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美人今天也在努力洗白[快穿]_忧郁的带鱼【完结】(96)

  林娇娇屈膝谢恩,声音清亮:“臣妾接旨,谢陛下隆恩。”她抬头看向零,只见他眼底满是笑意,伸手将她扶起,以帝王之姿,向百官宣告:“从今往后,皇后林氏,与朕共治天下,共享太平。”

  百官齐齐跪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大典结束后,零牵着林娇娇的手,站在太极殿的露台之上,俯瞰着长安城。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也洒在他们身上。

  林娇娇靠在零的身边,想起在太真观的那些日子,想起两人一路走来的不易,忽然觉得,所有的等待都有了归宿。

  “零,”她轻声说,“我们以后,再也不会分开了吧?”

  零握紧她的手,眼神坚定:“再也不会了,我会让这盛唐,越来越繁荣,也会让你,永远平安喜乐。”

  晚风拂过,带着桂花的香气,远处传来百姓的欢笑声。

  第83章 杨贵妃(十三)

  太极殿的晨光透过窗棂,落在零手中的奏折上,他刚登基半月,案上的奏折却已堆得老高,大多是关于边疆驻军、江南赈灾的奏报。

  林娇娇端着一碗热茶走进来,见他眉头微蹙,便轻轻将茶盏放在案边:“又在看边疆的奏报?”

  零抬头,伸手握住她的手,指尖带着一丝凉意:“嗯,安禄山虽还没起势,却已在暗中扩充兵力,节度使权力太大,迟早是隐患。”

  他将一份奏折递给她,“你看,如今边疆节度使既管军政,又掌财政,甚至能自行任免官员,长此以往,必成尾大不掉之势——这便是日后祸乱的根源。”

  林娇娇接过奏折,快速扫过内容,心里也沉了下去:“那你打算如何改革?直接削夺节度使权力,怕是会引起反弹。”

  “不能硬来。”零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宫外的晨光,“我打算分三步走:第一步,派亲信去边疆担任‘监军’,名义上是协助节度使治军,实则监督兵力调动与粮草收支,不让他们私自扩充军队,第二步,收回节度使的财政权,边疆赋税统一由户部核算,再由朝廷调拨军需,断了他们囤粮养兵的路子,第三步,推行‘轮换制’,节度使任期不得超过三年,到期后调回京城任职,避免他们在一地根基过深。”

  林娇娇点点头,又问:“那官员们会不会反对?毕竟很多节度使都是李林甫旧部,根基不浅。”

  “反对也没用。”零的眼神锐利起来,“如今羽林军和千牛卫都在朕手中,朝臣们也大多支持新政,他们尝过唐玄宗挥霍无度的苦,知道只有稳定朝局,才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再说,我已让赵衡拟好圣旨,凡支持新政的节度使,回京后可擢升一级;若敢违抗,便以‘勾结边寇’论处,绝不姑息。”

  正说着,内侍通报户部尚书求见。

  零让林娇娇在偏殿等候,自己则回到主位处理政务。

  林娇娇坐在偏殿的琴旁,指尖轻轻拨动琴弦,忽然想起之前在太真观改良的宣纸,如今国库亏空,若能推广改良后的宣纸,既能降低成本,又能让江南织造局多生产实用之物,而非奢侈品。

  等户部尚书离开后,林娇娇便将这

  个想法告诉了零。

  零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江南织造局之前一直生产锦缎等奢侈品,如今正好借此转型,朕可下旨,让江南织造局设立‘纸品坊’,由你负责改良宣纸的技艺,再将新纸推广到全国各州府,既节省开支,又能让百姓用上便宜的好纸。”

  接下来的日子,新政有条不紊地推行。

  零每日早朝处理政务,傍晚则回到中宫,和林娇娇一起商议改革细节。

  林娇娇则亲自去江南织造局,指导工匠改良宣纸,她将桑树皮与竹纤维混合,既保留了宣纸的细腻,又增加了韧性,成本却比原来降低了三成。

  新纸推出后,很快就受到各州府的欢迎,户部尚书上奏说:“如今各州府抄录文书、学子备考,都用新纸,国库每年可节省近十万两银子。”

  这天早朝,兵部尚书呈上边疆奏报:“陛下,监军已陆续派往边疆,节度使们虽有微词,却无人敢违抗,另外,安禄山已按‘轮换制’调回京城,任闲职,他手中的兵权已被拆分给三位副将,都是陛下的亲信。”

  零满意地点点头:“做得好,另外,朕还要下旨,在边疆设立‘武学馆’,选拔民间勇武之士入馆学习兵法,毕业后补充到军队中——这样既能削弱节度使对军队的掌控,又能为朝廷培养忠勇之将,避免日后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乱象。”

  朝臣们纷纷拱手:“陛下圣明!”

