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头的人笑道:“有菜吃就不错了!”
冯舒窈站在女吏当中,她已然习惯和这样多的人挤在一起,虽然大多都是女人,但其中的味道着实也不好闻,依旧能闻到汗味和头油味。
可她并不觉得难闻。
人人踏实做事,吏目一心为民,怎么能不富强呢?
恐怕要不了多久,清丰县就要大变样了。
第135章 春耕时节(一)
“钱二妹!”村长拿着黄册高喊,“钱二妹!领牛了!”
村头挤在一起的人里蹿出一个矮个子农女,她生得矮小,只到村长胸前,皮肤黝黑,远看像个猴子。
这样的姑娘,以往在村里是众人嘲笑的对象。
因她生得实在奇特,人人都觉得以她的样貌,想要嫁人,估计只能嫁给深山里见不着女人的男人,吃一辈子的苦。
然而现在,这个猴子一样的姑娘,竟然领到了一头牛!
这是吏目们传下来的阮姐菩萨的“旨意”,这些极为难得牛,要先分给鳏寡孤独之家。
而猴女钱二妹,家中只有一个寡母,母女俩相依为命,以往连饭都吃不上,只能各家乞讨,很符合要求。
如今阮姐来了,不仅分到了地,还能有牛。
日子眼见就要好起来了。
且送来的牛已经穿好了鼻环,都是壮年成牛,哪怕只看它们的腿脚都知道这些牛定能大大减轻他们的农耕之苦。
钱二妹走到村长身旁,她没有立刻签字按手印,而是朝着清丰县的方向下跪,磕了三个响头才站起来签字。
护卫不在,也没人阻拦她。
村长将拴着鼻环的草绳交给钱二妹,勉励道:“多多干活,好好种地,你娘身子不好,你家来年的口粮就得靠你了。”
钱二妹:“叔,俺晓得。”
她牵着牛走向自家的屋子。
钱二妹和娘住在村东头的草棚里,自从爹得病死了以后,丁口田便被收走了,村长看她们可怜,加上她爹又是村长的外甥,于是从自家的田里分了几亩给她们耕种,这才叫她们没有饿死在村里。
但光有口粮是不够的,穿衣吃饭,粮种针线都得要钱,钱母只能将老宅给卖了,带着女儿搬进了草棚里,母女俩每年四季,除了冬日都要捡柴,不敢在冬日出门。
“娘!”钱二妹冲屋内喊道,“牛领回来了!”
寡母走出屋子,看宝贝一样看着那头牛,她来回走了几圈,上上下下的打量,不住夸道:“好牛!”
寡母摸着牛的后背,和女儿一起牵着牛去到她们早就搭好的牛棚。
给牛吃的豆料草料也是一早就预备好的,农人宁愿自己饿肚子,也不肯叫牛饿肚子。
寡母生了二子三女,只活下了钱二妹一个。
她对女儿说:“叫它歇上两天,多喂些草料,叫它适应了再赶下地。”
“晓得哩。”钱二妹黝黑的脸上露出笑来,她看着甩着尾巴的牛,怎么看怎么喜欢,以为世上再没有比牛更好的畜生。
“种子也领了吗?”寡母问。
钱二妹:“村长说后日才领种子,还有肥料——咱们自己堆是来不及了,只能买。”
他们村人也会堆肥,但堆得很有限,毕竟人粪和牲畜粪都不够。
但是钱阳县那边肥是真不少。
“听说过些日子,清丰县城也要建那个什么沼什么池来着,到那时候就不缺肥了。”钱二妹乐呵呵地说,“能比现在的更便宜。”
寡母双手合十,闭着眼睛说:“大慈大悲阮姐菩萨在上。”
钱二妹学着娘的样子,也闭着眼睛念。
老百姓总是务实的,谁叫他们吃饱饭,谁就是菩萨。
她们家的粮食是刚领的贫户粮,由村长上报,吏目核实,军方送粮,是缺少和丧失劳动力的家庭才能领到的粮食,质量不算好,但也是救命粮。
这粮里有小麦,有豆子,还有一些高粱,做出饭来味道并不好,但量大,足够钱二妹母女吃饱了,只有吃得饱,才能种好地。
不过村里的富户对贫户粮颇有怨言。
毕竟以往朝廷减税,免税,受益的都是他们,朝廷一免税,他们就能将地租抬一抬,所谓瘦了朝廷,肥了自家。
朝廷的仁政,哈,关佃农们什么事?
但这贫户粮,不要钱的粮食,他们这些“积德之家”竟然不能分润分毫?!
这还有天理吗?
这还有王法吗?!
