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金佳妮她上课看镜子,俞静也只是笑着提醒,就因为金佳妮她爸是教育局的……”
蒋瑶喃听到这种八卦,默默走开。
也许俞静跟韦娴本质上也是同一种人,只不过如今在俞静所管理的这个班,她成了“受益人”,才会喜欢俞静不喜欢韦娴。
喜欢好学生,喜欢家境好的学生,也许这就是人性。
毕竟人的心是长在左边,不是长在正中间。
人本身就是一种“偏心”的动物。
可是蒋瑶喃还是不愿意相信,一个人,要么家境好,要么有实力,才能得到尊重。
为什么这个世界会是这样的呢?
即使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是这样。在六班,蒋瑶喃再也不是班上的透明人物,即使她依旧是贫困生,班上的人也会因为她成绩好,不会当面八卦她。
秦一帆和蒋瑶喃之间走得也越来越近,两人家境成绩相像,关系越来越近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期中考试之后,秦一帆跟蒋瑶喃的成绩被公布,引发班里人的追捧。
秦一帆私下跟蒋瑶喃说:“在六班真的很开心,我很享受这种感觉。”
蒋瑶喃点了点头,没有反驳。
秦一帆又说:“这次期中考,我的成绩排名重新回到重点班了,期末结束估计又要分班,到时候我会申请不回重点班。”
蒋瑶喃听了,有些震惊:“还能这样?”
“能啊,学生有自愿放弃进入重点班的权利。”秦一帆说完看向蒋瑶喃:“你会吗?”
蒋瑶喃终于明白秦一帆为什么会跟她说这些了。
这学期她拼了命的学习,成绩也有所回升,说不定期末分班考,她能重新回到重点班。
秦一帆也许也在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对不对,于是来询问她的想法。若是她也会放弃,那秦一帆就会放弃得更加理所因当,他在寻找“同类”。
蒋瑶喃毫不犹豫地摇头:“我不会放弃。”
“为什么?”秦一帆震惊:“我一点都不想回到以前那个地方去了,你不觉得在这个班,整个人都会变得更快乐吗?我如果回去的话,我会被打压得怀疑人生,去年一整个学期我都没自信学习了。”
蒋瑶喃:“的确,在六班我比在以前的班待得更开心,我也喜欢这个班,但我还是会回去的。”
秦一帆深深看了蒋瑶喃一眼:“我相信你的决定。”
“你会动摇你现在的想法吗?”蒋瑶喃回问他。
“我不会。”秦一帆也很坚定:“我厌烦了在重点班当垫底的生活,厌烦了那群人瞧不起我的眼神,只要有学习的心,我在六班不会比在重点班更差……”
“你会不会觉得我这种想法很傻?”秦一帆问她。
“不会,因为我也不知道究竟哪条路更有用。”蒋瑶喃低下头说:“我也很迷茫。”
迷茫的高中时代。
迷茫的十六岁。
哪条路才是正确的?谁也不知道,或许只要一直在路上,那就是正确的。
第20章 陆凌风 她非常适合打持久战。
寒假对于陆凌风而言, 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学习。
家教课程排得很满,物理竞赛的集训也占去了不少时间。
文理分科的表单发到家长群时,他正做完一套竞赛题。
他看着屏幕上那两个选项, 心里第一次生出了明确的倾向。
晚饭时,他尝试着开口, 语气尽量平和:“妈,关于分科……我考虑了一下, 或许学文……”
话没说完, 就被陆寒鲤打断了。
她甚至没有放下手中的汤勺,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任何商量余地:“不行。学文有什么前途?上限太低。你的成绩,学理能上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这件事没得商量。”
陆凌风握着筷子的手指微微收紧。他知道会是这个结果。
从小到大, 他人生所有重要的岔路口,决定权从来不在自己手里。
即使他拥有优异的成绩, 也没有任何选择权。
他喜欢文学,对他来说, 文字就像是一种无声的治愈。
可他连表达这份喜欢的资格都没有。
“我知道了。”他低声应道, 不再争辩。预料之中的结果, 只是当它真的降临时, 胸口还是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闷得发慌。
他沉默地吃完剩下的饭,起身回了房间。
关上门, 隔绝了外面的世界。
