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予焕了然地点点头,道:“卫所中的守军都是军户出身,世世代代都要在卫所服役,若是再有官员欺压,士兵们哪有心思安心戍守边镇?难怪爹爹要巡视边关哨所,防得便是这欺上瞒下的事情。”
朱瞻基给朱予焕所配的锦衣卫,名义上是公主扈从,但实际上依然是锦衣卫管理,是为天子耳目,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朱瞻基准许朱予焕跟着刘永诚一同巡边。
“寻常边镇尚且少不了有士兵逃役,更不必说辽东这样的苦寒之地了,这些地方无法种植棉花,布匹都要依靠京师运来。”
朱予焕有些好奇地问道:“我在太祖实录中看到,太祖爷曾经让人运输物资,自登州前往辽东补给……现在没有了吗?”
说到这个,刘永诚面色一窘,道:“自从太宗爷迁都以来,各类物资都往京畿一带运输,自然也就无法再往辽东送东西。”他轻咳一声,正色道:“京师每年也会拨送粮食布匹到辽东,殿下放心。”
朱予焕闻言也不好再说什么,毕竟比起辽东这样人口数量已经锐减的地方,当然是天子所在的京城更加重要。
先不说皇家的供养问题,修葺京师和皇城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她就是不知道每年国家财政的明细,也知道能拨给偏远地方的经费肯定少之又少。
“殿下似乎很是关心辽东?”
朱予焕笑眯眯地说道:“我身边的宫人是朝鲜人,一路从辽东过来的,曾经和我说过路上见到的辽东风貌,听着倒是有些意思。上次爹爹巡边未曾继续向东,我还当真没有亲眼见过辽东的风貌,也不知道那里能种什么粮食呢。”
听她提起粮食,刘永诚不由失笑,道:“殿下当真心系百姓,到了辽东也不忘这农耕的事情。”
朱予焕睁着眼睛说瞎话,道:“也是因为爹爹提起,我才一直记在心里。即便有所裁撤,辽东都司也是我大明的土地,不能轻易荒废。”
话是这么说,但朱瞻基连北边的卫所都想裁撤,更不用说是辽东这样的地方。
此时这里和后世的工业基地可完全不同,别说什么印象中的黑土地了,就连开垦都没有全部完成,要想开垦,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无怪乎朱瞻基不想经营这些地方,毕竟少从京畿运送物资过来,京中的日子也过得好些。
京师的入目繁华和辽东这样的贫困边远,朱瞻基心中的天平自然也有所倾斜。
第41章 济世民
既然确定了巡边的事情,朱予焕便让怀恩和韩桂兰同其他官员携黄金凤一家回京,由两人将黄家安置在熙和皇庄落户,自己则是带着徐恭等人护卫一起东行巡边。
朱予焕自己有暗甲,怀恩和韩桂兰可没有,谁知道巡边时会不会遇上什么意外,自然是不能拿两人的性命做赌。
怀恩和韩桂兰都不大放心,但朱予焕这次是跟在刘永诚这位打了胜仗不久的将军身边,还有徐恭等人做护卫。且朱予焕是随大军行动,也不会像在市集的时候那样散漫,足够安全,两人自然也就没什么话好说了。
临走前,朱予焕还特意叮嘱两人,要让黄金凤先跟着皇庄里面的孩子们一起上学堂,不能等她回去的时候,黄金凤仍旧是大字不识一个。
官员回京的事情自然有宽河卫的官员负责,不必朱予焕费心,因此她便尾巴似的跟在刘永诚身边跑前跑后,看着刘永诚如何整顿军务、筹备巡边,不知道的还以为朱予焕是刘永诚的亲兵。
石亨从旁看着,愈发觉得这顺德公主心性过人,确实和寻常女子不同,光是简单的讨好,自然是没办法入了这位公主的法眼,不仅要有真材实料,更要勤勉踏实。毕竟她自己就是个身先士卒的个性,又怎么可能会欣赏平庸又不愿意努力的人?
要是换成别人,石亨未必有这个辛苦上赶着贴上对方,但刘永诚如今受命巡边,显然是要接替先前薛禄的职务。而朱予焕又是刘永诚的爱徒,作为刘永诚如今的下属,石亨自然是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如今不是太宗爷那时秣马厉兵、这年头,就是想溜须拍马也不容易。
但谁让伯父无子,将来只能让子侄继承自己的职务,但石亨不止一个兄弟,这继承花落谁家还不好说,怎么抵得上自己博来的功名靠谱?
巡边的军队沿着刘永诚制定好的路线一直向东,朱予焕全副武装跟在自家师傅身边,放眼望去,几乎是荒无人烟。偶尔能看到曾经修筑城池的痕迹,或是破败不堪的城墙,但也正因为只留下了断壁残垣,才更让人觉得荒凉破败。
也难怪后来不再迁山西等地的军户入辽东,都改成把犯人充军入伍,此时此刻的辽东确实不是什么宝地。
军队驻扎在广宁附近的卫所休整,刘永诚见朱予焕时不时望着远处出神,开口道:“殿下可是觉得这些荒地太过可惜?”
