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教授转过身,镜片后的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小冯的朋友?坐,不要客气啊,今天人太多了,好多我也认不全的,”她指了指身边的桌子,“尝尝这个,不知道谁带来的,现在的糕点是花样多的咧。”
刘慧莹一看,巧克力熔浆奶油麻薯泡芙。
这段时间的网红款,店里搞饥饿营销,黄牛排队排出了一条街。
没想到在这里吃到了。
和主人公打完招呼,冯资青温和地笑:“你可以随处转转,墙上的都是些老照片,是周教授的学生布置的。我得先去盯下场地,不能时时顾到你。”
刘慧莹摇头:“没关系。”
她转了一圈后在台阶上席地而坐,观察人类。一杯茶之后,冯资青来到她身边。
“怎么样?是不是还挺文艺的?”冯资青拎着瓶没喝完的矿泉水,坐下的样子朴实得不像话。
“有一点儿,”刘慧莹点头,“不过,跟我想的不太一样。”
“我还以为会有什么很夸张的节目。”她看到地址的时候,就觉得在这里办的小聚会,不时髦前卫都说不过去。
冯资青笑了一声:“这地方是周教授的一个学生开的,相当于免费用场地了。平时倒真像你说的那样,实验话剧之类的,反正我是看不懂。”
“我刚进教研室的时候,因为没结婚,好多人给我介绍对象,我一说我不打算生小孩的,就没下文了,然后呢,有人说,你可以和周老师交流一下。”
“嗯,”刘慧莹看向人群中央乐呵呵的老太太,“周老师没结婚?”
“结了,她老伴五年前去世的,差不多是我进大学的前一两年吧,那之后她就一个人生活。”
“这样。”刘慧莹说。
“嗯,她把我拉进的这个小社群,大家就会一起交流下现实压力啊、养老问题之类的。”
刘慧莹一听,来了精神:“有什么寿险推荐吗?内部项目有没有?”
冯资青乐了,一指:“这个你多跟他请教,就是做保险的。那边几位还有投资养老产业的,不过太高端啦,我没这个钱掺和。”
他们俩坐在人群背后的台阶上,压低了声音,窃窃私语。
刘慧莹托着下巴,转着杯子,看着来去的人:“你们经常聚?会一起出去玩儿吗?”
“不,”冯资青含笑摇头,“这回也是因为周教授退休,才来的人多。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
“这么多人,共同点也就是没孩子也不打算要孩子。但谁能天天聊这个,拿这个当交朋友的标准。我加了这个群的几年里,其实也就是偶尔会谈得多些。不过能感觉出来,有几位年纪大些的,应该是有自己的小群,是很多年的朋友了。”
刘慧莹欲言又止。
冯资青注意到了,说:“想问什么?”
刘慧莹压低了声音:“人员流动量呢?”
第50章
“这个啊,”冯资青拧开瓶盖喝了一口,“说来话长了。”
“你想问的是有没有改了主意的吧?”
他轻笑:“那可太多了。”
“喏,前面穿花裙子的姐姐,她老公就是因为想要小孩了跟她离婚的。去年还有一对夫妻,在一起很多年了,突然发现男方在外面有私生子,闹得很大,不过最后好像和好了。”
冯资青一一细数。
“这样一想,我这些年见过的离合也不少。”他忽而觉得有些好笑。
“是,”刘慧莹说,“见怪不怪了。”
“不止这些。也有上了年岁之后,两夫妻一起改主意的,去国外做代孕了。”
他说着,突然问:“你知道吗?其实当时教研室别的老师让我和周老师聊聊,是想用她的例子来劝我。”
“周老师的老伴是车祸去世的,很突然,”冯资青捏着矿泉水瓶子,“人到晚年,骤然变成了一个人,父母亲人也都离世了,朋友都有自己的家庭事业。那之后就只有学生同事,会固定去探望她。”
冯资青笑了一下:“说周老师可怜,但我完全不觉得。”
“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奋斗终生,和爱人共度了几十年光阴,临老临了,一个人来这世上,一个人回去,利落得很。”
刘慧莹转头看了他一眼,颇有些意外。
“我倒能理解别人的想法,”刘慧莹侧过脑袋,靠在膝盖上,“经历过融洽的亲密关系之后再回到一个人,是很难戒断的。”
“如果是相伴多年骤然离世的话,”刘慧莹看向前方,“恐怕,心里的洞永远也填不满了。”
说悄悄话的二人凑得挺近。
冯资青点头:“你说得对。不过,难道有个孩子就能让人起死回生?”
