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妮德说:“我去山下有件事要办。你工作结束了就回去,之后再联系。我来就是打个招呼,山上信号不好,电话老打不出去。放心,到时候联系。”
她就要走,盛家灿问:“你淋雨了?”
林妮德笑起来,眼睛弯弯的,龇牙,是她标志性的笑容,只不过,是成年人的版本。戴腰包的女孩没有消失,就在这里。她走了,留他站在树荫下。
林劲涛自首后,林妮德再去了派出所。
她在屋檐下等待,蒋春莹出来倒茶叶,两个人碰面,这次是妮德先搭话。她说:“吃了饭吗?”
蒋春莹摇摇头:“没有。”还是早上吃的沙县。
“你结婚了吗?”妮德不打招呼就问。
“……问这个干什么?”被问了讨厌的问题,可蒋春莹反而放松了,真搞不懂为什么,“你呢?”
“我也没呢。”妮德笑嘻嘻,这笑容一点没变,“你是县里临时来帮忙的?”
“你怎么知道?”蒋春莹起先疑惑,很快又自我解答,“你真的总是知道。”
“你没有什么要问吗?”林妮德并不看说话的对象,“比如我为什么换了个人,又不是曾用名。”
蒋春莹愣了一下,肉眼可见地停滞,但很快,她恢复了往常的样子:“你肯定有你的理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这对我又没有什么影响。”
听到这样的答复,林妮德慢慢回过头,终于正视了她的脸。空荡荡的过道,两个曾经同桌的女人驻足在这里。良久,蒋春莹晃晃茶杯,向她道别,先一步要进屋:“公务处理完再叙旧吧!”
林妮德笑着回答:“你真的当上了警察,恭喜你!”
蒋春莹正往后退,手里的茶杯还在滴水,她顿了顿,想说点什么,又觉得有点违反工作守则,只点点头进去了。除了大学时的朋友,好像还是头一回,有人庆祝蒋春莹做警察。过去,她很希望从重要的人口中得到这句话,虽然没能如愿,但也没有太沮丧。妮德说了,最初听到她梦想的人祝贺她。冗杂而漫长的工作中,这是一点治愈人心的碎屑。
这次来派出所,林妮德提交了保存的两把农具与一本日记。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的规定,作为一种书面记录,如果其内容与要证实的事实有关联,日记可以被采纳为证据。
第55章 第三部分13
最近蒋春莹只有上班,没有下班,反复上下山,忙得团团转。所有人都着急破案,但疑点也不容人忽视。警察与刑事犯罪嫌疑人的接触频率和方式有严格的程序规定,更何况,这次工作中,她只起到协力的作用,有的是优秀的前辈在处理。
那个人刚来自首时,她匆匆见了一面。
从事这个职业,蒋春莹不会以为罪犯都青面獠牙,或者像犯罪影视作品里一样,整天神神叨叨、茹毛饮血、喜爱艺术。蒋春莹知道,林劲涛是她同学的哥哥,也知道,按照他供述的说法,他极有可能是一名年少时就过失致人死亡的杀人犯。这个被害的人还是他的母亲。他的智力没有问题,不易怒,谈吐礼貌,普通话讲得流畅。述说自己如何推母亲下山,目睹母亲头部遭受重击,发现母亲死亡,又在惊恐下独自藏尸,接着隐瞒十五年。假如他所说的属实,这个人根本不需要负刑事责任。当时他才十二岁。
被质疑是否能独立挖坑时,林劲涛头一次露出了微笑。这笑容或许只表达他的无奈,但在此时此景看来,多少有些骇人。
“镇上现在都没有田了吗?你们是在学校长大的吧?山里的人,生在山里,都从小开始干活。假如现在回到那时候,杀了人,我能再挖给你看。”光影下,他带着恬淡的笑说,“人为了自己,什么都办得到。”
和这份笑相似的,是不久后,他孪生妹妹来时露出的笑容。
真是奇怪的一家人,在这种场合,居然都彬彬有礼地微笑。可从这一点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血脉相通。
在山上,妮德始终保持写日记的习惯。不管这个习惯是从何时开始,有怎样的目的,它都记载了案发当日她的见闻。
日记中,父亲和伯父携农具深夜出门,这能填补上众人对十二岁少年埋尸的困惑。在自首时的交代中,林劲涛称自己使用的是捡来的工具,用完就丢了。当然,有各种可能,他或许不想把长辈牵扯到事端中,或许不了解法律,怕他们要坐牢。事实上,不只是当年未成年的他,仅仅帮忙毁灭证据、掩埋尸体,那种罪责也延续不到十五年后的今天。
