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山川尘海:如是我闻_随便火火【完结+番外】(266)

  待到元神回正,无面道人绪智二话不说便赶去了慎县,可等他到了寅初的住处,那里早已拽布披麻,丧烛满庭。

  难以置信,他竟这么错过了与恩公相认的机会,还自以为聪明地

  ,将送上门的机会给推了出去,装得跟个世外高人似的。

  若他早知寅初便是恩公的转世,别说命犯劫煞,便是替其抗天劫他都在所不惜!!!

  又错过了——这是无面绪智脑海中下意识蹦出的话……

  可他不明白,为何自己会觉得是「又」?

  而两百年后的他,却是知晓何为「又」之一说。

  ……

  彼时知晓的那刻,绪智正在秘境中坐忘入定。

  突然之间,灵台一阵激荡翻涌,忽而通感,也接收到了断断续续、似真似幻的记忆碎片。

  那些画面,就像是骤然挤入识海中的孤舟,伴着惊涛骇浪东飘西荡。

  他为打发时间随随便便收的弟子,没有上百也有几十,虽不能记全,但他很确定眼下的这处记忆不曾存在过,是突然添上的外来之物,若非入定观照,他大约也难以察觉记忆中的纰漏。

  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他为何会在那时遇到恩公?难道未了再度转世竟是跳去了先前的时空吗?

  绪智困惑不已,过了许久才琢磨出些道理来——

  约莫是原本的救命之恩落下了因果,他自然而然受着牵引,或早或晚都能遇上下凡历劫的恩公,无奈自己是个心盲眼瞎的,人在面前都认不出识不得……

  再者说,此前同未了的结识,让这份因缘果业难免更深了几分,虽不知恩公为何转世到了那个时空界域,但因缘并未断掉,故而再次上演了阴差阳错。

  恩公…竟被曾经的「自己」…收做了徒弟……

  并且从前的那个「自己」同样瞎透了,对徒儿不怎么上心,也就再度错过与恩公相认的机会。

  接连两世的眼拙,叫绪智悔青了肚肠。所以他当即决定要追随恩公的步伐,也去到从前的时空境域。

  他通过上古阵法,以折损现世肉身为代价,将元神投落回从前,与彼时的「自己」融合。这种方式,不仅折损了当下的肉身,亦舍弃了当下的修为。

  为何要付出这般代价?其实等在此处,未了经过世世轮回,总要再来到这一境域的不是吗?

  还当真不一定,别说他会不会轮转到此年此境,便是他会否再成为圣子未了都不好说。

  就像从前绪智经历的那种种里,并没有刘寅初存在过的痕迹。

  所以他推测,恩公是改变了轮回的时空境域。若真是如此,那这样的改变必然会成为一股新的业力动因,牵引着周身相关的所有一切,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动。

  届时,对方不一定会再次成为此境下的圣子未了,那绪智和他便也未必能再相遇。

  道衍万千,牵一发而动全身,非是说笑而已。

  二来……

  彼时的无面绪智,并不知晓两百年后的自己所知晓的一切,但现在的自己是知晓彼时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的,他担心彼时的自己会因为不知晓的那部分而再搞出什么幺蛾子,出了什么新岔子,从而影响他现下的决策和记忆,故而种种原因迫使他不得不尽快舍身,回去寻人。

  只不过现实是,他又一次陷入了两眼一抹黑,前路无踪迹。

  ……

  按照计划,他进入了从前无面时期的身体,取代了「自己」。

  他想,他总归是有些运气的,既不知向何处前行,莫不如蒙起眼睛投石问路,将这一切交给机缘。

  说来也是要命,他于旁的事上的确步步乘风,偏遇到寻恩公就差点火候。

  他借用卜算,跨过一座又一座城池,迈过一朝又一朝江山,自己手里快磨秃了的两颗杯筊才碎落一地。

  那示现所指,竟是见证诸般起落的太初山。

  绪智不知该如何形容那一刻的心境,兜兜转转最终又回到原点,他这一路求索就像是荒诞的笑话。

  再见到红娇夫妇时,对方显然不知他遭受了什么,只觉他格外沧桑。

  浑浑噩噩,约莫过了百年,迎风站在太初山巅的绪智,远远望见抱着襁褓奶团子寻来的十三,他知道,这一次,他不会再瞎了。

  第212章 一转眼

  十三当不了未了的师父。

  ——这是她十几年来「半路出家」证得的道理。

  她时常后悔自己这一轻率之举。

  为何偏要化身成师父?哪怕当他长姐抑或是阿娘也成啊!