他们自然不敢明着骂,但私下都认为这个阮姐厚此薄彼,只看小民,不看大利,难成大事——从古到今的能人异士,不都要施以仁政吗?似阮姐这样“刻薄”的人,最多当个土皇帝,总有一日朝廷雷霆出击,要将她抓起来吊死!
收回他们的土地已经算撅了他们的根基,可连不要钱的粮食都不给他们,是不是太过分了?难道那些愚昧的农人,比他们还要高贵吗?
混淆贵贱之分,实为大逆!
不过因为他们的土地都变成了纸钱,没有地,也没有金银,逃也逃不出去,他们只能聚在一起,悄悄说些阮姐的坏话。
即便想要“造反”,自家的家丁长工,也已经分到地,拿到了粮食,不再跟他们一心了。
哪怕还有几个顾念多年情分的,人数也实在太少,别说和兵爷打,就是和下乡的吏目打,恐怕也是三拳难敌四手。
不过这些事和钱二妹母女毫无干系,她们喜滋滋地伺候着牛,叫牛休息了两日就牵着牛下地,翻地时铁犁能插得更深,更不易翘翻,这犁也不是以前木犁的样式,更为省力。
钱二妹扶着铁犁,钱母在前方拉牛。
一亩地她们要犁两次,土翻得越深,庄稼长得就越好。
将深处的石块和草种残根翻出来,松软的田地施上底肥再种育出苗的种子,勤打理,老天定不会辜负她们!
钱二妹弓着腰,额头满是汗水,她咬着牙,嘴角却挂着笑。
有老农从她家田边经过,站在田坎上问:“二丫头,这新犁如何?”
钱二妹转过头喊道:“三爷爷!轻巧呢!”
老农跳下田坎,伸手抓了一把耕过的土,他点点头:“是犁得深,这牛力气也大。”
钱母问道:“叔公没赊牛?”
老农:“这一批还没我家的。”
钱母有些踌躇,三叔公帮她家良多,按理来说,应当把牛借给三叔公用。
可……她们也有地……
还是钱二妹说:“那等我家的地翻过了,我领着牛去给三爷爷帮忙。”
老农笑道:“行啊,二丫头也懂事了。”
钱二妹有些害羞,因为长得丑,她是很少被夸的。
但更多的是高兴。
她和娘再不必厚着脸皮找亲戚们借粮。
能报答亲戚们昔日的善心,也能给别人帮忙了!
第136章 春耕时节(二)
土地化冻,百姓春耕,清丰县附近的路自然也要开始修了。
阮响并不抵触民间有建筑队,她对百姓自己找饭辙的行为并不限制,反而十分支持,甚至还让人张贴了布告。
百姓自建的建筑队,只要接受监管,给出的报酬会和官营的建筑队一样。
修路需要许多人手,而阮响自己的建筑队光是负责一条通往附近村镇的路就已经要竭尽全力了。
自然,百姓的建筑队得标明是长期还是短期。
长期,便要在衙门备案,有一个“主事人”,出了事追责也好找人。
短期的话倒不必要主事人,但监管会更严格,验收标准也更高。
若是修路结束了,建筑队除了修路以外,也可以去修建房屋。
至于机会倒不用担心,尽可以跟着官营的建筑队学,学成了再去干活。
布告刚刚贴出,百姓们就围着布告栏挪不动步子。
这些布告除了字,还会标上拼音,虽说现在很多人扫盲班还没有上完,但拼音倒是大多都会,即便拼音也没学好,随手抓个人都能给他念出来。
这是百姓们以前万万不敢想的。
文字竟然成了他们也可以掌握的东西。
多方便啊!
“这么说,咱们这儿也许自个儿干活了?”有曾经开镖局的男子站在布告栏边,他高声道,“这个主事人——不就是掌柜的吗?倘若如此,那不就和以前没有分别了吗?!”
百姓们最初没听明白,迟疑一会儿后才有人附和:“正是呀!和以前也没什么分别,不都是掌柜的担事吗?”
守在一旁的女吏拍拍手,拿出喇叭说:“阮姐的意思,是为了避免工头或主事人剥削你们,从衙门拿生意,是要签契书的。”
“衙门的生意,拉拔的主事人,自然是要一笔辛苦钱,这是合理的!你们说是不是?”
“这倒也是,拉人也不简单哩。”
“我倒是想去,也不敢自己去找衙门。”
女吏:“主事人和工人的报酬,都是要按比例定好的,衙门之后也会派人抽查,叫拉拔的人和做工的工人,都能拿到自己该拿的那一份钱,做得多,人人就都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