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再散布出去从舆论上诱导百姓拥护这一国策,从而造成百姓夸赞,读书人唾骂的局面。
只要不是一边倒就行。
对此崔珏是服气的,尽管京中百官个个不满,满腹牢骚,却不敢吭声,都跟缩头乌龟一般。其一是理亏,其二则是惧怕皇城司查到自己头上惹祸上身。
枪打出头鸟,谁都不想成为那个冤大头,反正利益受损的又不止自己一个,大家都倒霉。
不过事情远没有这般简单,一些地方开始出现院试罢考。有骨气的读书人赌上自己的前程去做这件事,进行抗争。
当消息反馈到京中,陈皎立即差人去查,甚至在必要之时,取缔罢考人员的入仕资格。
既然不想走这条路,那干脆就别走好了。
春日万物复苏,朝中却阴霾至极。
淼淼虽然年幼,却也从崔珏的愁眉中窥探出端倪,她曾问过陈皎,为什么当官的都不高兴。
陈皎回答道:“因为他们不自觉。”
当即耐心跟她讲官绅享受特权后的贪污情况,淼淼难得的认真倾听,说道:“阿娘不是常说,贪官污吏最该砍头吗,把他们都砍了呀。”
陈皎:“如果全部都砍了,谁还来替你做事?”
淼淼回答不出来。
陈皎耐心道:“贪官是无法从根源上杜绝的,现在他们占有着那么多田地不用缴纳税收,富了官绅,穷了百姓和朝廷,阿娘便取缔他们的特权。”
淼淼问:“万一他们都不乐意呢?”
陈皎:“不乐意的就杀了,阿娘手里握有兵,可镇压。”顿了顿,“淼淼你记住,只要你手里拿着火铳大炮,有军队,你就可以制定规则,让天下人按照你的规则来做事,明白吗?”
淼淼点头。
陈皎又问:“方才我同你说的那些,你能分辨对错吗?”
淼淼:“官绅享有阿娘给的特权,却滥用特权,这对其他人不公允。阿娘说有田地的都应纳税给国库,淼淼以为,这是一视同仁,没有什么不对的。”
听到这番话,陈皎甚感欣慰,爱怜地摸摸她的头,“我儿明事理,甚好。”
她言传身教,让她明辨是非,分得清对错,知晓权力的力量。
在陈皎的理念里,手握火铳大炮,她就是制定规则的王者,谁也不能阻止她改革的步伐,因为她想要的是大雍真正的国富民强,脱胎换骨的强盛。
那是她存在于世的信念,毕生去践行的信念。
永不停息。
第110章 番外:终章……
永和十一年,官民一体纳粮正式执行。陈皎带头行动,从皇庄田地开始,秋收后按律纳税入国库。
她的举动直接把京中的权贵们架到了火堆上炙烤,连天子都主动纳粮了,倘若臣子还敢抗粮,无异于作死。
满朝文武无不郁闷,敢怒不敢言。
陈贤盛的求生欲极强,紧随其后,主动纳粮。
为了把国策执行下去,陈皎在朝会上挨着一个个敲问,但凡家中有地者,逐一清问什么时候纳粮。
百官窘迫不已,她真真是个狠人,连皇庄都上公粮!
这简直闻所未闻!
京中百官权贵的粮税由皇城司执行催粮,陈皎放了话,谁若敢与她过不去,她定会跟那位勇士的祖宗十八代过不去。
不纳粮没关系,查你祖宗十八代,总能逮着点小毛病做文章。
面对如此高压权威,无人敢与其抗争。市井百姓听说皇庄都上公粮,无不拍手叫好,纷纷夸赞女王陛下明事理,知道为老百姓撑腰。
也有作死较真的,搬出孔夫子来辩理。皇城司直接拿人,该打的打,该杀的杀,绝不手软。
中州十一郡,官民一体纳粮就从京都开始执行,若是抗粮者,革除功名,且后代严禁入仕。
一时间中州境内怨声载道,官绅们义愤填膺。
为了能顺利执行下去,陈皎还特地成立了专门纳粮的小组,文武结合,先规劝,规劝不管用就动武力镇压,总有一款适合你。
当然,女王也会恩威并施,愿意配合纳粮者,能涨俸禄。
官员们的俸禄集体涨了一截,也算是宽慰了。
这波政令全国推行,执行下去总有人跳脚吃亏,空出来的职位便从以前考中进士等着填坑的那些人里头扒拉。
科举能中进士并不意味着能立马做官,还得等机会。有门路的使钱银找渠道,借助他人举荐能排上号早日入职。
没有门路又没有钱的,就只有慢慢等了。若是在早年,朝廷缺人才,任职得也快。但这些年人员多了起来,并且上任的官员们也稳定,很难有空余,运气霉的等几年也很正常。
这不,已经在家中等了四五年的甄志安就捡漏得到一个职缺,得以到宝仓郡下的开品县上任。
已经年过四十的甄志安欢喜不已,赶紧携带家眷就任。他根本就没有心思管什么官民一体纳粮,他只想上任做官。
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原本以为还要等许久,不曾想天降馅饼,有些前辈不识时务丢了官职,他们得以捡漏。
曾经崔珏担忧的罢官罢考已经无法形成威胁,你不做,总有人愿意去做。
也有一位考中进士的女性成员,直接去基层做起。上头并不会因为性别就特殊对待,不论男女,靠本事竞争上岗。
秀县迎来第一位女县令,百姓无不觉得稀奇。虽然政策早就准予女性科举,但能考上去的凤毛麟角,不曾想真来了这么一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