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镇国公主_黎侯【完结】(412)

  母子两个人观念不和,便也不再说下去,朱翊镜只吩咐道:“把你妹妹找回来,好好读书。”

  “每日读书,总该休息一日吧,况且读那些书有什么用?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学器械,早先京城修了好几条铁路,去昌平、丰润都很方便,最远的可以去到宣府,南直隶也修了,可见以后只会更缺人手,测算画图也是正经的事情,又不是只有当官才好……”

  说罢,朱常添便转身离开,只留着母亲在院中。

  朱翊镜抬手拍了拍心口,最后还是一句话都没有说。

  其实她很清楚,儿子所说确实没错,如今的大明早已经不是元光、熙载年间的大明,天灾自不必说,尽管有朝廷四处拨钱赈灾,但救火哪里比得上点火的速度?

  更不用说这些年工业越来越发达,给人做工的位置越来越少,人口却越来越多,朝廷没法像过去那样安置这些没有工作的人,愿意专注农事的人也越来越少,眼前虽然没有看到饿死人,但长此以往,只怕情形会越来越差。

  而朝廷之上却还围绕着皇帝、外戚和内阁互相斗争,哪有时间去管这些事情?

  皇帝的手伸不了太远,能伸出去的外戚和皇帝争权夺利,内阁六部左右反复,在本应该团结的皇帝和外戚之间来回挑唆,自己的家人却在各地逐利侵田。

  而地方也有各自为政的,尤其是靖海、蓬州、印度等地,就是九州本州两地,对朝廷也多有阳奉阴违的情形,只专注于自己的发展,每年送税银和粮食也尽量糊弄,有时借着天灾的理由减免许多。

  至于减免的那部分去哪里了,谁能知道?

  从上到下烂成一摊泥,海内海外都是无望。

  朱翊镜不觉心中多了几分不知前路的凄凉和惆怅。

  若国将不国,又何谈家呢?

  正如朱翊镜所预料的那样,待到正寿七年,又有福建起义,连她所在的江西也不安稳,当地的工厂工人罢工,又有被开除的曾经的工人来打砸闹事,朱翊镜这个御史领兵平乱,虽然镇压成功,但却犯了众怒,每日宅邸门口都有人扔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有人在门口贴些侮辱的纸张,连还在读书的女儿朱常洲也被影响,被同学排挤。

  朱翊镜心知这些人也没有错,想要报复也是在所难免,并不追究,只是担心女儿受到伤害,便让她在家自学,暂时避避风头,实在不行,就想办法让女儿去外地求学。

  比起这些,朱翊镜的当务之急是向朝廷请罪江西工厂叛乱的事情。

  只是她还未等到上面的处置,就先听闻了另一个消息,赵太后骤然崩逝,皇帝正式亲政。

  皇太后身体康健却忽然离世,恐怕和皇帝有些关系,朱翊镜的猜测也仅仅是猜测而已。

  不过很快这件事就和朱翊镜有关了,原因无他,皇帝提拔了在江西任职将近十年的朱翊镜,命她先去陕西平叛,再入京就职礼部左侍郎。

  与朱翊镜一同被提拔的人不在少数,也有调任更高职位的人,但对于朱翊镜而言,这无疑是一种鼓励。

  朱常添本就不想继续做这个荫封的吏员,朱翊镜平叛后要入京就职,他借口要孝顺母亲、照顾妹妹,提前去租赁宅邸,跟着一同入京,便将吏员的职务辞了,因此又惹得朱翊镜与他生了好几日的气,最终还是答应带上朱常添。

  到底朱常添今年也不过是十七岁,哪怕多读两年书也是好的。

  年纪最小的朱常洲反而是最舍不得离开江西的,她五岁起就在这里长大,尽管先前因为母亲的职务缘故而被众人排挤,但到底是一起相处了那么多年的朋友同学,她心中也并未有什么埋怨。

  朱常添哄了妹妹许久,告诉她京城还能交到更多朋友,还能去坐蒸汽机带动的火车,朱常洲这才开心许多。

  只是他们也不会想到,这次去了京城,此后的人生也会随之彻底改变。

  第18章 湖心亭雪(二)

  “这就是京城啊……”朱常洲四处打量一番,忍不住感慨道:“之前我看过南直隶用织机做的云锦,还觉得很豪华呢,可是京城的人看着比南直隶的人还要富贵……”

  朱常添见妹妹看看什么都新鲜,笑盈盈地说道:“听人家说西边市集多,咱们到了新家简单收拾一番,之后再去西市逛逛怎么样?”

