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诚不好赐爵,朱予焕便做主提拔此时还在福建跟着王骥平叛的刘聚任指挥同知,跟随作战的副将、偏将,表现出色的军官士兵都有拔擢赏赐。
瓦剌的威胁算是暂时解决,朱予焕便在官衙内设宴庆贺,她先是简单总结表彰了一番,便将庆功宴交给了这一众军官。
刘永诚见状也找了个借口出来,却左右不见朱予焕,唯有明月当空,冷风拂过。
“师父,这里。”
刘永诚抬头一看,只见朱予焕披着大氅,正在不远处的凉亭内冲自己挥手,身边还有一位女官,正是这几日一直跟在朱予焕身边的陆写梅。
刘永诚急忙快步走过去,朱予焕却已经起身,他急忙开口道:“岂敢劳动陛下亲自起身……”
朱予焕却莞尔一笑,道:“难得你我师生二人再度一同赏月,虽无雪光,但也别有风情。”
刘永诚知道她说起的是多年前师生一同巡边的往事,不由会心一笑,随后道:“如今陛下是九五至尊,臣更应恪守君臣本分。”
朱予焕对此不置可否,只是道:“师父的教导,朕受益无穷,如今只有你我,自然也就无需拘泥。”
刘永诚应了一声,知晓周围无人,这才道:“陛下的计划要比当初更多几分顺利。”
第63章 好精神
朱予焕闻言只是道:“那还要多谢我的好弟弟。”
朱予焕回京前让人给刘永诚传消息,确实考虑过让刘永诚直接带兵入京,当时她不能保证自己的另一个弟弟朱祁钰的真实想法,动用武力进行政变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当时镇守陕西的正是曾经和朱予焕一起平叛张普祥的王强,刘永诚自然也已经和他通过气,打算自陕西山西一带入京。
但朱予焕在被一路上的各地官员“拦路”的时候便已经意识到,朱祁镇和王振对她几乎是完全没有设防,仅仅是给她这一路留下来了一点似是而非的刁难。
朱予焕这才明白过来,她知道朱祁镇巡边可能带来的后果,但朱祁镇本人并不清楚,大概还想着等到巡边回来之后和她“秋后算账”。
因此朱予焕才没有动用刘永诚的军队,而是让他在原地待命,方便之后反击瓦剌。
刘永诚也不免有些感慨,道:“襄王也就罢了,郕王竟然也回避至此,甚至不惜上表,以祖宗发誓……”
面对皇权的诱惑,朱祁钰表现得简直如同僧侣一般敬而远之,别说是孙太后,就是他们这些臣子也没能想到。
朱予焕闻言不由一笑,道:“他是胆小了一些,但也不是傻子。”
虽然朱祁钰在性别上比朱予焕更有优势,但在监国这件事上,尤其是在皇帝被抓、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朱予焕要比朱祁钰更有声望。
更不用说朱予焕半夜入宫却无人发现,可见宫廷内有人接应,而且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朱祁钰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表现也没有让朱予焕失望。
她都已经杀了一个弟弟了,自然无所谓另一个的死活,只要朱见深活着,就不存在小宗入继大宗的情况,可以规避朱祁镛这样成年男性入京嗣位。
在短时间内朱予焕不可能让所有人立刻接受女性继承者的存在,皇权是一种手段,但明显不适用于刚刚经历过一系列磨难的大明。
“待到之后边境逐渐安稳,安抚好哈密部,我会调师父入京参与掌管五军都督府,兼任国子监武事教习,方便之后武举选拔人才。”朱予焕手臂搭在桌上,指尖轻叩桌面,道:“师父、范宏、英国公、定西侯,再加上靖远伯,把武官选拔交给你们,我很放心。”
刘永诚微微一愣,很快明白了朱予焕的考量。
土木堡一事,在臣子看来是证明了打仗对于皇帝来说并不是信手拈来的事情,在君王看来是大明损失了大量的军事将领。总而言之,对于国家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先不论朱勇这一趟被瓦剌伏击全军覆没到底是不是他本人的重大失误,怎么说他也称得上是优秀的将领,身边的军官也都是及格线及以上的人选,但这一趟巡边葬送了太多人,如果不尽快培养优秀的将领,必然会影响大明的武官发展。
谁知道之后北方边境会是什么情况,培养人才这种事情还是要做到有备无患。
“只是……陛下的人选……”
朱予焕闻言微微一笑,道:“师父是想问我为什么会选你们?”
