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美不断点头:“我也说,契丹人当吏目就是不靠谱!”
话虽这么说,但来到兴庆的契丹人越发多了,这些人大多是辽国城镇里的小富之家,变卖了家产搬到兴庆来,也不分家,一大家子住一块,许多都是去做些小生意,亦或者干起牵线让其他契丹人到兴庆来的买卖,从中收取一笔钱。
这也导致兴庆如今的吏目越发多了,甚至偶尔会出现几个特例,便是本地的女吏留在兴庆,只是街道分得离家较远。
就如施美的四妹,如今虽然在兴庆当女吏,但日日盼着被调走。
“我们这样留在本地的,升都升不上去!”四妹过来看她的时候总是会抱怨,“别的女吏,干个两三年,怎么也得升一升了,我们这样的,熬五年都不一定能上,什么时候把我调走,我也就算解脱了。”
叫施美说,留在兴庆也没什么不好,升不上去就升不上去吧,家里总不会少四妹一口饭吃。
房子也有了,娘的头脑也清醒了许多,两个弟弟还找回来了一个,一家人待在一块,淋不着雨也饿不死,这样的日子,许多人求都求不来。
不过……这话她也不好说,四妹肯上进是好事。
“三姐!”
施美听到了熟悉的声音。
对了!这条街就是四妹当值的地方!
第675章 兴庆变化(二)
四丫有些不自在地扭动着身子,很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却不得不任由施美那夸张的声音涌入自己的脑子——
“这是我妹妹,自幼就是机灵的!比家里的姊妹们都强,才读了两年书就考上女吏。”
“从小就比别的娃娃乖,聪明着呢!三岁的时候就会给我递柴火,帮我摘菜了。”
再听施美说下去,恐怕要把她多久断奶的事都说出来了!
四丫忙问:“姐、姐!你们来这儿做什么?”
邻居们倒是很给施美面子:“你妹妹长得与你极像呢!”
“眼睛亮!怪不得聪明!”
“你家是烧高香了,出了个文曲星,可许了人家?我家儿子虽说……”
四丫:“诸位姐姐们!且回去吧!”
施美却不听她的,这会儿也不是四丫值班的时候,施美心里一清二楚,于是十分得意的揽住四丫的肩膀问:“四丫,你说说,他们怎么打起来的?”
四丫:“我当时也不在这儿,在街道办呢!等我来的时候已经打得不成样子了。”
施美摇摇头,一副很老成的样子,叹气道:“你说那些契丹人,来了兴庆还不知道夹着尾巴做人。”
四丫忍无可忍,把施美拽到一边:“姐夫呢?不在家?又出去了?”
施美:“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姐夫在城外挖河沙,就没有歇下来的时候。”
“你不怕他不在你眼皮子底下,在外头弄出什么事?”四丫问。
施美没心没肺地说:“那能出什么事?那边都是男人,女工都在搅水泥,没几个去挖沙的。”
这个理由用不上,四丫又想了一个:“小妮呢?她是不是要下学了?”
施美这才记起来:“对!她是要下学了,我跟你说,小妮也聪明呢,上回考了全班第六!”
“六六大顺,吉利!”施美就差叉腰了。
四丫觉得自己这个三姐实在是过于没有心肝,明明岁数在涨,但心智却一年差过一年,姐夫在外做活,施美算账,家中的钱都在施美手里,对施美而言很难再有什么追求。
女儿的成绩不差,那她就更没什么可想的了。
四丫在心里叹气,她如今万事都极为小心,就怕出了什么岔子,轻易也不往姐姐家和自家去,除了回去睡觉,一直都待在自己当值的街道上。
虽说姐姐姐夫有钱,但她从来都是有心气的,不可能从他们手里拿。
爹虽然还在做活,但不种地了,转行做了木工,做的都是挣不到什么钱的手工活。
娘虽然神智清楚了一些,可早年的经历把她的身子熬干了,只得在家歇着。
更别提还有个需要她养着的弟弟了。
当年两个弟弟被留在老家,但他们年年都往老家寄钱寄物,盼着村长能找到两个弟弟的消息,隔了好几年才总算找到。
大弟弟在外头做活时死了,听说是修屋子时被房梁砸中,当时人就没了。
二弟弟与大弟弟在一处,虽然没死,但也断了一条腿,从此成了个废人。
他们不知花了多少钱,求了多少人,才终于有个商队肯把人送过来,断了腿,二弟弟自然干不了力气活,就在家里跟爹一起做些简单的木工。
挣得钱连他自己吃喝都不够,四丫只能自己补贴——她总是舍不得叫父母掏钱,瞒着父母把钱贴上。
大姐倒还好,在育儿所里找了个活计,但她还要养女儿,匀不出钱来补贴家里。
二姐和二姐夫更别提了,三个娃娃,两个大人如今忙得脚不沾地。
四丫心有戚戚,不敢成婚,更不敢有孩子,否则真就得找施美要钱了。
哪怕是一家人,那也早分家了,施美每年都会给父母一笔钱,她是施美的妹妹,又不是娘或女儿,没那个脸朝施美伸手。
“姐,我还要做活呢。”四丫动之以情,“我可是好不容易考上的。”
施美:“对对对!我以为你下衙了!”
