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我不骗你。这里的溪水会唱歌,石头会讲故事,连风都带着甜甜的桂花味儿。妈妈说我是在桂花树下捡到的小丫头,所以我的名字里有个“越”字,像偷偷越过山岗来找我的小桂花精灵。
我的乐园是后山的“小种子营地”。张奶奶说,每颗种子心里都藏着一个梦。我们不是在学习,我们是在帮种子们找梦。我们把向日葵的梦种在篱笆边,它就想办法长得比房子还高;我们把豌豆的梦搭在竹架上,它们就手拉手爬上天,想去摸摸云朵。
山上的水牛伯伯们是我的好朋友。它们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带露水的草,所以它们的牛奶是甜的,像云朵融化在嘴里。那头最小的小白,它的毛像刚下的雪,它说它的梦想是去看海。后来,一个开着小汽车来的叔叔真的带它去看海了,它还寄了明信片回来,照片里它站在沙滩上,笑得很开心。
镇上的钟灵姐姐会魔法。清晨,她在广场上比划几下,就能把懒洋洋的太阳公公叫醒,还能让很多爷爷奶奶的胳膊腿儿变得像小树枝一样灵活。她的武馆里,藏着会笑的木头人和永远打不累的沙包哥哥。
最神奇的是中药堂。秦爷爷的胡子像冬天的云雾山,他的抽屉里装着整个大山的秘密。一片叶子能赶走咳嗽,一朵小花能治好肚子疼。李叔叔在那里学会了和大山说话,他能听懂风的低语,知道哪棵草药今天心情最好。
对了,我们镇子会呼吸。
早上,它呼出白色的雾气,带着包子铺周阿姨做的豆沙包的香气;
中午,它呼出暖洋洋的阳光味道,混合着艾草田清苦的芬芳;
晚上,它轻轻吸气,把每家每户窗户里透出的、像萤火虫一样的光,和家家炒菜的香味,都吸进肚子里,然后满足地打个盹儿。
爸爸说,这里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星星睡着了,不敢落到我们这黑乎乎的山谷里。
妈妈做了什么,我不太懂。大人们说她很厉害,但我觉得妈妈最厉害的本事,是能让所有人都笑起来。周阿姨笑起来,像刚出笼的包子一样热气腾腾;杨叔叔和赵阿姨笑起来,像两颗终于找到彼此的糖,甜得粘在一起分不开;连总是板着脸的杨爷爷,看到地里绿油油的艾草时,笑起来也像被太阳晒暖了的土地。
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妈妈不是妈妈,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园丁。我们这个小镇,是她种下的一颗最大最大的种子。她每天浇水、施肥,然后,种子就发芽了,长出最爱我的舅舅,他会给我拍很多很好看的照片,长出出拳法的钟灵姐姐,长出我亲爱的家人们……我们所有人,都是这颗种子上长出来的叶子、花朵和果实,在魔法一样的星光下,快乐地摇晃。
我把这个梦告诉了妈妈。
妈妈笑了,眼睛像弯弯的月亮。她没说话,只是把我抱起来,举得高高的。
我从那么高的地方看下去,看到了我们亮晶晶的小镇,它真的像一颗被星星们围在中间的、会发光的大种子。
一颗,永远在长大、永远在开花的,魔法种子。
杨弘文的存在,像东华镇背景音里一段恒定、低沉的频率。他是夏芜的哥哥,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却有着孩童般纯粹的眼神和与周遭格格不入的沉静。他不善言辞,社交于他而言是复杂难解的谜题,人群会让他不安。但他有一台老旧的相机,那是他的眼睛,他的嘴巴,他通往世界的独木桥。
他常常独自一人,出现在镇子的各个角落。清晨雾气未散时,他蹲在溪边,镜头对准草叶上凝结的露珠,一蹲就是半小时;正午阳光炙烈,他躲在树荫下,捕捉光斑在青石板上跳跃的轨迹;傍晚炊烟四起,他站在高处,默默记录着小镇灯火次第点亮的过程。他拍出来的东西,有种抽离的、静谧的美,角度刁钻,色彩浓郁,仿佛隔着一层别人看不见的滤镜在看这个世界。在外人看来,他像一阵安静的风,来了,看了,又走了,不留痕迹。
钟灵的出现,像一道迅疾、有力的闪电,划破了杨弘文习惯性观察的宁静背景板。
她太有存在感了。无论是在广场上带领众人练拳时清亮的呼喝,还是在武馆小院里独自演练时衣袂破风的声响,都极具穿透力。她动作大开大合,情绪鲜明外露,是杨弘文世界里那个“喧闹”的、他通常会自动屏蔽的部分的具象化。
起初,他只是远远地、用相机“看”她。镜头里,钟灵的身影被拉近,凝固成一个个充满张力的瞬间——腾空时绷直的足尖,出拳时坚定的眼神,甚至是指导老人时,脸上那种混合着耐心与力量的、极其生动的表情。他躲在安全的镜头之后,观察着这团他无法理解的、蓬勃的生命之火。
