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计听得目眩神迷:“不吃渍物?”
跑堂看也不看伙计,只对静子说:“整个平安京再没有比咱们家餐食更好的,单说豆腐就有几种做法,最好的就是肉末豆腐,有从大国运来的酱,还要放白糖,耗费许多油,您今日来尝尝。”
静子其实也没吃过炒菜,在外面哪有那个条件,即便是周景玉她们偶尔提一提,她想不出味道便也不会嘴馋,她活到现在,吃过最好吃的东西也不过是猪肉罐头,一点腥臊味都没有,哪怕冷着吃她也能一个人吃光。
于是静子问:“贵吗?”
跑堂:“二十块一份。”
静子吓了一跳:“这么贵!”
跑堂:“豆腐本来就贵呢。”
静子咋舌,觉得这客栈的东家格外黑心,虽然她挣得多,但也知道哪怕是在阮地,普通百姓一个月的收入也只有三四百,他们要是来住这家客栈,岂不是饭都不能敞开吃,炒菜也不能点了?
三人上到二楼,静子领着他们去自己的房间,跑堂不叫伙计进去,只让伙计待在门口,自己把静子买的东西搬进去,还很贴心的放在墙角,因着这里来的都是汉商汉人的缘故,所以客栈屋里不是只有被褥,而是有木制的床,还有桌椅柜子,跑堂只是在门口看了几眼,便一下也错不开目光。
太奢侈了。
汉商们太有钱了!
“东家这次可花了不少钱买来许多煤油灯。”跑堂和静子搭话,“可比油灯好用得多,很亮,要是油用完了,您下楼叫我们添油就行。”
静子“嗯”了一声。
跑堂搬完东西,又站到了门口,伙计也不动,两人都看着静子。
静子只得从兜里掏出钱,分别给了他们两块。
早知道就不买这么多了,她可以自己搬回来。
跑堂道了谢,拿了钱就要走,汉商们的打赏是他们的重要收入,许多大方的汉商还会叫他们跑腿去街上买东西,一出手就是几十块,跑堂们靠着这笔钱就能挣个盆满钵满,哪怕不要客栈的工钱都行。
然而跑堂走到一半,又跑了回来,把赖着不走的伙计半拖半骂的弄走了。
周景玉从房里出来以后,看到就是站在走廊上一动不动发呆的静子,周景玉已经收拾好了东西,走出来便问:“你出去了?”
静子立刻回神,点头说:“刚回来,去买了些东西,有胰子还有浴巾!”
她连忙邀请周景玉进房,周景玉却摇头:“我正要出去。”
静子:“去使馆?”
周景玉笑道:“不是,去见见几个汉商。”
她大概是要长期留在倭国了,虽然不是大使,但肯定要留在使馆干活。
毕竟大使不可能事无巨细处处操心,她得主管白银开采的事,任期怎么也有五到十年,除非她自己执意要回去,周景玉也不是很有信心能在倭国待这么长时间,她之所以一直把静子带在身边,也是盼着把对方教出来之后,自己能轻松一些。
倭国百姓没有国家观念,他们会忠于自己的主人,忠于自己的领主,但对倭国朝廷没有忠心,哪怕倭国朝廷一直在学儒家观念,想要让百姓把上下尊卑刻进骨子里,但朝廷和地方割裂太深,地方领主并不愿意自己的臣民越过自己去忠诚朝廷。
所以周景玉也不太担心静子被培养出来以后为倭国做事。
静子是个很单纯的人,她所思所想一看即知,在宅子里的时候,对“夫人”忠心,出来了,对“周大人”忠心,她的忠心只放在具体的人身上,而不是某个组织,某个抽象的概念。
这不是好事,却又算是好事。
起码她还可以被掰正。
“一起?”周景玉问,“去看看?”
静子刚刚还有些失落的表情立刻消失,她连忙走到周景玉面前。
周景玉:“还得找个人领我们去,我可不认识这里的路。”
静子有些犹豫,但还是说:“前面一个杂货铺的伙计肯定愿意,虽然为人贪财了些,但肯做事。”
“人哪有不贪财的?拿了钱能把事做好就算不错了。”周景玉笑道,“你既觉得他干活不错,那就他吧。”
原本站在铺子里无所事事的伙计看到静子带着一个与本地人截然不同的女人过来,原本打着的瞌睡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杂货铺的生意并不算好,平民买不起,稍有钱些的买不多,大手笔的汉商是少数,他们多数时候就只守着铺子,没什么事干。
静子将人招来:“我们去北城的大集,你来带路。”
伙计也不问给多少钱,一口答应,打着包票:“没人比我更清楚平安京的路了!”
