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镇国公主_黎侯【完结】(336)

  徐珵小心翼翼地问道:“那当时先帝怎么未有任何反应……”

  武德九年连续三次太白昼见,是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前兆,天禧三年太白昼见,得出真宗刘皇后“女主昌”的结论。确实能和顺德长公主对上。

  于皇帝而言,太白昼见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彭德清不以为意地说道:“知道了又怎么样?当日什么事也没发生,算得了什么谶言?”

  徐珵只将这事记在心里,这下倒是有些明白顺德长公主是怎么想的了。

  先前征讨麓川的时候,顺德长公主就曾经亲自观测天象判断风向,如今看来,说不定是顺德长公主早就预测到了如今的天象,才会如此行事。

  若非如此,徐珵也想不到顺德长公主突然智昏的原因。

  长公主修道,说不定修着修着真信了呢?

  彭德清见他走神,伸手在他面前挥了挥。

  徐珵回过神,急忙向彭德清道歉,随后道:“看王公公准备得热火朝天,急不可待,当真要七月十六就出发?”

  “准备得也有些时候了,若不是遇上中元节,王老爷恨不得再早一点出发。”

  徐珵不免有些担忧,沉默不语。

  即便是巡边,这么急匆匆地出发,只怕准备还是不够齐全。

  但如今皇帝也好、王振也罢,已经头脑发热,除了王直坚持了几日便败下阵来,剩下的人几乎无人敢劝。

  七月十五日,皇帝遣卫王朱瞻埏祭拜长陵、献陵、景陵,七月十六日,皇帝又派官员祭告太庙社稷。同日,御驾自京城正式出发。

  当日天朗气清,恰逢秋收时节,处处一片农忙的景象,满是生机,让人看着便觉得心旷神怡。

  第29章 生意外

  考虑到朱祁镇到底是第一次出行,王振和朱祁镇都选择参考朱瞻基宣德九年的巡边路线,在此基础上继续往西,至大同一带再返回京城。

  其一是宣德九年距今年代较近,这条曾经走过的路要相对安全,其二是这条路上有武定侯郭玹这位老将在,宣府作为军事重镇要更加安全,朱祁镇派遣姑祖父驸马都尉宋瑛做前锋去探路,又有大同总官兵武进伯朱冕在,称得上平稳。

  无论如何,在两人看来,这条路是要比其他道路更加安全的。

  且这次巡边的大致时间也参考了宣德九年的巡边期限,约为一个月内,按照这个标准考量,朱祁镇准备的行粮也参照了旧例,一个月三斗的粮。

  毕竟在他的设想中,这次巡边不会超过一个月,三斗粮已经足够,说不定到时候还有富余。即便这些粮不够吃,巡边路上也可以到就近粮仓补给粮食。

  对于这支五万人的队伍来说,这样的配置已经足够。

  这一路上,作为皇帝的朱祁镇如同当初前往昌平一般考察当地民生,每到一地便召当地耆老面圣,除此之外便是召集军中倒是颇有朱瞻基的风范。

  一路随行的官员们一开始还有些紧张,但出发七日后,御驾将要行至居庸关,一切仍旧风平浪静,众人渐渐放松下来,即便是最开始十分警觉的首辅曹鼐和兵部尚书邝埜等人,也不再如当初那样紧张。

  王振见朱祁镇站在田垄之上若有所思,笑呵呵地上前道:“皇爷,军中一切安稳,待到明日便能出发。”

  朱祁镇看着已经被收割过后的麦穗,道:“今日见当地百姓以务农寺改进后的农具收割稻谷,心生感慨罢了。”

  王振闻言心中一惊,小心翼翼地觑着朱祁镇的脸色,道:“皇爷是想起长公主了……?”

  他这才想起务农寺是长公主全力支持至今,不免心生懊恼。

  要是皇帝因此而心软,又决定宽松对待长公主,他岂不是白忙活了这么久?

  朱祁镇嗯了一声,随后道:“长公主虽然不问朝政,但务农寺确实还有些用处,又是皇考遗留下来的官衙,就此裁撤实在是可惜。”

  王振听他这么说,这才暗自松了一口气,随后道:“皇爷说得是,这务农寺于民生大有裨益,只要以后收归皇爷所有,派遣太监管理,一样能够造福百姓。”

  两人正说话间,曹鼐快步过来行礼,喘息着开口道:“陛下,武定侯郭玹患急病离世了……”

  此言一出,朱祁镇和王振都流露出吃惊之色。

  前些时候郭玹还好好的,他今年也不过五十三岁,比起英国公等人来说,称得上年轻,离世竟然如此突然。

  朱祁镇沉思片刻,对王振吩咐道:“武定侯忠心为国,镇守宣府一年颇有成效,命人护送他的棺椁尽早回京,好生安置。”