“那你明日记得来家里吃饭。”施美,“我带排骨过去!”
四丫松了口气:“快回去吧!明日我休沐!”
看着施美与邻居一道走了,四丫提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她叹了口气,去取了扫帚和抹布来,要把地上的血迹清理干净——本不该她做的,但如今兴庆的人多了,路上的垃圾也多了,洒扫的人忙不过来,她既然看见了,手里也没什么事,那便顺手弄干净。
等她回到街道办,同僚已经在收拾东西准备走了。
“还是你眼里有活。”同僚见她回来便打趣,“不过……如今人多事多,你再这样,恐怕就忙不过来了。”
四丫叹了口气:“那有什么法子?我就盼着什么时候能被调走,还是你好,没我这般的愁思。”
同僚也很同情,留在家乡自然是好事,但却因为这个,反而要避嫌,外地来的女吏立了功,当时就能升职,本地的女吏立了功,无论如何也得往后拖延几个月,甚至一两年。
道理自然人人都懂,怕这些留在本地的女吏给自家人行方便,抹不开面。
但这些留在当地的女吏,也确实挺惨。
“不过……那些契丹人为何这时才往兴庆来?”四丫奇怪,“难道是因为宋国去国的缘故?那不应该离咱们这远一些?”
同僚:“你想啊,真打起来了,咱们还能往阮地跑,他们呢?能往哪儿跑?只要还在辽国,去哪儿都一样,谁知道咱们什么时候就和他们开战了,这些跑过来的契丹人,都是觉得打起来咱们肯定能赢的人。”
四丫想了想,觉得也是这个道理,她坐到椅子上,预备着歇一歇再回家:“可咱们这儿的人,对契丹人可没什么好脸色,我就怕汉人和契丹人闹起来,到时候场面可不好看……”
同僚:“那咱们也没办法,兴庆的汉人你也知道,以前在契丹人手里就吃了不少亏,心里压着火,如今强弱变换,他们对契丹人自然没什么好脸色,咱们只能走一步是一步了。”
“事已至此,你今晚吃什么?”
第676章 兴庆变化(三)
兴庆的人越发得多了,施美每次上街,都能发现许多新面孔——原本兴庆的汉人都是辽国的汉人,户籍重上之后,全都是熟面孔,她每回走在街上都要不断同人打招呼。
但近几个月,生人越发得多。
有汉人,也有契丹人,还有不知从哪儿来的党项人和女真人。
女吏们每日忙前忙后,役吏署的役吏们也脚不沾地。
施美最初还因为吏目招考时有契丹人的名额生气,如今却已经觉得平常了。
毕竟连役吏都开始招契丹人。
“阮军在城外驻扎了。”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般在兴庆流传开来,数万阮军在城外驻扎,对兴庆而言是件大事,阮军到来的当日,大半城里人跑出城门,去看那浩荡如川流的人海。
“要打仗了吗?打辽国?”
“那咱们要不要收拾东西跑啊?”
“跑去哪儿?”
“去哪儿都行!去宋国吧?宋国现在归阮地了,离辽国远,征兵都征不到咱们头上吧?”
“你想的美,你都知道宋国归阮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晓不晓得?真要征兵,哪家不出人?”
施美今日便一直惴惴不安,等施俊回到家,她便忍不住问:“要不然,咱们也叫爹娘他们和咱们一块走吧?回老家去,老家如今归阮地了,村长也还在,总归有个容身的地方,一家子在一块也不会饿死。”
施俊正洗着手,他想了想:“再看看吧,咱们的泥沙厂才刚有点起色,人脉都在兴庆,回去你老家是饿不死,可也过不上好日子,我又不会种地,难不成叫爹娘帮咱们种?还有小妮,她成绩一般,回去了,成绩恐怕就更差了,留在这儿,将来好歹还有个厂子能叫她继承,回去了叫她继承什么?咱们的农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