  朱常洲小鸡啄米似的点点头,又不免露出几分担忧,道:“也不知道娘怎么样了……”

  朱常添只是在心底叹了一口气,面上还是安抚道:“放心吧,咱们大明的军队兵强马壮,娘在军中有人保护,不会出事的。”

  话是这么说,朱常添心中很清楚,朝廷的纺织厂没办法给工人们发薪俸,军队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官员占民田、军官占屯田,不过是两只王八比赛跑罢了,对于那些普通士兵而言,忠君爱国可不能当饭吃,没有跟着造反已经算是不错了,更不用说尽心尽力为朝廷平叛。

  朱常洲到底年纪还小,又被母亲和哥哥保护得极好,想事情简单许多,欢呼一声便道:“那……哥哥,我们去赶紧走吧!”

  “好。”

  朱翊镜人虽然没有到京城,但早已经托人租赁好了宅邸,又花钱请了两位行商的老乡护着兄妹两个,跟着镖局一起入京,加之朱常添也跟着办了一年的事情,一路上都很是妥当,入京后到了宅邸,兄妹两个与乳母宋妈妈一起将宅子收拾得干净整齐,把从江西带回来的为数不多的家当布置好,这才有空闲出门走动。

  京城人口稠密,市集虽然与南昌府大小相似,但人数却翻了几番。三人逛市集,除却看个新鲜,最重要的是为家中添置一些必要的东西,以便之后兄妹两个在京城一边读书、一边过活。

  朱翊镜如今受到提拔,原本不怎么熟识的同期也都与她重新有了联系,更是对兄妹二人多有照顾,还有主动帮他们两个安排学堂的同僚等。

  如朱翊镜的同期、如今的内阁阁老赵玉成,德始十一年殿试的名次还不如朱翊镜,官途也不甚顺利,但其老家恰巧在江西,这些年朱翊镜对这位同科的家人也多有照拂,是以皇帝掌权后,赵玉成便推荐了朱翊镜,这才有皇帝调任朱翊镜回京的命令。

  待到朱家兄妹将家中收拾干净,赵玉成便做主邀请这两个晚辈来家中做客,也是为他们接风洗尘。

  朱常添在官衙这一年学了不少人情世故,知道赵玉成是有意拉拢母亲,故而对他们兄妹两个多有照顾,考虑到母亲的为人处世,朱常添一向是能够拒绝便尽量拒绝,以免给母亲带来麻烦。

  朝堂上的事情一向麻烦,不是简单的同期提携便能够解释的,还是要尽量避嫌才好。

  尤其是母亲此时并不在家中,朱常添生怕因为自己和妹妹的举动,让母亲在朝廷之中无形间“站队”,到时候牵扯进大臣们的派系斗争。

  朱常添和妹妹商量了一番,兄妹两个自己索性自己做了决定,婉拒赵玉成给两人找的学堂,先从基础学堂开始读书,以便适应京城学堂的教课方式。

  如此一来,之后按照正常往来还礼,也就不必担心母亲会因为他们两个欠下太多。

  也正因为朱翊镜不在,兄妹两个才得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读书,不必拘泥于进士一科。

  朱翊镜一时半会儿没法入京,等到她回来,木已成舟,自然也就没办法改变兄妹二人的决定。

  比起京城的安逸,陕西的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了。

  尽管朱翊镜有平叛经验,但在真正见识了陕西的情况之后,朱翊镜还是忍不住心中发冷。

  科学院农务一科成立也已经百年有余,培育各色种子、幼苗成果众多,历代皇帝也屡次下旨推广各种粮食,按理说即便近些年来常有天灾,陕西一地应该也有先前从百姓手中积攒购入的粮食,更不用说朝廷又另外拨付粮食银钱等用于赈灾。

  可仓库里的粮食大都已经腐坏,数量也明显对不上,而朱翊镜自己简单打听了一番,这才得知原本应该属于百姓的农田,早已经被人侵占划分,名义上仍虽然是百姓们的,但实际的耕地使用早已经被当地的官员商人纷纷垄断,也无怪许多农民和工人一起反抗官府。

  “子清,子清?”

  朱翊镜收回看向旁边侍女的目光,这才道:“有劳知府招待我了。”

  知府笑呵呵地开口道:“你如今可是陛下钦点的陕西巡抚,兼任礼部左侍郎,又是宗室出身,马上便要飞黄腾达了,客气什么?以后我们还得仰仗你!”他顺着朱翊镜的视线看向斟酒的丫鬟,道:“你若是喜欢,让她跟着你回去就是。”

  朱翊镜的语气多了几分克制,“我不过是看她和我女儿年纪相仿罢了,还是知府家中阔气,丫鬟也穿得如此华丽优雅。”

  知府听完并不生气,只是道:“如今这世道就是如此,丫鬟是一家的脸面,听闻甘肃那边的商人家的丫鬟,每日都贴着辽东的珍珠面靥,所谓挥金如土也不过如此。”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女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