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废土满级后,穿越荒年当女帝_竹野【完结】(188)

  秘书:“如今倒有几个好消息,那巨船的图纸已经画得差不多了,木料也在运过来,铜也足够,别说只在碰水的地方贴铜板,就是全都贴上也够用。”

  “这就是用纸币的好处。”秘书忍不住叹道,“若是像宋人朝廷,人人都使铜板,铜板都不够用,哪儿还匀得出贴船的铜量?”

  “要说银子和铜,前朝真是不缺,不过年年都要铸新钱,年年损耗,听说倭国和高丽,如今竟然还用了前朝的铜板。”

  “他们自个儿铸的钱,都是缺铜少银,一摔就碎,宁用咱们前朝的钱,可见当年流出去了多少铜银。”

  阮响心里有数,她这边就像一个吞金兽,各地商人们带来的金银铜都被她放在库房里,这都是她有意在防止金属外流,周边的许多小国,如今还用着中原前朝的货币,这么多年外流的金属实在不可计量。

  而要发展,这些金属都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她如今还没有找到橡胶,但强磁铁已经可以批量制造了,别到时候找到了橡胶,铜线却不够。

  一旦铜线稀缺,到时候哪怕真能发电点灯了,也会有人偷线去卖,到时候麻烦只会更多。

  她又想到了宋人朝廷赔款送出来的金银和铜,实在忍不住叹了口气,仿佛是有人当着她的面把钱全倒进了海里。

  “这次的事要严办。”阮响端起水杯喝了一口,“杀鸡儆猴。”

  ————

  码头从来是消息最灵通的地方,当人群散去,摊贩们便聚在一处互通有无。

  “听说又押了一批人去挖矿。”

  “砍了好几个!”

  “吓!这是为啥?多久没砍过人了,每条街上都有役吏巡逻,还能干出杀头的大罪?”

  “整个村的人勾结土匪呢!送了不少人上山,还帮着打家劫舍,你说这些人胆子咋这么大?”

  “一村人都被押走了?”

  “砍了六个,剩下的有些要一辈子挖矿,还有些挖上几年十几年就能出来了,不过也有些没犯事的能留在村子里。”

  “也不知道图什么,跟土匪掺和在一起能有什么好下场?”

  夏乔蹲在一旁,一边啃馍馍,一边听着摊贩们的高声谈论。

  “小夏,吃点咸菜,哪能干啃馍馍。”大娘从自己碗里给夏乔夹了一筷子咸菜,她乐呵呵地说,“如今盐便宜,咱不用再吃苦盐,腌出来的咸菜也比以前好。”

  夏乔忙笑着道谢。

  大娘奇道:“你这么年轻,做什么来干这个?那么多厂子招人,比咱们这些挣辛苦钱的强多了,咱们这生意,也不是日日都有钱进账。”

  “挣得多嘛。”夏乔啃了口夹了咸菜的馍馍,“我嫂嫂进了厂子,家里有她,就是我一时挣不到钱也熬得过去。”

  “倒也是。”大娘,“你爹他们还没来?你还是得劝劝,就是种地,也是在咱们这儿种地好,肥料都比外头多,还便宜。”

  夏乔只是笑。

  她怕被人发现她们一家是夏家村的人,只敢说是从外地来投奔亲戚,家里的男人都还留在原籍。

  实际上她爹和几个兄弟都没逃过定罪,如今全在矿里。

  爹年纪大,知道的也不多,只用挖三年矿,几个兄弟都在五年以上。

  好在有她戴罪立功,家中的女眷和娃娃们都没受牵连。

  不过只有大嫂和二嫂愿意同她出来,娘和两个弟妹则留在村里种地,不敢进城。

  幸好陈婶子还算守信,愿意收留她们,才叫她们熬过了最初最艰难的日子,陈婶子也教她们怎么在青州找活干。

  这两日她们才从陈婶子家搬出来,自租了一个小屋,没院子,逼仄是逼仄了一些,但好歹也安全,有了容身之所。

  大婶又给夏乔夹了一筷子咸菜:“多吃点,等来船才是忙的时候。”

  夏乔心里一暖,觉得城里也并非没人情味,她笑道:“成。”

  第261章 各处投奔(一)

  短短一年多的功夫,青州已然变了模样,不仅码头人声鼎沸,就连城中都迁入了许多人口——且这些人口还不是周遭村镇的农人,而是来自于还在宋人朝廷管辖下的城镇,甚至还有辽地的汉人逃过来的。

