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 年秋,德意志工人党只有 55 名党员,1922 年初,纳粹党发展到 6000 名党员,到 1923 年 11 月,增至 5.5 万名。其成员的主体成份,是以小资产 阶级分子为主的中下层民众。综观纳粹党员的社会成份以及二十五点纲领的 内容,可以确认,早期的纳粹党是一个反动的小资产阶级政党。
啤酒店暴动
1923 年鲁尔危机发生后,纳粹党决定趁着国内局势动荡,着手推翻魏玛 共和政府。2 月初,它同“德国旗帜”、“下巴伐利亚战斗联盟”、“慕尼 黑爱国协会”和“高地联盟”4 个武装的“爱国团体”结成“祖国战斗团体 工作联盟”,由希特勒担任政治领导。5 月 1 日,纳粹党及其联盟者借口要 破坏工人政党和工会组织的示威游行,准备发动武装暴乱,后因军方反对未 遂。9 月 2 日,在纽伦堡举行了庆祝德国在色当战败法国 53 周年示威集会, 会后,德国各信奉法西斯主义的团体和军国主义团体结成了“德国人战斗联 盟”,由希特勒任政治领导。
由于《人民观察家报》连篇累牍地刊登反政府的煽动性文章,自 9 月 26
日起已受权执行“紧急状态法”的陆军首领泽克特下令巴伐利亚政府取缔该 报。巴伐利亚邦全权代表卡尔和驻守该邦的第四师师长洛索夫将军拒绝执行 这一命令,并同邦警察局长赛塞尔一起策划使巴伐利亚脱离德国。他们为了 利用“德国人战斗联盟”的力量,着手同希特勒合作,并考虑让希特勒在未 来的政权机构中担任“政治旗手”。但是,希特勒向往的是“大德意志国”, 反对分离主义,另外也担心卡尔和洛索夫最终会把他抛弃,于是决定仿效墨 索里尼的“罗马进军”,着手首先夺取巴伐利亚的统治权,然后以此为基地, 向柏林进军,在全国建立纳粹统治。
11 月 8 日晚,希特勒在鲁登道夫的支持下,率领武装的纳粹党徒闯入慕
尼黑贝格勃劳凯勒啤酒店,宣布实行“民族革命”,扣留在那里出席集会的 卡尔、洛索夫和赛塞尔,逼迫他们一起组织新政府。希特勒向集会者宣布推 翻魏玛政权,在慕尼黑成立全国临时政府,自任政府首脑,鲁登道夫为全军 总司令,洛索夫为国防部长,赛塞尔任全国警察局长,卡尔任巴伐利亚执政 官,并声称临时政府将向罪恶的渊薮柏林进军,“拯救德国人民”。这一事 件史称“啤酒店暴动”。
然而,当晚卡尔等三巨头逃脱,遂即声明同政变者划清界线,并勒令取
缔纳粹党、高地联盟、德国旗帜等团体。随后,巴伐利亚政府迁往累根斯堡。 希特勒为了挽救败局,在鲁登道夫的劝说下,于翌日中午组织了“德国人战 斗联盟”部分团体的二三千名成员,向慕尼黑市中心行进,打算占领城市。 队伍在统帅府大楼附近遭到百余名武装警察的阻拦,双方发生枪战。希特勒 及其党徒在混战中逃散,鲁登道夫被捕。
“啤酒店暴动”是纳粹党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夺权尝试。由于当时德国统 治阶级不希望改变政体,纳粹党的规模和影响也比较小,政变缺乏群众基础, 而垄断资产阶级和国防军对纳粹党的政治态度又不甚了解,因此政变很快遭 到失败。不久,希特勒被捕入狱,纳粹党在全国范围内被取缔。
第五节 魏玛共和国的相对稳定时期
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道威斯计划实施后,德国政府进行货币改革,稳定了马克,使外国资本, 尤其是美国资本源源流入,德国经济开始恢复和繁荣,1924—1929 年魏玛政 府进入相对稳定阶段。
据统计,1924—1930 年,德国共获得外国贷款和投资 326 亿马克,其中 长期信贷 108 亿,短期信贷 150 亿,其他投资 68 亿,尽管贷款利息较高,年 率约达 6.5—10%,但它解决了德国经济恢复中资金奇缺的难题。据统计, 在上述时期内,外国长期贷款及投资相当于全德新固定资产投资额的 40%。 随着金融秩序的逐渐稳定,德国企业重现活力,为了节省劳动力,提高 产品的技术水平,大批资本家和工程师横渡大西洋,去美国学习先进技术和 企业管理经验。各企业纷纷实施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采用新式机器、流水 作业法或传送带作业法,改善“泰罗制”,使用工时测定法。生产专业化和
产品规格化、标准化也在全国推行。
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德国经济自 1924 年起即迅速恢复,到 1927 年工 业已接近战前水平。1925 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597 亿马克,1926—1929 年分别为 614 亿马克、675 亿马克、705 亿马克和 702 亿马克。若按人均国民 收入计算,1925 年为 913 马克,1926—1929 年分别为 940 马克、1048 马克、
1120 马克和 1107 马克。在工业内部,重工业的恢复发展快于轻工业,工业
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的比重 1925 年为 54.5%,1928 年增加到 58.5%。农业 的比重日益下降,工业的比重日益上升。
一战后,德国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遇到了较多的困难。由于《凡尔赛条约》,
德国领土的 13%被割让,人口损失 10%,导致东部地区农村人口稀少,农业 经营粗放,因而全国主要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和收获量,以及牲畜存栏数,迟 迟达不到战前水平。政府曾设法资助农业经济,设立一种称为“东援”的特 别基金,但这笔基金没有得到合理使用,大部分被贪污挪用,成了“用来收 买官员的资金”。此外,政府还致力于向农村疏散人口,从 1919 年至 1932 年间,通过国家援助和私人移民公司,解散了约 1/6 无力偿清债务的大庄园, 相应地建立了 57000 多个移民农场,共占地 150 万英亩。同时通过发放低息 贷款,鼓励农户采用机器,实现农业机械化。但是,这些措施在短期内效果 不明显,而且导致农产品成本较高。为了解决国内粮食及工业原料不足的困 难,政府降低进口税率,从国际市场上输入粮食和原料,在 1930 年以前,德 国每年需要进口 40 亿马克的农产品,结果影响了外贸收支平衡。特别是 1925 年以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跌,严重地冲击高成本的德国农产品, 造成国内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状况日益恶化。到 1928 年底,东部 2/5 农庄 是负债的,其中许多农庄的负债额高达本身资产的 2—3 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