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人生缝补日志_蒋蛮蛮【完结】(59)

  张新丽人走了老远,声音却一直不见小。总之,这是一次非常不愉快的看诊,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是充满误会。

  *

  张新丽和秦大军出了医院后,秦大军提议给张博一打个电话,让他帮忙研究下这个呼吸机究竟是靠谱还是不靠谱,毕竟要花一万多块,谁也不想搬个没用的板砖回来。

  张博一接到姑父的电话,听完前因后果,爽快答应下来,在他看来,这不是什么大事,也为姑父的病有方法可控制而高兴。可这件事情到了母亲那里,却又起了风波。

  “他们这哪里是让你帮忙研究机器啊,那什么机器合适医院里医生不会跟他们说吗?这分明是在点你。”

  “点我什么?”

  “点你什么?让你掏钱给他们把这个机器买下来。”

  “不会吧?”

  “不是我要说你姑的坏话,他们对你是好,但这份好背后是指着你为他们养老呢,上次你找了别人去陪他们看病,他们心里一定不给劲儿,觉得你再指望不上,所以要用这方法往回捞点。”

  张博一听了母亲的一番话,简直哭笑不得,“您这还不叫坏话啊?”他心底,始终还是记得姑姑姑父对他的好的,并且相信那份好不是出于势利。

  不过张博一母亲却不这么想,起初她也很认可张新丽这位小姑子,也愿意跟她亲近,可这半年多,张新丽的脾气实在是太差了,并且总把自己可怜,周围人都没良心的话挂嘴边,特别是她但凡有一点事就去使唤她的儿子,实在是叫她接受不了。

  不是自己的孩子到底不是真的心疼!张博一母亲如是想,而后找到张新丽,两人又是一番争执,言辞比上一次还要猛烈,气头上,她们甚至有了轻微的身体冲突。这下,秦大军也做了决定,再不去麻烦这些个小辈了,宁愿掏钱。

  *

  于是这事兜兜绕绕了一大圈最终来到了赵只今这里。

  赵只今哭笑不得,认真的对秦大军说:“不是我推脱,是这事其实很好解决,现在网上好多测评博主,各个领域的都有,他们会详细的研究自己领域里的各类产品,然后给出很好的推荐,等等我给你搜索几条相关的发过去,您看完就门清了。”

  但是秦大军也说:“我看了,但太复杂了,我感觉,他们都不好好说话,都没说到我关心的点子上,而且到了也没说到底买哪款好。”

  从物资匮乏时代里走来的老一辈,在面对当下这个琳琅满目的市场时,挑选逻辑简单粗暴——便宜的!可事关身体健康,这个逻辑便不适用了。

  “行吧。”赵只今思索了下后,终于还是答应下来。

  赵只今没想到,陪诊的尽头尽然是研究。

  一整个下午,她都埋头在和呼吸机有关的各类推荐里,她刷了不下十条视频,还有数不清的图文介绍,发现这其中的弯弯道道着实很多,许多博主应该是收了广告费的,但为了不显得那般生硬,会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最后做出一个不那么明显但又相对明确的推荐。这对不常在网上冲浪的老年人而言,却是是种干扰,而对赵只今这样深谙其中门道的年轻人来说,她更想为真实使用者的推荐买单。

  如此一来,赵只今不得不花去更多的时间,在海量的信息里自己去做比对。而终于,在傍晚时分时,她终于选定了两个牌子和相应的型号。不过还不等她将结果发送给秦大军,任准先一步打来了电话。

  “喂。”

  “嗯?”

  “不忙吧?”

  “还行。”

  “那你帮我给秦叔说一声,我帮他问了认识的医生,结合他的情况,他可以考虑入瑞思迈的S10。”

  “……”

  “喂?怎么不说话了?”

  “没什么,只是刚刚被一个人用三句话给整崩溃了。”

  赵只今没想到,秦大军竟然还找了任准,只能说中国人是懂鸡蛋不能放在同一篮子里的。

  想着自己付出了那么些时间精力,但任准却只凭一个电话就得到了跟自己并无差别的结果他,她简直气闷,“你干嘛让我转达,你自己不会说啊?”