  她可以毫厘不差地幻化出元慧的样貌,却难以复刻老和尚的佛法修为,以她那点子刮干肚腹都搜不出二两佛偈的本事,要与未了讲经说法,委实艰难了些。

  绪智比她强几分,好歹当了恁多年的寺主,总得储备些佛理学识以应付他的上宾靠山。奈何未了是梵境来的佛子,他的那些文墨,也只够引小和尚入门罢了。

  今时今日的未了,在佛法修习上全靠着自己的慧根领悟,十三和绪智只能负责为他搜集各种经典译本,绪智甚至会去老远的佛寺偷听某些声名远扬的圣贤禅师讲经,回来后再辗转说与师侄。

  事情演化成这般,完全是师徒三个遭了许多罪,最终达成了默认的结果。

  ……

  早先未了也有过揪着师父师叔求(不)知(耻)若(下)渴(问)的时候。

  一开始,十三还能凭着在奉先寺积攒的那些个声闻记忆同他周旋一番,但没过多久,她便觉吃力了。

  偶尔能歪打正着蒙混过关,全赖小和尚那通天的悟性……

  “师父,弟子近日读经,有几处困惑难解,想请师父指点迷津。”

  十三顶着老和尚的脸偎在榻上,瞥见下跪在蒲团上的徒儿,那仰着的小脸挂着一对明如鲛珠的墨瞳,渴求的神色晃得她心头一跳,不着痕迹地咽了咽口水:“这个……要么等你师叔……”

  话还未落,墨瞳便染上了落寞,逼得她硬生生调转了口径,“你且说说,为师同你探讨一二。”

  彼时「元慧」的语气大概比十三的心还虚上几分。

  “是,师父。”

  人崽欣喜地露出两朵浅淡的梨涡,紧接着软糯可人地抛出了令狐狸头晕目眩的问题。

  “师叔前些时日与徒儿带回来一些佛典经卷,其中有两册,皆是对同一篇经文的译本注疏,但…有些经义理解却很不同……比如,【可以身见如来不?不也,世尊】这句中的【不也】,一言「不可以」,另有一言「不可亦可,可亦不可」…诸如此类分歧颇多,然两位皆是圣贤大德,徒儿实在不知该依据哪一方才好……”纤圆的手指抚过光溜溜的脑袋,头顶处,那两颗戒痕就像是自他识海生出的困惑,迎着光照晃来晃去。

  她扫过小和尚的表情,若有所思,随即反问道:“你觉得呢?若不依旁人注疏,只看经文,你自己可有理解?”

  未了抿了抿唇,似乎有些迟疑。

  十三没作声,与其静捋思绪。

  过了会儿,小和尚方才开口道:“徒儿…实则认为,这两位圣贤的解释都有道理,无有对错……因为站在随缘的角度,可以身相见;站在不灭不变的角度,是非身相,亦即空相……”

  “既如此,又何来困惑犹疑?”十三继续问。

  “徒儿修行尚浅,所悟佛陀经义,自然不够透彻,且圣贤师祖们必然都是明心见性的,总觉得…”未了抚弄着腕间佛串,长长的乌木朱砂,显然是从前小圣子的那条。

  十三试着从他的表情推敲出未尽之语,“你是怕自己的理解有误……认为真法不变,那么正解亦不会变,故而他们之间也本该有对错,可你却未能辨别出对错?”

  小和尚点头,“唔……”

  “都没有错,”十三半眯着狐眸,金瞳在障眼法下显出几分高深莫测,“你的理解没错,两位高僧大德的解经也没错。”

  十三虽不知那两篇注疏出自谁之手,但此经译本她倒还真的读过,应该说,从前被迫读过些,而注疏嘛,她曾看那人写过。

  彼时她也不懂为何要有那么多不同版本的注疏,既然有了原文译本,何不遵照即可?

  那人却笑道——

  「佛祖讲经都要变换不同角度,寻诸菩萨摩诃萨翻来覆去地问答辩证,何况注疏,自是要将真法佛心全方位引不同视角解译才行……真法虽不变,然众生见法,因各自的般若悟性不同而有所不同,从何处入道,又从何处证道,皆是因缘际会……」

  “……也许有人只能理解「不可以」之法,而另有人却会理解「不可亦可」之法,或是像你一般,知晓两者皆有道理,无论从哪一处入手,都能得出身相即非身相,如来所说的身相,是不生不灭的「不变本心」在遇到缘法而所生出来的随缘的「生灭身相」……”

  这解释极其拗口,从前她听了狐首冒烟,如今也能囫囵着再转述给「他」,她虽然理解不透,但她相信他是一触即通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仙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