  退朝后,零回到中宫,见林娇娇正在教宫女们弹奏新谱的《民生乐》。

  旋律轻快,歌词里唱的是“桑麻满田畴,百姓无忧愁”,听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零走到她身边,笑着说:“这曲子真好,若是传到民间,定能安抚民心。”

  林娇娇停下弹琴,说:“我就是想让百姓们知道,如今的朝廷,是为他们着想的,对了,我还想在京城设立‘惠民坊’,让工匠们传授织锦、造纸的技艺给百姓,再低价出售种子和农具,帮助他们开垦荒地——这样既能增加粮食产量,又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就算日后有什么动乱,也能减少流民,稳定人心。”

  零握住她的手,满眼都是赞赏:“娇娇,有你在,我的新政才能推行得如此顺利,你不仅懂乐舞,还懂民生,真是我的贤内助。”

  林娇娇脸颊微红:“我只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对了,安禄山调回京城后,有没有异动?”

  “他倒是安分。”零的语气带着一丝冷意,“朕已派人盯着他,他知道自己兵权被夺,就算有心思,也翻不起浪,再说,朕已下旨,凡官员子弟,必须入国子监学习,毕业后才能任职,安禄山的儿子也在其中,相当于人质,他不敢轻举妄动。”

  日子一天天过去,新政的效果渐渐显现。

  边疆驻军不再由节度使独掌,财政收支透明,再无私自囤粮养兵之事。

  江南织造局转型后,不仅节省了国库开支,还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生计。

  京城的“惠民坊”更是门庭若市,百姓们提着新织的布、新磨的米,脸上满是笑意。

  这天傍晚,零和林娇娇站在太极殿的露台上,俯瞰着长安城。

  街道上灯火通明,百姓们的欢笑声隐约传来,比往日热闹了许多。

  林娇娇靠在零的身边,轻声说:“你看,只要朝廷真心为百姓着想,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就算有野心之人,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零点点头,握紧她的手:“是啊,安史之乱的根源,无非是节度使权力过大、朝廷腐败、百姓困苦,如今我们革除这些弊端,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以后,我还要继续推行新政,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重视农桑,让这盛唐,真正成为百姓的盛世。”

  林娇娇抬头看向零,眼底满是星光:“我会一直陪着你,和你一起,把这盛唐建设得更好。”

  夜色渐浓,宫中的宫灯一盏盏亮起,映得两人的身影格外温馨。

  第84章 杨贵妃(完)

  长安城西的“老茶坊”,檐角的铜铃在风里轻响。

  元和三年的春日,诗人沈辞背着行囊走进坊内,刚坐下,就见掌柜的端着个缺了口的粗瓷碗过来,笑着问:“客官看着面生,是外地来的吧?要喝什么茶?咱们这儿的雨前龙井,还是当年按杨皇后改良的法子焙的,香着呢。”

  沈辞眼睛一亮——他自江南而来,便是为了寻访三十年前唐武帝与杨皇后的旧事。

  如今新帝已登基五年,可长安城里,关于那对帝后的传说,依旧是百姓口中最鲜活的谈资。

  他连忙起身,拱手道:“在下沈辞,自江南来,听闻掌柜的知晓当年武帝与皇后的旧事,特来请教。”

  老掌柜愣了愣,随即笑着摆手:“请教谈不上,都是听我爹说的,我爹当年就是这茶坊的掌柜,亲眼见过武帝和皇后驾临西市呢!”

  他搬来张竹凳坐在沈辞对面,慢悠悠地斟上茶,“要说武帝,当年可是真不容易,武惠妃娘娘走后,他本是寿王,却被李林甫送上太子位,人人都以为他是个软性子,谁知道啊,他暗地里拢了羽林军,还扳倒了李林甫那伙人,没到三年就成了陛下!”

  “那皇后娘娘呢?”沈辞追问,手里的笔已经在纸上铺开。

  “杨皇后啊,”老掌柜的眼神柔和下来,“那可是天上少有的美人,我爹说,当年册封大典,朱雀大街挤得水泄不通,皇后娘娘穿着红袍,头戴凤冠,步摇上的珍珠一晃,连太阳都似要躲三分,可她不光美,心还善——惠民坊就是她提议设的,教百姓造纸、织锦,连咱这茶坊的焙茶法子,都是当年皇后娘娘从江南带来的改良方子,说是‘让百姓喝上便宜又香的茶’。”

  沈辞飞快地记下,又问:“那您知道,武帝和皇后是如何在太真观后重逢的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快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