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之男配亲妈是大美人_终日看山【完结】(67)

  “红方乡有水源,土壤质量也好。在这里种出来的粮食甚至也比其他地方要好一些,山核桃树甚至结的果子都要更多一些。但是,这里的农民依旧很缺钱。”蒋彦辞说。

  他的声音不大,但是在一小众陪同人群当中,安静下来听也是能听到的。

  最前方的杨凯,以及陪同的市委办副主任,红方乡乡长、书记都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

  因为,这场考察本就是一个各自发表意见的一个过程。

  蒋彦辞也并没有因为听众的加入,而放弃之前的表述,依旧问王维维:“南城经济已经发展七八年了,但是下属的红方乡经济依旧没有进展,你清楚其中的原因吗?”

  王维维也并没有因为他的质疑而生气,他是一个和气的人,也是一个实干的科员。所以面对这个问题,他思考了一番,给出了他的答案。

  “路不通,不好卖东西。”

  这几乎是所有乡村经济发展都面临的问题。路不通,不通路就意味着来这里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外边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东西就卖不出去,农民就无法增收。

  “确实,路不通是很重要的一点。”蒋彦辞点点头,然后指着地里面的庄稼说,“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地里的东西太便宜了,农民挣不到钱。”

  “面粉、大米这些必需品价格太低,甚至这些农民们忙活一年庄稼的价格或许都不如上山采的野参值钱。创办农产品加工厂的意义就在于此,将农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提高它们的价值。”

  话落。

  杨凯率先鼓掌拍手,并转头跟市委办的副主任夸赞道:“这位同志他说得很对,初级农产品加工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商品的价值,一斤散装的大米永远没有半成品的米糕值钱。”

  “之前我还担心没有人理解我在乡村建厂投资的意义,怕钱投下去就无影无踪了。现在想来,好像也是我多想了。“杨凯若有所指地说,“但是今天听到这两位同志的对话,我想我应该不用担心这一点了。”

  他这话的意思基本上就跟说“一定会投”没有区别了。

  市委办副主任心里高兴,但是面上倒也谦虚,喜怒不形于色,淡然道:“杨先生,咱们再看看。”

  中午,考察团成员一行人在红方乡政府食堂用餐。

  从接待标准上,看得出来红方乡政府是尽了全力了。腐乳红烧肉、糖醋排骨、红烧鱼、葱段烧鸡…应有仅有。

  饱餐一顿后,稍作休息,一行人便往下一个考察地方赶去,是红方乡下属的红李村。

  红李村村里有一个豆腐加工坊,是他们这一行考察的重点。

  豆腐坊的老板是一个瘸腿的退役士/兵,跟两个儿女一起照料生意。

  因为豆腐坊的豆腐味道不错,十里八乡的人也都照顾这一家的生意。

  一进豆腐坊便能闻到一股醇厚的豆香,干净整洁的院子里搭了几个架子,上面晒得有腐竹以及豆腐皮。院子里的箩筐上放着圆圆滚滚的豆腐泡,看起来金黄金黄的,引人注意。

  豆腐坊的瘸腿老板坐在轮椅上从屋里出来,见到他们一行人很是激动。

  蒋彦辞从他身上看到了战友的身影,再看他残缺的腿和行动不便的动作,一时心中滋味万千,说不出来什么。

  乡镇领导是知道考察队伍里有一个同样是“退伍老兵”的,所以当即便介绍起来。不过没有等他认出来考察团里的退伍兵是谁,瘸腿的豆腐坊老板便已经将视线转移到了蒋彦辞身上。

  他看着蒋彦辞,庄严地将手抬起来,做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掷地有声地汇报: “陆军第八师第一团炮兵营刘建设。”

  蒋彦辞面色郑重,朝他同样做了一个军礼。

  一番英雄见英雄的会面,让原本有些陌生的考察团跟豆腐坊的人距离拉近了一些。

  杨凯同样是个敬畏英雄的人,当他得知这位豆腐加工坊的刘建设刘老板那条残缺的腿是因为某次出任务而失去的,面上的敬畏愈发明显。

  两个人在某一个事情上,达成了一致。

  杨凯跟刘建设相谈甚欢,剩下的考察团成员也各自忙碌起来,跟豆腐坊的人交流了解。

  蒋彦辞注意到站在豆腐坊门口的两个人,心中一动,转身走了过去。

  而门口的两个人显然没有意识到他会忽然转身,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蒋彦辞已经走到了他们面前。

  两个人,一男一女。男生看起来有二十出头,女生看起来十四五岁。两个人看到蒋彦辞朝他们走过来的时候,眼神是慌张的,但也是充满希望的。

  “叔叔,你…好。”剪着一个学生头的女生最先开口打了招呼。

  而她打完招呼后,男生笑呵呵地跟着他打了招呼:“叔叔你好!”

