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分析了一通让宋惜惜放心,“如果外祖父回来看到你的状态,他反而会担心,所以别绷得太紧,我们不是孤军作战,你出去听听,自从王铮去说了之后,外边对于外祖父的事情议论纷纷的,许多人都为他鸣不平,许多官员也都在支持他,很多小官甚至还在酒馆议论呢。”
微末小官反而没这么谨小慎微,每每饮酒时都会畅所欲言。
萧大将军得民心,他是许多人心中的英雄。
所以,当很多人都在议论这位英雄,从他年轻的时候说到如今,大家感慨英雄暮年啊,这更添了悲壮的色彩,更得人心了。
渐渐过了几日,舆论开始的时候还可以人为控制,但发酵大了,那么什么样的话都有。
其中就有人在说,战北望带队去烧粮仓的,那么按说易昉做了什么,也该是追责他,萧大将军那时候中箭昏迷不醒,根本不能做任何决定,如果只是单纯地要找元帅出来问责,还不如做点实事,找当初负责行动的人出来问责。
战北望肯定要担责啊,除了战北望之外,还有三少将军,他是在萧大将军中箭受伤之后,暂代元帅一职的。
于是,便又有人说当初三少将军为了救战北望,还断了一臂呢,他已经很难了,随着父亲守护成凌关这么多年,京城的繁荣富贵,与他是半点边都不沾,如今断了一臂还没退回京城,依旧守着成凌关,怎不叫人敬佩?
说着萧家的事情,又有人说起了宋国公父子七人,百姓歌功颂德一番之后,更不齿战北望和易昉的所作所为。
易昉和战北望彻底陷入了旋涡之中,人人喊打,更人人为萧大将军喊冤。
而这些江河滔滔般汹涌的舆论,宋惜惜只是开了一个头,便是叫了王铮去听她和战北望的对话,之后北冥王府便不曾干预过,因为谢如墨知道,起了一个火苗,就会形成燎原之势。
会有人出手的。
第910章 萧大将军回京
但舆论这么厉害,显然是有人下场推动了,肃清帝怀疑是北冥王府,却不料一番调查之后,顺藤摸瓜竟然摸到了穆丞相。
那些文章和茶馆酒肆的说书先生,竟都是穆丞相派人做的。
而且,这一查便查到,显然穆丞相也没打算瞒着他。
他在御书房沉默良久,对吴越说:“此事就当没查过,闭紧你的嘴巴。”
先帝驾崩之前穆丞相便打算致仕,结果先帝驾崩得猝不及防,他念及新君登基怕稳不住局面,便继续守在相位大力辅助。
如果说满朝文武,他最放心谁,穆丞相和颜太傅是唯二的两人。
想起最近与丞相多番商议成凌关的事,他总是欲言又止,其实一切都是有迹可循。
他和萧承都是从文帝朝开始,三朝元老,文官武将之间也有真情实感,他想起丞相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若无这些戍守边关的大将,便无国内之安定繁荣。
他们表面似乎没多深厚的交情,甚至许久都不曾见一面,可彼此都敬重彼此。
二月十三傍晚,齐芳等人带着萧大将军入城。
在前几日,百姓已经陆续在城门等着,知晓他奉旨回京,等了几日,终于等到了。
日落,残阳如血。
高大的老将坐在黑色骏马上,左右皆是御前侍卫,他腰脊未弯,脸上的肌肤是黑铜色,仿佛上了一层光油,一路雪雨风霜,并未让他的脸皮皲裂,仿佛,他的肌肤本身就是铜墙铁壁,风霜雪雨无法侵蚀。
他威严的面容在看到如此之多的百姓于城门等着他,高声呼喊他时,表现得微微错愕。
他以为此番回京,定必遭受百姓唾骂,因为他治军不严,导致两国或再陷兵祸之中,加上屠村是极为残酷的事,百姓自当不能容忍。
错愕之后,他眼底顿时滚烫发热,二月初的天气,还冷得很,他们就这样等在寒风中,振臂给他鼓励与肯定。
宣平侯也在人群之中,身穿寻常的青色衣裳,黑色立领斗篷遮住了两边的脸,在百姓堵得他们无法行马的时候,他挤开人群走到张启文的马前,道:“启哥儿,老太太病了,请您回府一见。”
张启文看清楚来人,略一犹豫,便对旁边的戚贵道:“戚贵兄,我家中管家来寻我,说老太太病得厉害,这会儿人多也走不了,我先跑回府一趟。”
戚贵看了一眼站在他马边的人,见那青色衣裳和黑色斗篷料子一般,立领被他压着遮蔽了面容,想着也是府中管事,便道:“那你快去吧。”
张启文翻身落马,拉住了宣平侯的手,“走!”
