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母亲怀里被夺走的垂死婴儿、滴落在她颊边唇角的泪水,还有深夜寝殿里父亲拍抚脊背的动作、毫不动容下令诛杀礼王的旨意,这一刻全都浮现在景昭眼前。
还能怎么办呢?
唯一的孩子,千辛万苦保全的孩子,无法承受失去的风险,就只能不惜一切代价扫平前路。
哪怕前路凶险莫测,不可尽数预料。
但至少,至少,要尽最大努力去避免不值得的损伤。
景昭手指掩入袖底,寸寸收紧,睫毛垂落遮住眼底深重的倦色。
她必须最大限度扫清这个孩子将要面临的威胁,在它落地之前。
她十月怀胎诞育的骨肉,不能轻易陨落在旁人的阴谋野望里。
相信父皇亦作此想,所以才会默许、推动她掀起这场风暴。
为此,折损些朝臣算什么,诛灭些望族算什么,清洗些该死的前朝余孽又算什么。
姓桓也好,姓别的也罢。
如今是景家天下,不是桓齐年间。
步辇平稳至极,乘在辇上如履平地。
景昭单手撑头,很快倦意翻涌,她合着眼,逐渐神思散漫,睡了过去。
半梦半醒间,身旁飘来清淡幽香,紧接着肩头微微一沉,似是有人给她裹了件狐裘。
景昭骤然惊醒,眼前裴令之正低头给她系狐裘的带子,倒被吓了一跳:“我惊醒殿下了?”
“还好。”景昭倦意未消,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环视四周,只见朱墙高耸,宫道绵长,“明德殿怎么这么远。”
裴令之给她打了个蝴蝶结,想想不满意,拆开重新系如意结,道:“转过拐角就是明德殿,殿下是不是睡晕了。”
确实如此,但是景昭不可能承认。
她压住眉心大力揉按,下手毫不留情,裴令之眼看她按出了一块红痕,连忙拨开景昭的手,自己轻轻揉了揉:“头疼?”
“还好。”景昭道,“对了,这几天你那里堆了多少帖子?”
这个问题根本没法给出答案,求见太女妃的内眷数不胜数,裴令之在明德殿的那间书房专门摆了两口箱子用来装递进来的帖子。
不止是太女妃炙手可热,想走穆嫔门路的人也不少。听说穆嫔院子里天天冒白烟,那是因为她的贴身大宫女每天点起炭盆烧帖子。
第一批三法司派遣的巡按使已然在数日前奔赴各地,第一批遭殃的地方官员名单都递到京中了。
别人不清楚,景昭身为皇太女,非常清楚皇帝为此事定下的调子——不得干扰黎民生计,除此之外,凡各县官吏有疑者,可就地押解。
国朝以农为本,眼下不是春耕秋收的时节,此刻局势再乱也不会误了耕种。既然不致引发粮荒民乱,那么即使死几个朝廷命官,局势亦不会脱离掌控。
说得再直白些,如今各地亲民官,大多出身本州乃至临近州府,不是名门便是豪强,再不济亦是书香门第落魄世家,即使在伪朝之乱中元气大伤仅剩门楣,在朝廷面前像条摇尾乞怜的狗。但他们依旧有门路谋得荐官,打从心底里不认为自己与庶民同列。
譬如陈繁。
他们对科考有着最直接的抵抗忌惮,也是皇帝默许清扫的直接目标。
而一旦师出有名,又有无数虎视眈眈的待堂官与萃英司女官等在后面,清扫他们不会比清扫满地连天野草更难。
毕竟,现在的大楚不是建元五年的大楚,现在的北境不是荆狄虎视眈眈的北境。
裴令之转手开始揉自己的眉心:“又攒了两箱子,冬天没有地龙炭盆,也够我们烧了。”
景昭嗯了一声,似是在斟酌,片刻后说道:“这样,等会让小鱼给你拿份名单,你从名单上随便挑几家,召他们的内眷进来说话。”
裴令之闻弦歌而知雅意,立刻问:“谈什么?”