  很快,蒋彦辞反应过来,这是一个智力残缺的男孩。

  “叔叔对不起,我哥哥他小时候发烧烧坏了脑子。”女生面色紧张,急忙解释。

  “没事。”蒋彦辞说。

  男生摸摸后脑勺,也跟着道歉:“叔叔叔,对不起。”

  蒋彦辞拍拍他的肩膀。

  或许是他面上的表情实在是柔和,女生实在没有忍住来意,径直问他:“叔叔,你能把我们家的鱼买走吗?”

  第57章

  女孩叫刘念娣, 男孩叫刘大毛。兄妹俩还有一个妹妹叫刘小妹。三兄妹母亲早亡,跟当瓦泥工的父亲相依为命。

  父亲几年前因为给人家家里帮工时,梯子断了, 从上面摔下来, 现在有些跛脚, 走路不太方便。

  自改开以来,红李村村里头不少人出外打工挣了钱。但是对于这三兄妹一家来说,跛脚的父亲根本无法出门,而唯一成年的兄弟还是个脑子有问题的。

  村里人除了一些过于精明的人,剩下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有善心的普通人。

  村干部见这一家四口生活艰难, 在跟村里其他成员商量了之后, 就把一个原本废弃的鱼窝子给了他们一家人。鼓励一家人往里面投一些苗,看能不能把鱼窝子变成鱼塘, 发家致富。

  当然,说归说。

  村干部其实并没有对那个小鱼塘报以什么期待。那个废弃的鱼窝子在十年前是产过鱼的, 可是后来也不知是水源不行还是什么原因, 三年前开始就没见过鱼的影子了, 废弃了很多年。后来甚至还有村里头的人把它当成了垃圾坑, 里面什么东西都有。

  正是因为这一点, 所以村干部在提议把这块废池塘给这一家的时候, 村里人是没有不同意的,因为他们跟村干部的想法几乎是一致的, 都认为那个破旧的废弃的鱼窝坑没有什么用。

  但是事情往往就是充满了戏剧性。

  刘家一家四口接手了那个鱼窝坑后, 光是清除垃圾都清了一周。然后一铲子一铲子的引水到池子里。或许是山泉水确实营养高, 当年投下去鱼苗便有了鱼。

  第一年鱼产量很高, 当即就被南城一个做鱼产品买卖的老板给收走了。刘家一下子赚了不少钱。

  村干部本来也对这件事很高兴。不管如何,到底是在他的管理下, 让一个艰难的家庭活了下来。

  但是,这事还是让一家人嫉妒了。

  这家人声称那个废弃的鱼窝坑是在他家分的地里面,那口鱼窝坑不该给刘家,应该给他们家。还要求刘家还应该把卖鱼挣到的钱分给他们家。

  村民们一听这个,也不愿意了。毕竟当时这口鱼坑是他们投票之后才给刘家一口人的,现在这一家出来胡搅蛮缠,也出来要求村里面给个说法。

  村干部在基层待的时间长,也了解基层群众的意见。这件事情说白了,这事就是有些人见到了卖鱼挣得钱多,眼红闹的。

  当即便找了村里面的老人出面劈头盖脸给这些闹事的人训了一顿。

  而原本要废弃鱼窝坑的那一家人也不得已放弃了索要。但是心里却过不去,放出了话,不许大家给刘家这些鱼找销路。

  刘家一家老小,只有十二三的刘念娣是个脑子清楚又能跑能跳的人,她做活养鱼勤快,却不代表她就能把鱼卖出去。刘家老爹跛脚,却跑不出去,除了求救于村里的人找销路以外没有别的方法。

  但是那一家人是村里面的一霸,行事惯于撒泼闹事动辄就是一家人上门找茬。

  因此第一年收了鱼的老板考虑到在村里养老的父母亲,还是没有收了这一年的鱼。

  刘家一家人的吃穿住行包括看病买药靠得都是这一池子的鱼。

  因此,十三岁的刘念娣听说有来豆腐坊参观的大商人,便毅然决然地带着脑子不清醒的哥哥上了门。

  并成功地向蒋彦辞说出了她的难题。

  她的脸很小,头发有些黄,看得出来是营养不良导致的,明明还很小,说话却是一套一套的:“叔叔,我们家的鱼喂得很好的,鱼肉很鲜。如果你不相信的话可以去我们家看一看,我让我爸爸给你做一条鱼试吃一下。”

  蒋彦辞闻言,心情十分复杂。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年代文 穿书 美食文 种田文 甜宠文 终日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