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玛共和国初期,曾允许商船在航行中除悬挂黑红黄三色国旗外,可 继续使用象征旧帝国的红白黑三色旗。第二届路德政府执政期间,同兴登堡 总统一起颁布了“国旗条令”,规定德国驻外使领馆也须同时使用红白黑三 色旗。社民党、民主党、人民党等政党一致反对该条令,并通过国会推翻了 路德政府。1926 年 5 月 16 日,马克斯第三次组阁,他继续以中央党人、民 主党人和人民党人为主体,组成资产阶级联合政府。同年底,社民党人在国 会内批评国防军同苏联红军有联系,并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1927 年 1 月
29 日,马克斯第四次组阁,以民族人民党人、中央党人和人民党人为主体, 组成资产阶级右翼联合政府。
1928 年 5 月 20 日,举行了第四届国会选举,结果社民党得票率再次回 升,达 29.8%;民主党得票 4.9%,人民党 8.7%,中央党 12.1%,都有所 下降;民族人民党得票率急剧下降,为 14.2%;共产党得票略有上升,为 10.6
%;纳粹党得票略有下降,为 2.6%。选举结束不久,社民党人赫尔曼·米 勒受命组阁,他以社民党人和民主党人为主体,组成了大联合政府,一直执 政到 1930 年 3 月 27 日。进入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德国政局再次动荡。魏 玛共和国经历 14 年动乱,内阁更迭达 20 次之多。
1925 年总统选举
魏玛共和国的社会基础是薄弱的,由于没有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任务,普鲁士容克贵族仍占有大片领地,军官团的军国主义势力没有被铲 除,旧的文职人员大量转入共和政府机构,这些文职人员能够为共和政府服 务,但同样准备为独裁政权效力。司法部门则公然对共和制度表示敌意,法 官们经常宽容右翼民族主义分子的政治暗杀活动,但对左翼分子的判决往往 非常严厉。由于十一月革命没有伴之以深入持久的资产阶级思想宣传运动, 一般民众也仍然崇拜等级和地位,不愿使用诸如“公民”、“先生”等体现 民主平等的称呼。很多人称魏玛国家是“一个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浪潮的消退和社会民主党影响的减弱,右翼势力进一 步上升,政治气候出现了“从左向右摆”的状态。兴登堡当选总统则是右翼
军国主义势力再次崛起的标志。
根据 1922 年 10 月的国会决议,艾伯特总统的任期至 1925 年 6 月 30 日 期满。但是,随着右翼势力抬头,资产阶级报刊从 1924 年底起掀起了一场反 对艾伯特和谢德曼的浪潮,指责艾伯特在 1918 年 1 月参加过柏林军火工人的 罢工活动,从而犯下了叛国罪。艾伯特出庭受审,为自己辩护,最后被判无 罪,但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于 1925 年 2 月 28 日在任内病逝。同年 3 月, 德国提前举行总统选举。
在竞选初期,民族人民党、巴伐利亚人民党和纳粹党结成“帝国联盟”, 分别推出雅雷斯、黑尔德和鲁登道夫作为候选人。社会民主党、人民党和民 主党结成“人民阵线”,分别提出普鲁士总理布劳恩、马克斯和黑尔帕赫作 为候选人。共产党单独推出台尔曼参加竞选。3 月 17 日举行第一轮投票,结 果雅雷斯获 1041.7 万票,布劳恩获 780.2 万票,马克斯获 388.8 万票,台尔 曼获 187.2 万票,黑尔帕赫获 156.8 万票,黑尔德获 100.7 万票,鲁登道夫
获 28.6 万票。由于无一人获得多数票,按魏玛宪法规定,决定举行第二轮选
举。
在第二轮竞选中,社民党撤回布劳恩,与中央党和民主党一起提出马克 斯为候选人;帝国联盟为了与之对抗,也撤回原候选人,共同推出兴登堡作 为总统候选人;共产党候选人仍为台尔曼。4 月 26 日第二轮投票,结果兴登 堡获 1465.6 万票,马克斯获 1375.2 万票,台尔曼获 193.1 万票。尽管兴登 堡的得票数,仍未超过半数,只占 48.3%,但按宪法规定得以当选总统。
兴登堡当选总统后,毫不掩饰自己的君主主义立场,德国军国主义势力 和君主势力进一步抬头。
《拉巴洛条约》
德苏两国都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处于受排斥被欺侮的地位,两国从 不同的指导思想出发,都希望打破这个体系,重建国际新秩序。魏玛共和国 和苏维埃俄国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当德国国内的革命运动趋向于高 潮之时,魏玛政府往往会以不安乃至仇视的心情注视革命的根据地苏俄。然 而,战胜国帝国主义强加给德国的《凡尔赛条约》把德国的强国之梦打得粉 碎,激起了德国国内的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当德国不可能通过乞求获得国 际平等地位时,便希望改善同苏俄的关系,摆脱孤立的局面。此外,经济上 沙俄和东欧各国曾是德国工业品的传统出口市场,此时苏俄仍是一个农业 国,德苏经济合作的前景广阔。还有,德国人民要求同苏俄人民友好交往。 部分德军将领希望同苏俄实行军事合作,破坏凡尔赛和约军事条款。俾斯麦 时代的联俄政策给德国带来过裨益,甚至以卡尔·豪斯霍弗尔为代表的地缘 政治学家们鼓吹的理论,即建立一个从莱茵河到黑龙江长江的欧亚集团来对 抗英国这个“统治海洋的世界强国”等等诸种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德国政府的对苏政策。
在泽克特的推动下,1919 年秋德国军方开始同苏联军方接触,1920 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