朱予焕回过神,微微颔首,道:“是啊,这里怎么说也能算得上是平原,只要好好开垦,未必不是一片沃土。可却因为撤销府县,浪费了大部分土地。”
刘永诚回头看向城墙上站着的穿戴整齐的士兵们,尽管身上装备齐全,但依然能看出他们脸颊通红。
刘永诚无奈地开口道:“如今才八月,这辽东天气已经接近京师的冬天,此时京畿一带还在秋收的时候,可放在辽东,这一茬麦粟恐怕早就冻坏了。”
朱予焕摸了摸下巴,有些困惑地问道:“为什么要在辽东一带种植麦粟呢?”
以她在后世对东北地区的了解,似乎大豆、水稻和高粱的种植在这里更加广泛,明朝怎么会选择种小麦?
“这一带的屯兵都是京畿和山西等地的人,他们原先在家乡种的就是这些,到了辽东自然也是如此,让他们种别的,他们也不会。”
如今辽东都司都是军田,朱予焕自然不能插手,她有些心痒,忍不住道:“师傅,不如试试在军田种高粱和大豆?”
刘永诚微微一愣,道:“高粱和大豆?”
朱予焕急忙解释道:“高粱耐旱耐寒,春季种植刚好,我的皇庄便是轮种高粱和麦子,虽然不比南方一年两熟,但收成也算不错,更不会让耕地荒废,高粱杆也可以拿去沃土增肥。”
高粱作为粮食直接食用,口感自然不如水稻和麦子,但胜在春季便可以种植,刚好和京畿种植的冬小麦错峰,能够最大程度上利用土地。不仅如此,高粱耕种的时候土壤容易结块变硬,而种植麦子时土块变松,对于土壤状态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再加上农具灌溉的辅助,皇庄的粮食产量还未曾掉下来过。
更重要的是边军吃饭都是问题,需要拨粮供给,谁还有心思管什么好不好吃?不饿死就不错了。
刘永诚跟在朱棣身边打仗,对于农务不甚了解,但也知道朱予焕在皇庄种地颇有成效,还曾经捐粮,便知道这些是她的经验之谈。
刘永诚思量片刻,道:“这事情由臣来说,恐怕陛下未必会相信,不如殿下亲自上书?”
朱予焕摸了摸被风吹僵的脸颊,道:“爹爹让我同师傅一起巡边本就是秘旨,我要是贸然上书言政,谈论的还是屯田相关的事宜,爹爹不得一个头两个大啊?”
官员们本就“欺软怕硬”,到时候当然不会说皇帝的不是,最多是朱瞻基太过“宠爱”女儿,主要矛头当然是指向朱予焕的。毕竟这年头但凡有些家世的女子都不会随意出门,朱予焕这么做明显是“标新立异”。
本质上朱瞻基是在拿朱予焕作筏子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若是以后,说不定还会有人夸朱瞻基宠爱女儿呢。
刘永诚明白她的不易,但还是道:“这件事不仅于国有利,于民、于军也都是一件好事,更彰显了殿下悲天悯人、济世安民之心,怎么能让我占了功劳?待到先前押送粮食的官员们入京,京中的官员自然知道公主未曾回去,迟早会上书的。既然如此,殿下何不主动出击?”
朱予焕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有刘永诚支持,她沉思片刻,道:“也好,只要能派得上用场,上书便上书。”
其实她很清楚,这上书无非是看朱瞻基的心情,只要朱瞻基不想让人知道,便能悄悄按下朱予焕的上书。否则暖房育种、水泥配方和地暖的事情本该记在胡善围的头上,而非“皇上圣明”。
但如刘永成所说,这件事于人有利,就算朱予焕不占这个名头也无所谓。
第42章 雪夜言
虽说是巡边辽东都司,但也并非真的将整个辽东巡视一遍,天气越来越冷,别说朱予焕这个金枝玉叶,就是跟着巡边的士兵们也受不了。
因此军队在抵达广宁后屯卫便转道南回,大抵是因为互市刚刚结束,一路上竟然也相安无事。
朱予焕原本还有些好奇后世女真的情况,问过刘永诚之后,也只得到了一个东夷蛮族的回应,便也知道明朝这时候压根没把女真放在眼里。
“不过殿下若是对女真有几分兴趣,可以见见内官亦失哈,他是女真人不说,太宗时他便屡次受命巡视奴儿干都司等地,招抚当地酋首,对那里可谓是再熟悉不过。”刘永诚沉吟片刻,道:“内官王彦虽然和亦失哈出身相似,但他曾和汉王有过来往,殿下还是不要太过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