他们弯着腰在人群中挤过去,耳边是震耳欲聋的呼声。
一句一句,开始是杂乱无章,之后基本整齐划一,“萧大将军,我们支持您。”
张启文甚至要捂住耳朵,不然耳膜都要被震穿了,他们一路钻出去,人却是越来越多。
宣平侯反手握住他的手腕,往旁边的巷子一带,径直便进了巷子深处去,渐渐远离了那些喧嚣。
在巷子尽头,有一株刚抽芽的榆树,他们就站在榆树底下说话。
“伯父。”张启文拱手见过。
宣平侯神情严肃,“长话短说,启哥儿,你应该知道伯父找你的原因,你愿意跟伯父来,证明一切都有商量,对吗?”
张启文沉默了一下,缓缓点头。
宣平侯心底一宽,他点头就好,“你要什么条件,你说。”
张启文道:“沈师父的亲传弟子,和王铮大人,毕铭大人,陆臻大人一样。”
“啊?”宣平侯没想到他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一时愣住。
张启文披风猎猎,“我必须要成为御前侍卫武功最高的那个,只有凭自己实力争取回来的,才不会轻易失去。”
第911章 有人哄她的
谢如墨和宋惜惜在城门不远处酒楼上,这酒楼二楼的雅间位置是最好的,推开了窗,便可把城门一带尽收眼底。
因着他们的行程一直都在掌握之中,所以谢如墨早早就定了这雅间,让惜惜在这里见一见萧大将军。
宋惜惜眸光没有从萧大将军脸上移开过,贪婪地看着,她恨不得奔下去扎到外祖父的怀里哭一场,像小时候那样,把所有的委屈都告到他的面前,然后外祖父便会抚摸着她的脑袋,说谁敢欺负小惜惜,外祖父就去揍谁。
可现在她只能站在这二楼,看着外祖父的马被百姓包围,听着那些震耳欲聋的支持声,泪水夺眶而出。
外祖父真的老了许多,真的老了许多。
以前,他鬓边染霜,却精神矍铄,意志勃发,回京和父亲练几套拳,脸不红气不喘。
如今,他满头华发,难寻几丝青黑了,因着连日赶路,虽不损大将军威严,却也见了疲态。
而且他整个人都显得干瘦了许多,脸颊以前是黝黑饱满的,如今是肌肤的颜色没变,可饱满的皮肉已见耷拉。
那是衰老之相,她的外祖父,真的老了。
萧大将军在人群之中,艰难地前行,他时而要拱手致谢,时而要担忧地看着御前侍卫赶人,怕伤到了百姓。
差不多半个时辰了,队伍才挪到了酒楼底下。
本来,巡防营和京卫是要过来协助开路的,但百姓实在太多了,堵得是一个人山人海,一开始还有人能钻出去,钻进去,如今是百姓形成的铜墙铁壁,保护他们的萧大将军。
曾有百姓试过跟御前侍卫动手,但立刻被有些人高喊制止,说和御前侍卫起冲突,是给萧大将军添麻烦。
渐渐地,大家便喊着相信皇上能公允对待这位戍守边城多年的老将。
甚至演变到最后,大家嘴里都在喊着“皇上英明”“皇上贤德”。
这一切演变得很自然,没有一点刻意,因为足足半个时辰,足以让潜伏在百姓里的人,从最初的一面倒愤怒和支持转变成为对皇上的歌颂。
而那些人,以乔装成普通百姓的棍儿为首,他的声音最是洪亮。
自然,他们也不仅仅是乔装成普通百姓,易容很重要,这有赖于红筱她们几个的巧手。
没有人认得出,他们是北冥王府的人。
加上棍儿本来就是武林中人,即便在北冥王府当了侍卫领,却也不能掩盖身上的草莽气质,加上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带领,还有便是在场的人实在太多了,就算是盯着底下的,想要找出几个可疑的面孔,也不是容易的事。
这一句句皇上英明,看似是对肃清帝的赞誉,也曾是肃清帝最想从百姓嘴里听到的评价,但绝非今日。
因为这代表了百姓对如何处置萧承有了期待,这份期待只有英明的皇上能做到,那么肃清帝对萧承的处置,只能从宽而不能从严。
萧大将军终于抬起头看到了宋惜惜。
看到外孙女的那一瞬间,看到她口型喊了一句“外祖父”,他本就发红的眼眶,终于是忍不住落了一滴泪,他一落泪,宋惜惜顿时泪如雨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