说法可疑,但只要拿不出确切的证据,就无法推进,唯有任由案件停滞。
警方搜索附近,有发现一些东西,其中就有疑似农具残片的金属块。林妮德提供的不只是日记,还有两把保存完好的农具,分别是锄头和铁锹,都是最常用的挖坑工具,也是当年他们家有的挖坑、铲土工具。
鉴定结果很遗憾。
坐在林妮德对面,看到这本真实性不容置疑的日记,蒋春莹心中萌生一种猜想。这想法几乎流过脊柱,直击天灵盖。她不愿意相信这种结果,但千禧年来临前,她就认识这个人。以她对楚龙妮或林妮德的了解,可能性大得惊人。她在日记里翻来覆去重复那一天的记忆,无休止地观察家人的状态,记录她对家中的铲、铁锹的观察。蒋春莹几近恐慌地想,妮德或许一直都知道母亲的死,为之奔走。
但她迎来的却是无人负责的结局。
等核实清楚,解除临时控制的状态后,她哥哥就能回去了。他们甚至不能关押他。而她的父亲和伯父都不需要现身。
林妮德本人却好像不在乎,又或者,她不把在乎展示给他们看。
正是晌午,日头暴晒,林妮德要一个人走去搭车。蒋春莹叫住她,想给她自己的阳伞,可在妮德转过身来的一瞬间,她忘了要说的台词。蒋春莹只是呆滞地望着她,“你还好吗”取代了“你需不需要伞”。
她没有见过那样的楚龙妮或林妮德。
蒋春莹还没问出口,林妮德已经离开了。
她准备坐车回去,可不知道怎么,忘记要去车站了。或许是不想停下来。这样的小地方,竟然也有了车站。全都托了山的福。
太阳晒得惊人,几乎要将人剥去一层皮。还是初中的时候,妮德在镇里待过,一直觉得这里很小,压根不放在眼里。现在走起来,却好像怎么都跨越不了。
什么都没想,头脑却异常活跃。身体晒得很痛,但无法停止行走。镇上最不缺五金和农具店,她选了一家进去。
屋里暗了许多,对比起来,室外像个光窟,散步着刺目的光。店家在柜台后玩电脑游戏,烫了时兴发型的学徒在整理货物,直起身来迎客。走进来的客人声音很好听,她说:“我想买把斧头,要砍树用。”
“砍树?你用还是谁用?”
“我用的。”
“你用的?”女人并不适合干这种活。学徒看了眼师父,“现在不是十几年前了,不能乱砍的。你一个人?”
“没事,会注意的。”
“长把的吧。那两种都可以。要不要加固的?”
客人拎起一把,在手里掂量了一下。她似乎在自言自语:“比树硬点也能劈进去吧。”结账后,这个人把斧头放进环保袋里,拎着出了店。外面仍然艳阳高照。
她继续走,路越来越偏僻,逐渐到了汇入公路、通往隧道的地段。镇上有了车站,但巴士开出车站后也会在路边上客。这里是上山的必经之路,很容易推断,车子会在这里停。果不其然,不一会儿,也有其他要搭车的人出现。
所有人都在树下乘凉,林妮德独自站在外面,不去绿荫下躲避太阳,冷漠地承受日照。
远处逐渐响起引擎声、铁皮的晃动声,车要来了。剧烈的日晒扭曲光景,幻觉中,混凝土铺成的路面都因即将而来的巴士而颤抖。可战栗的不是路面,而是心,在岿然不动的肉体中,心急遽地沸腾着。
先从谁开始呢?她想。
黑熊不比棕熊,头骨更薄一些,假如她蓄力砍下去,成功就造成有效伤害,失败则刺激对方反击。能肯定的是,不能就此停手,要一而再再而三,连续不断,更用力地砍下去。直到死了为止。
斧头劈进伯父头颅的画面在脑海里出现。死了的人缓慢地倒下,斧头很难拔出来。可能是吸取了教训,对父亲时瞄准了脖子和脸,一顿乱砍。黑熊是保护动物,杀了以后,肯定要负法律责任。这样才合理。杀人自然是要付出代价的。
幻想霍地中断,巴士冒出地平线,宛如现实与计划正在接壤。林妮德回过头,视线牢牢盯着道路尽头。车的轰鸣中,她回想起妈妈的笑脸。
妈妈说,妮妮,一想到你,妈妈就浑身都是力气。我等不及要看你长大的样子。你以后肯定有好多出路,你会做老板,做科学家,你可以当作家,你还能当国家领导人。林妮德,好宝宝,你肯定行。妈妈太想看到那一天了,就算看不到,只要想起来有那天,妈妈拼了命也要送你去。我什么都办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