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姐倒不是很在乎:“我会看矿,还会打铁,自己烧炉子,风箱也做得,哪里找不到好活?”
铁匠就是比别的工匠吃香些,虽说她是个女人,在朝廷那边不能受雇于朝廷。
可家里父兄都在,又没分家,老娘也说得上话,嫂嫂们也不说她吃白食,混口饭吃真不算难。
她不成家倒不是无人求娶,而是嫁了人就不能继续烧炉子打铁了,就算嫁去了铁匠家,她还得做家务,收拾屋子,带孩子,哪里还能有空打铁烧炉?
要是两样都干,她岂不是要累死了?
在家倒不必干家务杂事,她和父兄负责打铁挣钱,娘和嫂嫂还有弟弟妹妹们负责打下手和收拾家里。
爹娘又宠她,她说不嫁,也就由得她不嫁,年年给朝廷交笔钱就行。
不过阮姐没来之前,她恐怕也留不了多久了。
交钱也不再能行,要被朝廷拉去“配”了。
她爹娘都想找从徒弟里拉一个父母双亡的充她的丈夫,不管有没有夫妻之实,好歹先把困境应付过去。
乔荷花:“你就不想自己带徒弟?”
孙姐奇道:“我这点本事还能带徒弟?”
乔荷花笑道:“日后太原城也要开学校,矿产和地质勘探也要开学科,你怎么知道将来你不能桃李满天下?”
孙姐瞪大了双眼,茫茫然道:“这……贱业也要去学校学?”
她倒是知道学校是什么——以前的私塾嘛。
“有功于民的怎么能是贱业?”乔荷花苦口婆心,“人的吃穿住行,哪里就贱了。”
孙姐想了想,倒是不执着,而是点头说:“倒也是。”
乔荷花笑道:“说不准日后你还能开宗立派呢!”
孙姐忙谦逊道:“这个哪里敢想……”
话虽这么说,但孙姐的眼中满是光彩。
第185章 新的规则(一)
当第一束晨光穿破云层,洒落在屋檐上的时候,太原城已然苏醒了,老翁老妇吃过了早饭,拿着笤帚走出了家门,他们是城中第一批有工可做的人。
女吏们已经做惯了这样的事,一入城先算清人口,发放户籍。
而后勘定保户,随着粮食大批运来,百姓们也很快安定下来,安抚百姓并不算难,只要秩序还在,有又有足够的粮食,就是再傻的傻子,也知道不能惹事。
再然后就是组织生产了——原有的产业需要维系,东家也不会立刻换人,女吏们要清算账目,定下新契书。
卖身契自然是没了,人牙子们凡害过人命的都得送去挖矿,待“售”的奴婢们暂时住在清扫出的空屋里,等着招工的人过来。
理清城内乱七八糟的事后,才是组织扫盲,百姓上午扫盲,下午干活,只有老人能自行决定要不要上扫盲班,孩子和成人都是不能选的,必须去上课。
关于作坊的规矩也定了下来。
这是新政令,女吏们白天干完活,晚上也得去上课学习。
一沓厚厚的文件,别说背下来,全看完都要好几天。
但偏偏她们必须得把这些东西嚼碎了咽下去,否则将来她们负责的街道,有作坊出了事,她们也得负责。
如今阮姐的收入,大多还是靠衙门经营的厂子,纯利能挪出来的部分,全部用以养活军队和购买粮食,给吏目们发工钱。
不过作坊一多,税也总算能有点厚度了。
按照如今的新文件,作坊的东家不仅要给雇工们发钱,无正当理由不得拖欠,这正当理由列了十几条,在未修改之前,只能按这几十条来批。
且雇工们的上工时间等等,都有明确的要求。
只要东家违反文件里的任意一点,雇工去打官司,无论东家有多少理由,都要被无条件判罚。
东家还不得无顾开除雇员,除非雇员损坏集体财产,违法犯罪,否则雇员哪怕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东家不掏出三个月的工钱,那是别想把这尊神送走了。
这些条件别说那些刚上完扫盲班的东家们,就是女吏们,都看得头昏脑涨。
“还是得抓紧学。”顾小小与同事说,“虽说不一定用得上,但用得上的时候再学就晚了,我可不想年底评优的时候被刷下去。”
同事乐道:“往日在钱阳县倒不见你这么上进。”
顾小小走在路上,看路边已有摊贩支起了小摊,脸上露出欣慰的笑来:“人不上进,那一辈子图什么?”