  “我想秦叔应该也找你了,所以你就跟他说你也这么想的吧,免得他又不知如何选择。”

  “那你倒是早一点啊!”赵只今向任准叙说了自己这一下午的埋头苦研,顺带着道出她的不解,“怎么只是想问医生一个建议也得走关系。”

  任准:“大部分病人想要的并不是建议,而是一个百分百的承诺。”

  赵只今细想,认同却又不认同,“也不是一定要个承诺吧,只能说人生病的时候确实无助,想多些安慰罢了。”

  任准没有往下接话了,赵只今想着任准被医闹的经历,也不想再多妄加评说。

  但沉默了一会儿后,她忍不住问:“你好像对我的陪诊对象都很热心呢。”你大概是很想回去做医生的吧。

  任准也察觉到了自己这份莫名的热心,缓了缓后,他说:“难道不是你每次一定要拉我入局?”其实是我想透过你的视角去看看我曾经在医院看不到的那些点和面。

  照旧是夜班结束后,这一天是那位年轻女同事在职的最后一天,前面几天她已预热把能说的话全都讲完了,临到正式分别时,反倒只有一句‘再见啦’可以说。

  “再见。”祝清也是清浅的一句,而后她独自在街角站了一会儿后,轻轻撕下了前几日看到的那则招聘启事的联系方式,像是预谋已久,又像是临时起意。但不管怎样,祝清想主动的追寻一些未知事物,为她被动的被框定为失败者的黑暗人生。

  第052章 阶级是一个人最鲜明的标签,更是跨越不过的鸿沟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是1998年《新华字典》修订本中的一个例句。容川以为放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并不算太言过其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

  1983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又作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

  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

  *

  总之,过去的几十年,经济腾飞,遍地机遇,许多人乘着时代红利一路高歌猛进,光是容川父母任职的大学里,就走出两三个辞职下海后身价过亿的企业家,其中一位还是父亲的熟识,当年还游说父亲和他一起去做生意。而容川同班同学里,亦有初中辍学去到饭店当学徒,后面在福州开了好几家连锁海鲜酒楼的人,以及虽勉强读完高中,却在地产行业摸爬着大放异彩,还时常登上电视的人。

  那个时候,确实是不问出身,人人都可能有光明前途的时代。

  但那样的时代已然在撤退,

  阶级是一个人最鲜明的标签,更是跨越不过的鸿沟,

  机遇不再属于有准备的勇敢的人,而是专属于掌握资源的人。

  容川以为,他们这样的人家,稳妥是第一要义,只要按照上一辈,上上一辈摸索出来的路径如此走下去,不会登顶,却一定不会崩坏。所以她对来雪一直以来的要求便是好好学习,进入顶级名校,这样哪怕抱着不切实际的野心拼搏一番失败后,也还有的兜底。

  是的,容川并不指望来雪能有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她做老师太多年,见过太多天之骄子最后惨淡接受成功难做个普通人更难的事实,也见过一些普通的孩子反而小有成就自得其乐,命运和时代都是无形的手,暗藏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玄机。

  可来雪却丝毫不能体会她的苦心,这几年面对来雪的‘不务正业’,她虽然着急,却总觉得还有回旋的余地。

  年轻人嘛,爱新鲜,从gap year 到自主创业,总要折腾了一番才懂哪一条是正确的路,更何况,她知道来雪并非真的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她是还呕着一口气。

  不过,眼下,容川是真的开始慌乱了,距离来雪毕业已经过去三四年,这时间都足够研究生毕业了,可来雪从家教到陪诊,是越来越荒唐,而更叫容川不能接受的是,她竟然还找了熟识的人帮忙,一个她曾经的学生,另一个他们邻居家的女儿,两人在北京都是小有成就,容川也曾让来雪多跟他们走动,可来雪却是个冷性子,加上对她心存抵触,所以来北京这么些年,也没和他们怎么联络过,这举动让容川看到了来雪的决心,她是认真的要往死胡同里走。

  *

  赵只今没想到容川会再次找上门来,来雪恰好外出,她站在玄关处跟容川相对站着,因为知道这母女俩之间的水火不容,一时竟不知该把她往屋里迎,又或是让她换个时间再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逆袭文  蒋蛮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