第678章 商界巨变(十一)
平安京城内的路也多是夯实的土路,许多街道狭窄的只能容两人并肩通过,平安京有四个城门,自然而然的被分为了四个区,每一个“区”都有集市,只是大小不同,而其中北城的集市最大,原因也简单——修的晚,所以路好,人多货多的商队就只能从北门进来,就近在大集里卖货。
“这一年北城的大集扩建了两次。”伙计的汉语还有些艰涩,不过周景玉还能听得明白。
越靠近集市,周景玉所见的人就越多,背柴的推车的,还有提着包袱兜售小东西的,形形色色的人从她身边经过,这些人大多挨着篱笆,大路中间反而空空荡荡,只极偶尔才有赶着牛车经过的商人。
伙计一路上说个不停,但偏偏也说得有趣,叫人不好打断他。
“那边以前是坟地,后来城里的人多了,这才推平了住人,要是家里人往下挖,每家都能挖出白骨来。”
“后来还是许多人一起出钱,请了萨满来,才能安心住人。”
“听说到了深夜,这边还会有人的哭声传出来。”
静子吓了一跳,她抓住周景玉的袖子,又想听又不敢听,明明被吓得缩到了周景玉背后,却又探出半个头来看着伙计,似乎想听他继续说。
倒是周景玉说:“行了,这个就不用说了。”
伙计连忙说:“是是是,忘了大人们那边不讲这个。”
静子好奇的两边都看看,周景玉笑着跟她说:“我们不信鬼神。”
静子瞪大眼睛:“不信鬼神?!”
周景玉也不说教,只说:“鬼神看不见摸不着,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端看你自己怎么想,只是说没有,便能自己开动脑筋,去想想其中的关窍。”
“比如那点石成金,便是铜矿氧化,将它复原便金灿灿的宛如黄金,可要是再查下去,铜还是铜,它成不了金,你要是去青州读了书,便也能晓得这其中的道理。”
“只是你心中就算信鬼神,也别相信能通晓鬼神的人,倘若真有人有这样的本事,他何必来帮你?帮自己,帮自己的亲眷不好么?凡是人能得到的好处,大多可都不想除自己以外的人能得到。”
静子听得有些迷糊,伙计却立刻说:“大人是有大见识的!您说的都对!听了您的话,连我这样无知的人都明白了。”
周景玉笑着摇了摇头,抬腿朝前走去。
静子和伙计连忙跟上,伙计小心翼翼地问:“大人一看就是读过书,有大智慧的人,您来集市是要买什么货?您要是信得过我,我先去打听了,您在干净的地方等我回来,集市里头又脏又乱,没有下脚的地方。”
“不用,我得进去逛逛。”周景玉,“说不定能遇到熟人呢?”
倭国有银矿这件事在阮地已经传遍了,但凡做生意,或想做的生意都想来挣这笔钱,源源不断的货从阮地运过来,周景玉听说现在阮地连卖给辽国的酒都挪到倭国了,辽国的贵族闹得厉害,还是阮姐开口,民间的作坊不管,官营的厂子必须留三分之一的货卖去辽国。
至于宋地,宋地文人不爱喝阮地的酒,认为阮地的酒太烈,不大顺口。
不过宋地如今很爱阮地的差纸,但这笔钱显然是挣不长久的,宋地也有能工巧匠,多试一段时间,造出质量更好的差纸供达官贵人们享受也不难。
大集没有门,是一个开阔又脏乱的大场地,里面人和车都来往不绝,地上泥泞不堪,这时倭人的高底木屐就有了优势,虽说看起来像是脚下踩着两块板砖。
静子看着自己脚下的布鞋,这是她一直舍不得穿的好鞋子,底子是千层底,纳的极厚,鞋面又很透气,即便是天热时穿也不闷脚,她在跟随周景玉进去和保护自己的新鞋之间左右摇摆,最后一咬牙:“景玉大人,我跟你进去。”
周景玉先一步进了大集。
集市也有买蔬果的,不过役人们只收钱,并不打理这里,满地都是污水,买蔬果的就直接把篮子放在地上等人挑选,飞虫围绕着他们。
往里面走点,就有卖牲畜的,这些牲畜可不能用来吃,都是脚力。
再往里走,里面卖的才是好东西。
果然,周景玉刚走进去,就看到了阮地的货,阮地来的商人显然看不惯这格外随意脏乱的集市,哪怕他们不是在此修建铺子,也就先将周围的地清理了,又叫人送来石板,几张石板垒在一块,再把自己的货放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