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恢复了两顿饭,下晌这顿一般在下午四点来钟。
“大顺在家吗?”燕九如在大门外边喊了一声。
这个堂弟家他没怎么来过,主要是以前有几年他爷不搭理二叔家,他们跟着走得也不近。
大顺没上高中,结婚早,他那时候是学生,堂弟结婚他也才十七八岁,跟着忙个场面,现在想想都不知道跟着瞎忙活啥了,都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大顺出来应门,看是堂哥两口子,赶紧往屋里让。
燕九如进屋一眼就看到抱着饭碗大口吃饭的壮壮,跟他一起抢着吃的还有堂弟家的两个孩子。
大顺媳妇抱着一个小闺女坐在饭桌边照看着。
“大哥大嫂来了,吃了没,快坐下一起吃点。”大顺媳妇赶忙站起来让座。
陈茵把带来的东西搁炕上的笸箩里,“你赶紧坐下吃,我们吃完饭来的。”
壮壮见到爸妈来了,抬头喊了人,就继续吃饭,一点儿没不好意思。
大顺也不吃饭了,陪着两人坐到一边说话。
***
“听说你开春盖房子?材料都准备好了?”
燕九如在路上就跟陈茵商量好了,他们当初盖房子堂弟两口子都来帮忙了,这次他们赶不上,就在钱物上接济一下。
当做还礼了。
大顺轻叹一声,道:“还差一些,这不寻思边张罗边准备着。不然等啥时候能完全准备好啊。”
燕九如点点头,当初他们家盖房也是寻思了好几年都没动工,还是靠他立功换的奖励才那啥的。
大顺媳妇接话道:“原本也没想这么快就盖,可你瞧瞧这屋顶,上回年前一场大雪,西屋差点压塌了,这主屋也玄乎。
实在是住不得了。”
燕九如两人仰头望了望,这屋的棚顶都没吊顶,就裸露着各种檩子条子啥的。
说不好听的,这也就是冬天,要是夏天指不定各种小虫子都往饭碗里掉。
两口子对视一眼,燕九如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盖房子我们肯定回不来,看看你材料上都缺啥,我好歹认识几个人,能帮你掂掇些尽量掂掇。”
大顺两口子欣喜异常,忙道:“那可先谢谢大哥大嫂了。”
宅基地要过年后才批,燕九如问了他们,大顺倒是没有特别相中哪个地方,就想靠这老屋盖。
燕九如想了一下,道:“你要是乐意听我一句,我建议你在东边盖,尽量离老宅近一些,地方随便。”
他压低声音对大顺道:“东边风水好。”
大顺赶紧点点头,表示记下了。
两人又商量了一番,说好燕九如给他弄青砖和瓦片,他自己准备大梁等木料,还有人工啥的。
等带着壮壮回到家,燕九如把看到的情况跟老爷子和他爹说了。
***
“那屋子简直就是危房,哪能住人啊。大顺可是亲儿子,二叔二婶都没去看看?
连个吊顶都没有,那房梁和椽子檩条都不行了,不知道那天落雪就塌了。”
“这要哪天把一家子埋里头了,人家怎么说咱们家?
好歹咱们现在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家了。”
燕九如说到这里,也不免有些生气了。
简直给魔尊大人抹黑。
老爷子气得敲了敲烟袋锅子,哼道:“你二叔就是个软蛋货,她王三丫一杵咕,他就没主意了。
你以为他不知道么?
你个离乡好几年刚回来的都知道的事儿,他一条街上住着能不知道?”
老太太翻着眼睛对老头道:“他们当年差点把大顺打死,要我说你就不应该饶了他。
老二虽说是我生的,我也看不上他这没筋骨的样儿。”
天呐!
他们家居然还有差点打死孩子的事儿?!