王振作为刚刚倒台的奸宦,让太监这个身份在大明的官员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不良印象,朱予焕在此时此刻任用太监身担要职,难免会引起异议。
“这五人之中还有一个勋贵、一个武官、一个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大臣,又不是如王振那般‘大权独揽’,有什么好吵的?”朱予焕半开玩笑道:“难道我要用谁还需要看他们的脸色吗?”
兵部固然有核验皇帝调兵旨意的权力,但皇帝本人仍旧掌握着二十六卫亲军的调动。
这二十六卫的人还没有因为朱祁镇的错误决定死绝。
不过朱予焕选择将太监的职权向外推移,不仅是因为需要和皇权高度绑定的太监帮自己培养可用之才,也是希望能以此作为开始,倒逼侵占其他职能的太监去和官员竞争,从而在宫内腾挪出更多的岗位。
如此一来,也可以逐步将原本属于女官体系的六局一司的职务交还给女官,好让女官重新开始进入政治生活。
“陛下所言极是。”
朱予焕笑道:“师父可不要掉以轻心,国子监的文武学生、翰林院的修撰编修和庶吉士、乃至京畿及各个行省的高级官员,我都要一一考核,师父可不能让我失望。”
刘永诚有些吃惊,但这话是从朱予焕口中说出,属于意料之中。
他的学生的精力和毅力究竟如何,他还是一清二楚的。
刘永诚立刻起身行礼道:“臣定当不辱使命,只是陛下也要多加保重身体才是,太宗爷定然也是这么想的。”
自朱棣之后的十年,大明看似风平浪静,但在军政上的退步确实肉眼可见,亦集乃之战开始,经历麓川之战,才隐约有了复苏的迹象,但只要看一眼参战将领的年龄和履历,便能够看出大明对于靖难余晖的仰仗。
偏偏又发生了朱祁镇和土木堡这档子事,刘永诚固然为学生的胜利而喜悦,却也不得不忧心一件事,之后大明的军政该何去何从?
但好在朱予焕对此已经有了自己的决断,刘永诚也对她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她能将自己的主张和计划推行下去。
朱予焕看出他的担忧,道:“放心吧,改变不是一时之事,更不可能是一人之功,夙愿未成,我又怎么会轻易倒下?况且不久后徐娘子就会回来,有她在,师父不必担忧。”
“是。”
陆写梅看着刘永诚离开,手中的笔有些犹豫。
尽管刚才朱予焕和刘永诚的对话算是隐晦,仅仅是提到了“计划”一词,这个计划可以指代很多东西,写下来不免会惹人猜疑,对于皇帝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你在想什么?”
陆写梅回过神,这才意识到自己那一瞬的犹豫已经被皇帝发觉,她诚恳地说道:“臣不知道该不该写。”
“本朝太祖之后再无起居注,我希望能恢复记录。”朱予焕看向她,目光比刚才看着刘永诚的时候还要温和,她开口道:“这些将由你们来记录。”
谁让皇帝是她,而起居注难免会涉及宫内事宜,皇帝自然需要女官来记录自己的言行举止等。
有了岗位就掌控岗位,没有岗位就创造岗位。
第64章 废皇帝
大同的事情已经基本解决,朝中还有一堆事务等待皇帝处理,朱予焕当然不能继续在边境逗留。
当然,对于朱予焕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带上袁彬和哈铭,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好好转述一遍,顺便告知大臣们一个“好消息”。
宣宗章皇帝最疼爱、最信赖、曾经精心培养的继承人成功成为了瓦剌的带路党,并且大概率参加了也先组织的侵犯大同计划。
不仅朱予焕在考虑这件事,徐珵在京中也没闲着,暗中为陛下的下一步做准备。
锦衣卫指挥使徐恭仍在收集王振党羽相关的证据,已经有了基本的结论,所谓“墙倒众人推”,不少官员为了自保纷纷积极检举,王振的名声臭得比谁都快。
但光是如此还远远不够,起码要让某些再也回不来的人也承担起责任。
因此在朱予焕不在的这段时间里,徐珵便已经私下联络了好几个官员,这些人不是与他交好,便是在徐珵入阁后有意依附于他,若是将来犯了什么事,也能如同彭德清一般平安抽身。
他们都是苦读多年入朝为官、经营多年才有了今日的地位,想要将正统年间的朝廷环境写成“风雨飘摇、一片黑暗”轻而易举。
只是朱予焕也曾辅政正统,尽管只是起到过渡的作用,但若是骂得太过分,难免会牵连到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