  “是。”

  曹鼐见他安排细致,却唯独没有考虑到班师回朝的事情,不免有些焦急,主动开口道:“陛下,郭玹不在,宣府没有首领,已经不如出发前安全,不如班师回朝。”

  不仅曹鼐如此认为,他身旁的邝埜、王佐等人也都是一个态度,显然是希望皇帝放弃巡边的计划,尽快返回京城。

  朱祁镇扫视几人一眼,冷哼道:“不过是总官兵去世,如何影响大局?况且宣府又并非没有合适的人选驻守。”他看向王振,道:“左都督杨洪骁勇善战,正统九年曾大败兀良哈,派人前去通知杨洪,接任总兵官一职。”

  曹鼐还想再说什么,朱祁镇已经皱眉训斥道:“不过是一点小事,身为内阁首辅却如此失态,成何体统?大惊小怪!”

  待到朱祁镇离开,王振才阴阳怪气地开口道:“这巡边是皇爷钦定,不可更改,几位还是回去准备明日继续西行巡边吧。”

  次日一早,军队继续前行,往宣府方向前行。

  抵达宣府后,朱祁镇告知宣府上下,杨洪不日便会坐镇宣府,主持大局,以示宽慰。之后朱祁镇又召见先前派往宣府的武举官兵,简单考核了一番,从中选出几人带兵继续随行。

  这些可都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人才,在宣府也已经有六年了,对与宣化一带更加了解,有他们带兵伴驾随行更加稳妥。

  离开宣府后不久,天气情况要恶劣许多,大军如今赶上了北方的雨季,道路泥泞,天气渐渐寒冷,出发前预备鞋袄显然不足以应对这样的天气,军队中难免有些抱怨的声音,好在马上便要抵达怀安一带,也能短暂休整,但没想到很快便又传来了不好的消息。

  西宁侯宋瑛前路巡至阳和一带,遭遇瓦剌军队,因事发突然,不敌瓦剌,几乎全军阵亡,只有少部分人四散逃亡至大同等地求救,武进伯朱冕率兵赶往援救,一时间暂无消息。

  如果先前郭玹病逝的事情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警示信号,那么宋瑛阵亡的情报便是在提醒所有人,必须尽快返回。

  和慌乱的随军群臣不同,朱祁镇反而摩拳擦掌,比田猎的时候更加兴奋。

  他终于迎上了和父亲一样的局面,当初朱瞻基以三千精锐迎击兀良哈,大胜而归。如今情况略有不同,但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朱祁镇自然要抓紧这个机会。

  在朱祁镇看来,宋瑛阵亡一事除却瓦剌来势汹汹之外,也和宋瑛率兵人数相关。宋瑛带领的兵将不过一万人,不敌瓦剌是常理。

  而如今朱祁镇手下还有将近四万人,倘若再从周围集结部分兵力,与大同前后夹击,必定能将瓦剌“收入囊中”。当然,为了稳妥,他也立刻派人返回京城,通知负责监国的郕王和在京官员向西补充京营精锐士兵,以增加人数来提高得胜的可能性。

  朱祁镇几乎是急不可待,立刻派人通知各个卫所的军队,尽快向阳和一带集结,力求能够与大同明军夹击瓦剌。

  阳和至大同和怀安两地的距离相差不多,即便不能和大同守军同时抵达阳和战场,按照朱冕等人的实力,想必也能暂时拖住瓦剌,到时候未尝不能打一个包围。

  然而事情却并没有朱祁镇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明军一路急速行军,同时将各地集结而来的军队纳入,抵达阳和的时候却并未看到瓦剌,甚至连活着的明军都没能看到。

  整个阳和如同被蝗虫过境一般,遍地都是曝尸荒野的明军,部分士兵身上的盔甲都被彻底扒光,大抵是瓦剌军队考虑到之后可能还会有援军赶到,只捡走了部分士兵的盔甲充作自用。

  急行军多日的明军在看到眼前的场景,士气彻底降至冰点。

  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很清楚,宋瑛带走的士兵绝对没有这么多人,也就是说这里多出来的那部分人可能是武进伯朱冕带来援救宋瑛的军队。

  瓦剌犯边的人数远远超乎他们的想象。

  第30章 是狗屁

  为了保障皇帝的安全,全体军队立刻往大同方向移动,也便于了解武进伯朱冕的生死情况。

  八月初一,王师抵达大同,总算了解到了真实情况。

  现实和最坏的猜想完全一致,武进伯朱冕并不明确宋瑛阵亡的消息,匆匆率兵赶至,本以为只是小型的瓦剌入侵,却迎面撞上了瓦剌主力,朱冕不敌,全军覆没,只有石亨和镇守太监郭敬等少数人逃了回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女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