人生的议题太多了,分不出轻重缓急,命运也往往不给人分清的空间。
“走,我们去前面看看。”刘慧莹起身。
他们穿过人群。
方才被冯资青指给刘慧莹看的花裙子女人,正和身边数人说笑着:“诶呀不要提嘞,我现在么是有一天算一天好了咯,个年轻小伙子真的要跟你结婚,你吃得消的啊?你肯答应的啊?一大把年纪了么,开心下好了咯。”
束状灯打在墙壁上,照片从黑白到彩色。也简单概括了一个人的半生。
求学、工作、结婚,讲座上方的身影,出国访学时候的照片,在毕业典礼上讲话时穿着学士服的样子。
冯资青被人叫走,离开前说道:“抱歉,有人叫我,我过去打个招呼。”
刘慧莹点点头,裙摆轻动。
走过两盏束状灯后,她身边站了个不高的影子,微眯着眼,手指抬着眼镜:“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才三十岁,那时候可真俊啊。”
周教授身高不显,刘慧莹得低头,才能看到她被细纹簇拥的眼睛。她到了退休年龄后又返聘工作了十五年,如今已经头发霜白。
“你是小冯的女朋友?”
刘慧莹:“不是,普通朋友。”
周教授点点头,噢了一声。
她很平静地接受这个答案。不像很多人,眼里写着“你说是就是吧”,揶揄的表情却挡也挡不住。
墙上的照片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有些年份没有单人照,选的是三两合照或是集体合影,刘慧莹看见有一张的背景,居然是双子塔。
看她的视线停留在那里,周教授微微一笑:“这张照片拍摄的一个月后,我回国,没过两天,就发生了911。”
“天哪,”身边站着的人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给刘慧莹一种时空交错的纵深感,“您去交流吗?”
周教授摇摇头:“拍照的前一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去纽约,同时在攻读一个同校的哲学硕士课程,那个时候应该是在忙论文。”
哲学。
“您的兴趣吗?”她是教数学的。
周教授点点头:“不过我没什么悟性,也不喜欢啃大部头文章,读出来也是要了老命了。”
看着那张照片上大笑的数人,刘慧莹不由跟着翘起嘴角。
沉默之后,她说:“其实,我最近在考虑重回校园。”
“那很好啊,”周教授像每个劝学的老师一样,“读书总不会有错的。”
刘慧莹羞赧低头:“没您说得那样崇高。我不想很快进入下一份工作,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哪怕有点儿想重新做个学生,也没有确切的目标,没想好呢。”
“那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周教授理所当然地说,“人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那社会要乱套了。”
“只不过呢,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和想得太少做得太多,都不好。生活中太多不可控的意外,等一切都准备好了再上桌,可能就永远也上不了桌。”
刘慧莹仰头,自嘲道:“是啊,就是得冲动,直接做决定才好。我是年纪越大,胆子越小。”
读书对她而言,其实是舒适区。从小到大,刘慧莹在念书考试这件事上积累了数不清的安全感。
她犹豫,因为这是一个突破社会时钟的决定。在没听清自己心里声音的时候,她先听清的是可能会有的劝告——年纪大了、正是求升职加薪的时候、学这个有什么用、读完不是浪费了。
瞻前顾后。
刘慧莹有时候真是讨厌事事都要想清楚的自己,为什么不能冲动任性地随心所欲呢?
周教授看她一眼,笑着微微摇头:“你想读什么?我可以帮你参谋参谋,要是国内考研的话,你可以向小冯取取经。”
刘慧莹回过神:“我有些想学设计,但没有美术基础,也想看看新媒体传播这边有没有合适的项目。”
周教授点点头:“这我倒是不太熟,这样,你跟我过来,先搞个学校清单出来,再搜一搜项目,列一列预算。”
周教授的做事方式风风火火,一时间让刘慧莹有种熟悉感。像谁呢?对了,像她自己。
冯资青找到她们的时候,刘慧莹正和周教授一起坐在剧院靠江边的过道上。她手里捏着蛋糕小叉子,在空中挥舞:“……考研要准备的东西太多了,而且不瞒您说,我觉得国内的硕士教学不太适合我这种回炉重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