……

  皇帝派去晋州的钦差加急奏报,地震当日王御史正伏案写奏疏,馆驿垮塌了几间屋舍,上上下下乱作一团。

  驿丞带人挖开坍圮的碎石瓦砾,终于救出了王御史和他的长随,然而一根硕大的房梁恰好砸在王御史头上,不治身亡。

  巡抚衙门派人来处理他的尸身,清点随身物品,没有找到任何案卷资料,王文焕的长随称都在一口小箱子里,由秦书吏看管,箱子和秦书吏却都不见了。

  地震发生时,有人看到秦书吏趁乱带着箱子从角门离开驿馆,他们循着线索找到一家民宅,可是民宅已成一片废墟,线索就中断了。

  隔日,锦衣卫在邻县找到了携款私逃的秦书吏,将其带关押在当地卫所,箱子已经被卖给了一个络腮胡子满脸刀疤的商人——想来是为了掩盖真实面貌的易容术。

  如今晋州各州县都在忙于灾后重建工作,到处都是坍圮的屋舍和断裂的道路,想找一口箱子无异于大海捞针。

  锦衣卫重刑审问秦书吏,三木之下终于招认,是有人想得到王御史的调查结果,重金请他手抄一份,他一时财迷心窍便答应了,结果还没来得及誊抄就发生了地震,索性将箱子直接盗走交给了那个商人,谎称是抄本,拿着赏钱远走高飞。

  目前看来,是有人花重金买通了王御史身边的书吏,想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拿到整个晋州文武官员的把柄,不料秦书吏这个人太坑,竟然偷走原本,引起了轩然大波。

  ……

  看着令人无语的奏报,皇帝召郭恒、吕畴入乾清宫议事,一位首辅,一位天官,代表着文官最高权力的两个人,在东暖阁吵得面红耳赤。

  吕畴认为,晋州官军去岁刚刚立了战功,又遇到这样的事,宜以安抚为主,以免滋生兵变。

  郭恒认为,朝廷这几年体谅北疆作战不易,对晋州官场过于纵容,包括派遣王文焕去晋州,也只想做到心里有数,没有彻查整饬之意,既然事已至此,索性撤换晋州巡抚,整顿晋州军政,彻底扫清祸患,重固北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种田文 甜宠文 科举文  王廿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