他靠在门板上,一种深切的无力感漫上四肢百骸,他拥有无数人羡慕的起点和资源,却连最基本的选择权都是一种奢侈。
他下意识地拿出手机, 漫无目的地划开着。
然后,他的手指停住了。
□□空间里,一条动态跳了出来。
是蒋瑶喃发的。
没有配图,只有一行字:
「人有时候其实压根没有办法去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
陆凌风愣住了。
这句话像一颗精准的子弹,瞬间击穿了他所有的伪装,直直命中他的心脏。
他仿佛能看到那个总是沉默倔强的同桌,在打出这行字时,脸上是怎样的无奈与麻木。
他们明明处在截然不同的境遇里——他为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科而烦闷,她或许也是。
可在此刻,这句话却产生了奇异的共鸣。
他看着那条动态,看了很久。
然后,他抬起手指,在那个小小的“赞”上,轻轻点了一下。
-
寒假和冬天都结束了,新学期开始,一切都仿佛按下了重启键。
教室还是那个教室,只是门牌上的“高一(1)班”换成了“理(1)班”。
身边的人也依旧是那些熟悉的面孔,康雅嘉、黄书意、周子轩……仿佛只是度过了一个寻常的假期。
唯一的不同,是坐在他右手边的人换了一个,不再是蒋瑶喃。
新同桌是个叫张海文的男生,原来隔壁班的,性格开朗,话也多。
坐下第一天,张海文就主动跟陆凌风打招呼,聊新出的游戏,聊寒假去了哪里玩。
陆凌风维持着惯常的温和,应和着,仿佛什么都没改变。
开学第一周的某天下午,物理课。
周弘在讲台上讲解一道复杂的力学综合题,发现坐在他隔壁的张海文咬着笔在思考,似乎被难题困住了,陆凌风低头记笔记时,手肘不经意碰到了旁边人的胳膊。
他下意识地偏过头,脱口而出:“蒋瑶喃,周弘……”
话说到一半,戛然而止。
他对上了张海文那张带着几分茫然和诧异的脸。
“啊?风哥,你叫我?”张海文眨了眨眼,显然没听清前面那个名字。
“……没事。”陆凌风迅速收回视线,重新聚焦在笔记本上,语气恢复了平静,“你的这道题的思路是这样……”
说着他在草稿纸上利落地写下解题思路。
张海文一看,终于恍然大悟地“哦”了一声,注意力被题目吸引过去,没再多问。
陆凌风却有些心不在焉。
类似的情况,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又发生了两三次。
有时是递卷子的时候,有时是讨论小组作业分工,那个几乎要成为条件反射的名字,总在他意识到之前,就溜到了嘴边。
张海文从最初的诧异,到后来会笑着打趣:“风哥,你这改口费什么时候结一下?都两周了,还记着前同桌呢?”
陆凌风也只是笑笑,用一句“习惯了”轻描淡写地带过。
他确实习惯了。
习惯了旁边坐着的是一个安静到几乎没什么存在感的身影,习惯了她遇到难题时会微微蹙起的眉头,习惯了偶尔递过去一颗糖时,她先是惊讶然后低声道谢的样子。
那种习惯细微到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直到身边换了人,直到那个名字不受控制地脱口而出,他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
原来那个沉默的同桌,在他过去一学期的生活里,早已留下了比想象中更深的印记。
他抬眼望向窗外,春日的阳光正好,香樟树冒出了嫩绿的新芽。
理(6)班,好像就在楼下。
-
时间飞速流逝,陆凌风也慢慢习惯了同桌换了一个人。
高一下学期的期中考试总结榜贴出来时,陆凌风习惯性地先扫了一眼年级前二十的名单,他的位置仍然是第一名。
然后,他的目光下意识地开始往下搜寻。
在一个并不起眼的位置——年级第二百四十八名,他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蒋瑶喃。
他微微挑眉,心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和赞赏。
从掉出重点班时的三百名开外,到如今稳稳踏入前二百五,这个进步幅度,在竞争激烈的粤海中学,堪称迅猛。
不仅如此语文教研组将这次考试中的优秀作文印成了范文册,分发到各个班级。
陆凌风随手翻看着,一篇题为《我本将心向明月》的作文吸引了他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