“不过,你听没听说,咱们要建钱庄了。”
同事不明所以:“这有什么出奇的?那钱自己存着,总怕被虫蚁咬烂。”
“上回有个老农把钱埋在地里,罐子不结实,挖出来的时候里头的钱都快烂光了,花了不知多少人手才把能兑的再兑给他。”
“让你多看看上头发的文件!”顾小小笑骂道,“钱庄归衙门管,以后咱的工资都靠存折去钱庄领,这还不算,咱是衙门的人,衙门得给咱们都买上养老钱,等咱们干不动了,就能领钱了。”
同事没听懂,忙问道:“这养老钱是什么?衙门还养咱们老?”
顾小小:“也不全算衙门养,每个月养老钱是有定额的,衙门替咱们交一半,咱们自己交一半,等老了,按这个定额给咱发钱。”
“那不是每月交二十块,几十年后一月给二十?”同事,“还不如不交呢。”
顾小小无奈道:“不是这个道理!你交二十的定额,等干不动了,按定额的两倍给你,而且是以当年的物价。”
“你现在的工钱,倘若能买十斤肉,几十年后给你发的养老钱,那就是当时能买二十斤肉的钱。”
同事咽了口唾沫:“那……那咱能多交点不?”
顾小小:“咱现在挣钱也有用啊,你总不能只想着老了以后的事。”
“阮姐真是想着咱们呀。”同事叹了一声,“以前就怕老了,做不动活了,自个儿生的孩子又不能干,且要真是看孩子脸色吃饭,心里怎么过得去啊!”
“看看我那条街的老妪,跟着儿子媳妇,五十多的人了,咱没来的时候,还得眯着眼睛织布,不织不行啊!不织就是吃白饭,儿子挣得钱哪养得活那么多人。”
“那……除了咱们,百姓呢?”同事又愁起来。
顾小小:“百姓也行啊,不过并不强制,要是子女孝顺的,凑钱一下交够十五年的,来年自家老人立刻就能领钱了。”
同事急了:“这么好的事,怎么能不强制?!”
顾小小理直气壮:“阮姐没钱呀。”
同事无言以对。
“如今咱们地盘还不够大。”顾小小说道,“粮食产的也还不够多,给咱们交,那是咱们捆在阮姐的船上,你懂不懂?”
“倒也是……”同事叹息道,“只盼阮姐成就大业,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老有所养!天下大同啊!”
顾小小悄声说:“我看也要不了多久,等咱们占了青州,哼哼,到时候……”
同事也悄声:“离阮姐定的五年,就差两年半了,我看明年再收一茬粮食,肯定出兵。”
“咱们得多带些新吏出来,得为大业多出把子力!”
商人们如今不仅从南面运粮过来,也在辽人的地盘买。
不仅宋人权贵追逐这边的贵价物,辽人贵族也一样。
精致的金银头面还能仿造,花露精油镜子罐头这些怎么仿?商人们几头挣钱,别说阮姐如今是要粮食,就是要哪个重臣的命,商人们都敢去拼一拼。
辽人如今等着宋人打她们。
宋人等着辽人打她们。
都想看对方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反倒让商人们的生意更好做了,反正知道自己不打,那就不是仇敌,花钱也不算资敌,这钱花的心安理得。
顾小小得意道:“要说挣钱,哪个有咱们厉害?”
“我看啊,不等他们来打咱们,他们的粮食就要被咱们买空了!”
第186章 新的规则(二)
一旦有饭可吃,有工可做,百姓即刻便安稳了下来,认为女大王并非土大王之列,虽说还看不出治世有多大的本事,但起码不必忧心被她一刀给砍了。
虽说民间也不是没有想要报效大宋朝廷的,但一没人二没刀,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逃跑好像也不是很有勇气,只能十分委屈的顺着女吏们的要求做事。
扫盲班一开,招工的便来了,如今钱阳县和清丰县的各个大小工厂十分缺人,尤其缺女工,都想趁着太原还没自己建厂,先把人抢了再说。
不过再如何,也得等城内人几乎都上完扫盲班,否则女眷们是不可能出门做工的,太原人才刚接触这些新规矩,莫说去做工,让女眷单独出门都还没能做到。
“三郎!先送你妹妹去上学。”穿着细布衣裳的妇人掀开帘子喊道,“送了你妹妹你再去,听着没有?!”
还没穿戴好的三郎从自己的屋里走出来,他应了一声:“晓得了,娘就放心吧,不会出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