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狙击下,仅打了 2 天,强渡马恩河的部队只得北撤,又一次失败,德军终 于停止了进攻。
经过在西线的几次攻击,德国的战略态势已大大恶化了:整个兴登堡防
线暴露了亚眠、佛兰德、马恩河等突出部,不但增大了战线的总长度,而且 留给敌方从翼侧实施反击的有利地域;几次大战役共损失近百万人,兵源枯 竭,每月需补充 16 万人,却仅能满足 6 万人;西线的力量总对比,协约国已 优势在握,拥有 200 个步兵师和 10 个骑兵师(约 360 万人)、2 万门大炮、
5000 多架飞机和 1500 辆坦克,德军仅有 200 个步兵师(230 万人)、1.8 万
门大炮、3000 架飞机。战略的主动权开始转到协约国手中。7 月 12 日至 8
月 4 日,协约国在马恩河约 135 公里宽的正面发起进攻,将德军击退 40 公里, 解除了巴黎的威胁。8 月 8 日,联军发起亚眠战役,经过 5 天激战,在 75 公 里的正面上推进了 10 多公里,保障了协约国战略上的主动权。鲁登道夫供 认:8 月 8 日是德军的“黑暗日子”。在以后的两个月中,联军又陆续发动 进攻,兴登堡防线土崩瓦解。
德国投降和帝国覆亡
亚眠战役失败后,最高统帅部已意识到无法战胜对手了。8 月 13 日,鲁 登道夫在最高统帅部会上总结战争形势时指出:德军再也无力攻垮敌人,必 须进行和平谈判来结束战争。第二天,威廉召开御前会议,决定通过荷兰女 王提请协约国和谈。然而,握有军事主动权的英法联军,此时计划着的却是 对德国进行毁灭性的战争。8 月 20 日,协约国军又发起进攻,逼得德军不断
后撤。9 月 3 日,协约国指挥部决定,以全部兵力同时在北海至马斯河 420 公里宽的正面上,沿向心方向实施全面进攻。到 10 月下旬,德军全部被赶出 热尔芒、根丹、布伦吉利达、克里姆吉利达阵地。德国败局已定。
战争不断教育了人民,俄国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人民。进入 1918 年,德国 的工人阶级又掀起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1 月 28 日至 2 月 4 日,爆发了大战 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月罢工”,柏林 50 万人走上街头,要求:立即实现无兼 并和无赔偿的和平。很快就波及到帝国的所有工业中心,全国 100 多万工人 投入罢工行列。6 月至 9 月,又掀起全国性的罢工浪潮。德国人民认识到, 不推翻德国的容克资产阶级反动统治便不可能实现普遍的和平。斯巴达克派 在《决定性的时刻》等传单中提出:争取和平的口号应同推翻帝国主义、实 现德国彻底民主化的口号结合在一起。10 月 7 日,在柏林召开斯巴达克派秘 密代表大会,号召无产阶级推翻军国主义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士兵厌战 情绪日益增高,“我们不可能打胜”成了 9 月以来士兵寄回的家书的基调。
10 月 29 日威廉港海军哗变,11 月初北德基尔、布龙斯比尔、汉堡和库克斯 等北德各个海港的海军都哗变了。起义烈火燃遍全国。
统治集团一片混乱。首相一再易职,早在 1917 年 11 月 1 日米哈埃利斯 就被巴伐利亚的国务大臣冯·赫尔特林所取代。一年不到,1918 年 10 月 3 日,巴登亲王麦克斯又取而代之。月底,鲁登道夫被德皇撤职,做了战争败 绩的替罪羊。10 月 28 日,帝国国会通过修改宪法的法令,决定向议会政体 过渡。在此同时,政府不断发出呼吁,请求停战。10 月 3 日和 12 日,两次 照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愿意以他 1 月 8 日的“14 点方案”作为和谈的基 础。
帝国政府想以对内的“政治改革”和对外的停战和谈来挽回自己的灭亡。
但为时已晚了,军事上的惨败、国内沸腾的革命形势以及同盟国集团的土崩 瓦解,使它们的所有挣扎都是徒劳的。协约国拒绝德国的任何有前提的和谈。
11 月 8 日,德国组成了以文职人员为首的代表团到贡比涅森林的雷通达车站
接受联军司令福煦的停战条件:德军在 14 天内撤出所有的占领区,协约国军 占领莱茵河左岸,德国立即放还全部战俘,德军交出武器、车辆、舰艇、潜 艇,对德封锁暂不撤销。德国代表团必须在 72 小时内答复。帝国政府别无选 择,于 11 月 11 日(除以“布尔什维克主义危险”为由在交出武器上稍作讨 价还价外)签字接受停战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1 月 9 日,在德国工 人和士兵革命威力的震慑下,巴登亲王宣布德皇逊位,威廉二世逃亡荷兰。 统治德国近半个世纪的霍亨索伦王朝寿终正寝,德意志帝国随之灭亡。
第八章 魏玛共和国
第一节 十一月革命 柏林起义和人民代表委员会
十一月革命的爆发,既是一次大战期间德国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激化 的产物,又同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有关。
1918 年 11 月 3 日基尔港水兵反对同英国舰队作战,举行起义,建立工 兵代表苏维埃,揭开了十一月革命的序幕。革命浪潮迅速向全国蔓延。在短 短的几天里,吕贝克、汉堡、不来梅、汉诺威、马格德堡、不伦瑞克、奥尔 登堡、什未林、罗斯托克、科隆、德累斯顿、莱比锡、慕尼黑等地相继革命, 成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但对全国政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柏林的革命。在革命形势的推动下, 为了控制群众运动的发展,11 月 7 日,社会民主党领袖艾伯特和谢德曼根据 社民党执委会的决议,向马克斯首相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皇帝和皇太子立即 退位,并扩大民主的范围。但遭到威廉二世断然拒绝。社民党宣布退出政府, 并决定 9 日上午 8 时发动总罢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