这下别说陈茵了,连如山、如松几个都瞪大眼睛等着下文了。
***
这事儿说起来这也是老燕家的秘事了。
几个孩子当年还小,除了燕九如模糊知道一点,这些年还真没什么人知道。
燕爹看孩子们也大了,知道是非了,主要是老爷子也没反对,就给孩子们提了起来。
原来,当年大顺初小毕业(1~4年级)要上高小(5~6年级),那时候村里没有高小,得去别的村上学。
当年读书,在本村基本不用花啥钱。
初小每学期才几毛钱,基本用工分就抵了,孩子们自己在农忙的时候都跟着干活也挣些工分,基本够交学费的。
但是高小去了别的村里,自己村的工分就不能在那边用了,得交钱。
高小学费贵点,每学期一块钱,一年就两块,还得买书本啥的。
二婶舍不得钱给大顺读书,说什么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了,不如下地干活挣工分。
二叔也是软耳朵,二婶摔摔打打,他也动摇了。
但大顺想读书。
他能考上高小本来还挺高兴的,村里考上的一共也才七八个孩子。
他爹娘不给拿钱,眼瞅开学了只好去找爷爷。
老爷子是识字的,自然乐意孙子读书,给拿了两块钱。
结果,交学费前一天晚上睡觉,钱被他娘给掏走了。
第二天发现钱没了,大顺气得疯了一样,朝他娘吼,是不是把他学费也给王家拿去了。
二婶不承认。
大顺就哭喊着去告诉爷爷,她把爷爷给的学费送娘家去了。
二婶肯定不让去。
娘俩拉扯中二婶坐地上了,拍着大腿说大顺不孝,打亲娘了。
二叔回来不分青红皂白,抡起棒子给大顺一顿好打。
那是刚过三年灾害,十来岁的孩子没饿死,身子骨能多禁揍?
二叔也没收着手,几棒子下去孩子都快没气了。
还是邻居瞧着不像话,一个帮着拦着,一个跑去老宅喊人。
老爷子去的时候大顺都出气多,进气少了。
大顺整整在大爷家养了一个来月才养好去上学。
说到这儿,燕九如和陈茵都有点印象了,难怪当年大顺去上学晚了一个来月。
那时候他们脑子不怎么灵光,大人说大顺生病了,他们就信了,都没想想,生病怎么会在爷爷这养病。
唉,当年真是脑子不大激灵。
总之,从此,父子、母子也有了心结。
****
再后来,大顺初中要去公社上学,那得住宿。
学费一年可不是两块钱,要三块五,还得有住宿费,还得从家里拿粮食。
家里不支持,他只勉强读了一年就辍学了
后来年纪略大一些,亲事也成了导火索。
因为二婶相中了她娘家那边的一个姑娘,比大顺大一岁,大顺说啥也不干。
大顺说他娘把家里挣的钱都宁可倒腾回娘家都不给儿子读书用,王家的姑娘他打死也不会娶的。
娘俩又闹腾起来。
后来老太太过来把二婶好一顿骂,让老爷子拎着二儿子去了王家。
老两口当着全村人的面放话,这种见天从往娘家抠钱,连爷爷给孙子的学费都倒腾回来的儿媳妇他们家要不起。
要么休了,要么让儿子给王家当上门女婿得了。
省的见天惦记娘家了。
王家人这下脸上挂不住了。
他们家里还有没娶没嫁的好几个呢。
要是真认下了这话,后面几个可不好找对象了。
总之,大顺彻底跟爹娘离心了。
后来老太太找人给介绍了现在的对象,结婚前二叔二婶就说了,办完事就分家过。
所以,这两口子能上心才怪了。
***
家里,如山往下的都目瞪口呆。
从前,他们一直觉得自己家挺好的,极品都是别人家的。
万万没想到,自己家只是遮掩的好罢了。
如月悄悄凑过来,道:“我小时候觉得二叔一家跟咱们不亲,爷爷奶奶也不爱搭理他们家。我还知道个秘密,嫂子你猜不着。”
陈茵笑:“那你想不想说?”
如月实在是忍不住想找人八卦的欲望,憋不住话了,道:“我小时候有一会没睡着,爹娘以为我睡了,我听见他俩嘀咕说,二叔自己找的二婶,爷奶不同意,二叔还要死要活的,说要上吊啥的。”
陈茵:。。。。。。
***
晚上躺被窝里,陈茵还是忍不住跟丈夫八卦。
“我说大顺怎么好好的不读了,当年他成绩也不错,你说二叔二婶是不是傻?”
燕九如啧了一声,叹道:“唉,不是傻,是脑子进水了。你说我那时候一天天也不知道想啥了,咋什么风声都没听到呢。
早知道他是没钱上学才辍学的,我。。。。。。”
其实知道也没法。
那几年家里兄弟姐妹多,加上几个孩子也都读书,他爹娘压力也挺大的。
再说这种丢人的事肯定背着孩子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