“谈什么都行。”景昭随意道,“他们会想尽办法讨好你,要是送礼,贵重你就收下,不贵重你就送客。”
裴令之若有所思,同时颇感新奇:“我得揣摩一下。”
江宁裴七光风霁月、风神秀彻的形象维持太久,导致裴令之对这种公然索贿的行为毫无了解。
见他蹙眉,景昭建议:“穆嫔经验丰富,你可以向她取经。”
裴令之:“……”
裴令之百思不得其解地道:“我真的很想知道穆嫔在你心里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第146章 裴令之麻木地继续抄。……
明德殿虽以殿为名,实际占地极广,与其说是殿,不如说是数座殿宇相连而成的宫殿群。
自大婚之后,太女夫妇琴瑟和鸣,太女妃遂随太女居于明德殿。由于地方宽敞,除去寝殿与景昭共用以外,裴令之还拥有自己的书房、小厅,乃至于私库。
正因如此,接受命妇及内眷入宫拜见时,只要不是格外正式的场合,裴令之就不用大费周章,再回名义上太女妃的宫室接见他们。
虽然名为小厅,但那是与皇太女的议事厅相较之下得出的结论。实际上,这间厅堂极为宽敞,比起公侯门第的正厅亦不逊色。
几位内眷坐在厅里,等候太女妃驾临。
她们都是命妇,场中没有男人,又上了年纪,过往便相识,说起话来也就不显得拘束。乍一听其乐融融,充分彰显了本朝命妇和睦,实乃教化有功。
但是如果细听她们话中的内容,初听还好,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命妇们的话题多半类似于“今天天气真好”“是啊真好”“你吃了吗”“我吃了啥”。
说的直白些,她们的心思根本没在对话上面。
厅堂深处的阴影里,炳烛侧耳细听,不放过只言片语。直到宫女们换了两轮茶水,夫人们平稳的对话中隐约带上了些许急迫,这才悄无声息转身离去。
裴令之支颐静坐,任凭宫人为他细细系好腰间琳琅,正过发间玉簪,神情始终平滑如镜,宛若秋水。听完炳烛低声禀报,他微微颔首,站起身来,对屏风外说了句:“走了。”
.
连日来京内京外大变频频,这甚至不是山雨欲来,而是大雨倾盆。
朝中坐不住的公侯官宦大有人在,皇太女借有妊避入东宫,除却近臣要臣一概不见。
枕边风历来是最好吹的风,众人很自然地将目光投向了太女妃。
太女与太女妃伉俪情深,琴瑟和鸣的说法,在京中早已不是秘密。据传太女妃颇得爱宠,甚至被破例允许迁入明德殿居住,再加上皇太女大婚数月,便已怀有身孕,可见夫妻情笃。
——不过倒也有另一种说法,称太女妃得宠是太女妃指使母族放出来的流言,目的是为己造势,亦可稳住南方世家的支持。更有人猜测,倘若这个说法为真,那么皇太女腹中的皇孙也未必是太女妃的子嗣,将来后位说不准便要易主。
种种猜想不一而足,但无论太女夫妇感情如何,现在枕边风这条路已经是很多人唯一有望争取的救命稻草了。
随着时间流逝,日头渐渐升高,厅堂内众位命妇终于有些按捺不住。
她们这个年纪、这等身份,大多已经做了母亲甚至祖母,有资格从夫婿与子女那里分得一星半点过问外务的权力。正因如此,才更清楚今日走这一趟的重要性,只能勉力藏住心底焦灼,但终究不如刚进厅堂时那般轻快了。
数名年轻娉婷的宫女捧茶而入,再度续上第三轮茶水。
赵国公夫人强忍焦灼,对为首宫女谦和一笑,捋下腕间一只镶金嵌玉的镯子,袖摆轻晃,顷刻间不显山不露水推到了宫女手中,温声笑道:“不知储妃殿下何时驾临?”
宫女一怔,旋即笑道:“夫人稍等,殿下怕是被宫务绊住了,稍后便至。”
话音未落。
远处传来悠长的传呼:“储妃殿下到——储嫔娘娘到——”
厅内所有命妇齐齐起身拜倒。
足音前后错落,相继迈入殿中。前者极低,近乎无声,后者轻快,伴着如兰似麝的馥郁甜香。
一道清而淡的声音从上首传来:“免礼。”
赵国公夫人起身抬头,刹那间几乎目眩。
她上了年纪,卧病数年,连宫宴都不大参与,常常令世子夫人代为出席。如果不是赵国公府已经被卷进了京中内外这场漩涡,国公夫人挂心儿女安危,她是无论如何不会亲自拖着病体外出奔走的。
上首侧座,穆嫔妆金裹玉,妍丽难言,七分美貌十分妆扮,已然是京中上上之选的美人。
然而第一眼,没有任何人能最先注意到她。
属于太女妃的主位上,坐着一个非常好看的年轻人。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在堪称绝顶的容光面前,呆滞已经算是非常得体的反应了。赵国公夫人毕竟饱经世事,恍惚一刹便及时回神,并不尴尬,反而落落大方地笑道:“让储妃殿下见笑了,臣妇上半年身体不争气,未能入宫参拜。今日一见,方知瑶林琼树、春月杨柳般的气度风神,原非刻意夸大,而是当真能够见到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