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百十来张军功券全都进了“招安”。竹筐里的票券又堆高了一些。
阮晓露当即当了告状精,向铁面孔目裴宣检举揭发:“这不行!全山投票,照例就得全山参与,每个人都有责任清楚自己票券的去向!”
裴宣是从公务员滑落到土匪的,对朝廷体质已经心灰意冷,完全不待见宋江。
于是山寨临时增设新规:如要请人代投,需在裴宣带领的司刑部门监督之下,事先写好委托书,写明投票内容,然后按手印。禁止委托别人代替自己决策。
“都抬屁股起来!不差这几步路!要投票,自己去!要是像崔嫂子那样肚里有喜,可以请人代投!反正有帘子隔着,没人看见你投的啥!山寨兴亡,匹夫有责!……”
终于,又动员了几百个,大多是军功寥寥的小喽啰,对招安兴趣不大,多数都投了“维和”。
三阮、刘唐等几个山中元老也忙着游说各自相熟 的喽啰:
“宋江哥哥说得好听,真招安了,又不是他管着咱,难保不会分配个难缠的顶头上司。到时候天天受鸟气。万一性子起来,把人伤了杀了,你怎么办?难不成乖乖等法办?还不是得重新落草为寇,白忙活一场……”
只是大伙没有宋江那样的嘴皮子。这些敞开心扉的大实话,有时候还算管用,有时候却被别人驳得哑口无言,话不投机,就有挥拳头的冲动。苦于寨规禁止,又有“监察队”随处巡逻,无法进行物理说服,只能点到为止。几场谈话下来,舌头仿佛离家出走,累得坐在地上发呆。
宋江一直气定神闲,坐在聚义厅里慢慢饮酒,顺便跟相识的兄弟都喝了一杯。过去几年里错过的叙旧,今日一次补足。顺便描绘招安以后的美好生活……
守门喽啰笔下的投票名单越来越长。两个投票筐肉眼可见地填满。透过细细的竹篾缝隙,可以看到筐子里横七竖八的军功券,有的卷着,有的折着,底下的被一层层压实……
到了未时上下,草棚外面已经没有人排队。而据出来的人说,“招安”框里军功券堆积的高度,似乎比“维和”要略高那么半寸。
第262章
何涛从相熟喽啰处听说此节, 掩饰不住喜色。
“好,好,晚间兄弟就回去禀报太守, 大家辛苦了!”
梁红玉凑到阮晓露身边,低声道:“你怎么一点不着急呀!真招安了, 咱们怎么办?”
真招安了, 他们男的有官做,女子肯定不能当官, 估计就是给点银子遣返回乡,无法再像女土匪一样撒泼撒野、以力服人。
花小妹悄声道:“咱们去制造混乱, 把那两个箱子做一番手脚!”
没人附和。几千双眼睛看着呢。
“对了, ”孙二娘问, “顾大嫂的票投了吗?”
“没有, ”阮晓露摇头, “她人又不在, 谁也没法替她做决定。况且我心里有数, 她手头军功券也不多。因着擅自开赌, 被罚了好几次,都‘将功折罪’了。”
李瑞兰头头是道地分析:“其实大多数兄弟姐妹都是愿意留在山上的。只不过懒散的居多,手头军功券数量有限, 而且对于维和的意愿并没有十分强烈,所以舍不得投出所有的票券……”
反观“招安派”, 虽然人数不占优势,但大多是本领高强、立功多多的卷王。而且在宋江的洗脑式劝说之下,一个个都破釜沉舟, 舍得砸票。
分析分析着,就有人抱怨:“谁想出的军功券投票的馊主意啊?要是像以前一样一人一票, 说不定还能打个平手。”
阮晓露:“是我……”
大家无言以对。
------------------------
越来越多的人到聚义厅前,虽然不知在等什么。也有些机灵的在观望。应邀前来见证的乡亲和同道也都聚了来,兴奋地交头接耳。
梁山的规矩简单粗暴,是一刀切的“少数服从多数”。到时候计票,不需要很大的票数差距。就算“招安”只比“维和”多一票,那也算招安派胜出。
这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心态:
心中倾向于“维和”的好汉,眼看自己的希望要落空,心里愈发焦灼,不得不收起懒散骨头,跑到宿舍翻箱倒柜,搜刮出最后几张军功券——有的沾着臭袜子味,有的已经在墙角生霉,有的团成一个球,有的被酒菜汤水泼得几乎看不清字迹——由金大坚验过,虔诚万分地扔进竹筐里,只盼能扳回一局。
平时胆小怕事、人云亦云的,在好友兄弟的劝说下,也硬着头皮走出房门,投下自己庄严的一票。
而倾向招安的好汉,既已知道眼下“招安”占优,倒没必要孤注一掷,把手头所有的军功券一把□□。
这些人就开始打小算盘。反正“招安”曙光在望,不如自己省下几个券。横竖招安之前还有一年半载的工夫,得留在山上收拾东西、准备行装、处理帮派事务……这段时间内,还是得手头有券,以备不时之需。
而且,军功券由于其优质信誉,已经成了北方绿林硬通货。在山东附近一些山头,以梁山军功券作为抵押,可以临时借来金银、兵器、假身份、甚至搬取少量救兵……可谓居家旅行之必备法宝,行走江湖之优秀外挂。
等到梁山好汉真的离开梁山,这军功券可就绝版了。自己留着一些,有益无害。
只见孔明孔亮携手走来,两人各自摸出一张军功券,十分优雅地掀帘进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