第一次正面接触,是在一个微雨的清晨。钟灵在武馆的屋檐下练习一套新的拳法,动作如行云流水,却又蕴含着爆发的力量。杨弘文站在街对面一株大树的阴影里,相机对着她,快门声轻不可闻。
雨丝渐密。钟灵收势,微微喘息,一抬眼,恰好撞见对面那个总是安静出现的男人正要转身离开。他的相机镜头,还对着她刚才的方向。
“喂!”钟灵下意识地喊了一声,声音在湿润的空气里显得格外清亮。
杨弘文身体一僵,站住了,却没有回头,像是受惊的动物。
钟灵几步跨过街道,雨水打湿了她的额发。她走到他面前,带着一身运动后的热气和水汽:“你总拍我干什么?”她问得直接,没有恶意,只是纯粹的好奇。
杨弘文垂着眼,手指紧紧攥着相机带子,嘴唇抿成一条线。过了好几秒,就在钟灵以为他不会回答,准备走开时,他忽然抬起相机,快速按了几下回放,然后递到她面前。
屏幕上,不是她预想中的完整拳姿,而是一系列特写。
她被汗水濡湿、粘在颈侧的发丝;练习时因用力而微微蹙起的眉心;甚至是在某个收势瞬间,她望向远山时,眼中一闪而过的、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迷茫。
钟灵愣住了。这些照片,拍的与其说是她,不如说是她运动时流动的“状态”,是她自己都未曾仔细审视过的细微瞬间。有一种奇异的、被看穿的感觉,但并不让人讨厌。
“你……”她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杨弘文收回相机,依旧没有看她,声音低得像自言自语,却清晰地传到了钟灵耳中:“……像山里的天气。”
说完,他不等钟灵反应,像一抹真正的影子,迅速转身,消失在蒙蒙雨雾和渐亮的晨光里。
钟灵站在原地,雨丝落在脸上,凉凉的。她回味着那句话——“像山里的天气”。是说她变幻莫测?还是说她……自然?她忽然觉得,那个总是沉默的男人,或许并不像他表现出来的那样,对周围一无所知。他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感受”。
这之后,两人之间似乎有了一条无形的极其细微的连线。
杨弘文依旧会来“拍”她,但不再总是躲在远处。有时,他会在武馆院子的角落安静地坐下,相机放在膝上,并不总是举起。
钟灵也习惯了这道安静的目光,她继续练她的拳,偶尔在休息喝水时,会朝他那边看一眼。他还是不说话,但她会朝他扬扬水壶,或者在他某次突然举起相机捕捉到一个精彩动作后,给他一个心照不宣的、带着汗水的微笑。
从这天起,徐徐吹起的风,遇到了奔流不息的泉水。
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在继续。
第182章 熊猫归来(番外)
杨沟村的冬天,难得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雪。
鹅毛般的雪花簌簌落下,无声无息覆盖了山峦、树林和屋舍,将整个世界简化为一片纯净的银白。
远处的山脊模糊了线条,近处的老槐树缀满了琼枝,万籁俱寂,仿佛天地间只剩下雪落的声音。
山谷里那座依托山势建造的木屋,此刻像童话里的雪中堡垒。巨大的落地窗蒙着一层温热的水汽,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
屋内,壁炉里的松木噼啪作响,火焰跳动,将暖意和晃动的光影铺在光滑的木地板上。
五岁的季今越,穿着厚厚的袜子在柔软的长毛地毯上跑来跑去,试图给大圣套上一件她娃娃的毛衣。大圣龇牙咧嘴地灵活躲闪,却始终不离小主人左右,偶尔被她抓住,也只是无奈地吱吱两声,用毛茸茸的脑袋蹭蹭她。
夏芜没有看书。她只是慵懒地陷在窗边的软榻里,身上盖着那条杏黄色的厚羊毛毯,双臂环着屈起的膝盖,下巴搁在膝头,静静地望着窗外。她的眼神有些放空,看着雪花不知疲倦地旋转、飘落,覆盖掉一切痕迹。
“难得清静,”她忽然轻声说,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屋里的其他人说,“这场雪一下,好像把所有事情都按了暂停键。”
她的嘴角带着一丝极其放松的、近乎慵懒的笑意。
对于习惯了忙碌和应对各种事务的她来说,这样被迫停下、只能围炉观雪的日子,奢侈得像偷来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