  对农人而言,定居城市是不划算的,租房攒不下多少钱,买房就更不划算了,退田的钱只能买下城边一个小木屋,每日去倒马桶都要走很长一截路。

  尤其现在粮价稳定,虽然不能靠种地发财,但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进城干活,也能攒下不少钱,实在不行就壮年人在城里干活,家里的老父母留着种地,能挣得更多。

  毕竟如今许多村子的路都修好了,日日都能坐驴车进城,不像以前,进城不仅要交钱,还得靠双腿走几个时辰的路,倘若从山坡摔下去,恐怕一条命就没了。

  但对别地的汉人而言,年年增长的赋税是压在他们头上的大山,在青州有亲戚的,一接到亲戚的书信,便立刻将家中的孩子送过来,老家的产业不能扔,但孩子送过来,也能多一条退路。

  这样一来,青州城的年轻人口突然增多也就不是什么怪事。

  尤其送来的年轻姑娘还不少——外头时局动荡,嫁娶不便,姑娘们嫁出去无法给娘家带去什么好处,不如送到青州来,倘若能考上个官,将来对家中也有裨益。

  就是考不上,也没什么损失。

  不过这些年轻人几乎都不会进工厂,更不会去修路,他们无论男女都谨记长辈的叮嘱,来到青州后就立刻去登记临时户籍,而后租房,上学。

  在他们的认知中,依旧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只有当官,才叫人生得意。

  最多也就是家境一般的,在读书的间隙中去“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也是新出不久的概念,毕竟如今各行各业都缺人手,尤其要卖去海外的货,几乎是只要卖,就一定能被买光,只有缺货的时候,没有卖不出的时候。

  再加上如今有官府监管,那些商户也不敢可着劲的剥削工人,尤其如今只要对工人待遇好,便能从官府拿到“引子”。

  有官府的利益鼓励,各家商户的待遇都是比着的。

  甚至于如今的商户和坊主们,已然脱离了以前作坊坊主的身份——不能再以坊主的身份将雇工奴隶化,官府的监督让他们必须老老实实的遵守规则。

  毕竟拿到“引子”很好,可如今等着取代他们的小坊主们层出不穷,官府不会在意一个作坊的成败,雇工们没了这家也能去下家。

  只要海上贸易依旧盛行,只要周遭的小国还能吃下商品,那无数中小型作坊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甚至有时候不必官府出手,行业内部就会产生统一的规矩,以防自己被牵连。

  官府反倒成了最后一条防线,坊主们在防线前会互相争斗,但同时也会互相协商,即便做不到让利于民,起码也让百姓有了可挑选的余地。

  于是日结工开始大行其道,不少穷苦人家出身,或者外来投亲钱不够花的学生,都愿意在休息日去干日结活。

  哪怕体力不足,还能干些清扫的活,填饱肚子不算麻烦。

  “婉青。”不过二十出头的长兄端着陶碗从外进门,他在院中招呼小妹,“德浩和德博还没回来?”

  短发的姑娘走出屋,她捋开垂落地碎发,脸上不自觉露出笑来:“大哥!我过了!”

  长兄将陶碗放到石桌上,怪道:“什么过了?”

  婉青得意仰头:“抄录员的活,我过了!”

  抄录员也是个新活,收入并不高,但是胜在能坐着干活,而且十分体面,一般也就抄抄商户的账单账本和公告,官府是不招的。

  长兄忙拱手:“恭喜恭喜,小妹也长成了。”

  婉青凑过去看了眼陶碗,她深吸一下香气,忍不住兴奋道:“家里送钱了?今天怎么有肉吃?”

  长兄顿了顿,摇头道:“家里的日子不好过,恐怕下半年的房租得咱们自己想法子了。”

  “那也没什么。”婉青想了想,“咱们兄妹四个,都去勤工俭学,房租算什么?要我说,咱们也用不上这么大的院子,平日光是洒扫就要花不少功夫。”

  “正是。”长兄点头,“等考上官就好了。”

  婉青撇撇嘴:“哪有那么好考?听说考官越来越难了。”

  “倘若咱们手头充裕,还能给家里寄些东西过去,可惜那边用不上这里的钱。”长兄有些遗憾,但也并不怎么颓丧。

  来之前兄妹四个也是怕的,哪怕是长兄,活到近二十也没有离开过家,尤其家中拮据,掏出送他们兄妹四个到青州的路费和房租已是山穷水尽。

  好在在青州上学花销极少,四人又都不是何不食肉糜的富家子弟,安顿下来之后便都找了日结的活。

  在家时,兄妹四个其实并不怎么亲近,虽然是亲兄弟姐妹,却极少说话,尤其是跟婉青这个小妹,兄弟们闷头读书,小妹则跟在母亲身旁,虽也学了几个字,多数时间还是学女红刺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女强文 基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