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庶女上青云_吃吃汤圆呀【完结】(176)

  可是两位长辈都没吭声。

  三太太心里越发沉到谷底,她顾不上体面,一个劲磕头“砰砰砰”,直接将额头甩到青砖地面上,没多久青砖就将额头油皮磕破,青紫一片,渐渐有热乎乎的液体流了下来。

  她顾不上擦拭,只一个劲求饶。

  半响顾老爷子才答:“你们娘身为嫡母,这碗水已经端得很平,才纵容着你犯下了这么大错,今日是做了一个月的面食,下次是一言不合下毒呢?我看这小厨房你是万万不能再掌管了,还是交给二房吧。”

  三太太心里狠狠被咬了一口,她没想到自己一番求饶还是丢了这油水足的好事。不由得思忖起来:老夫人是不是早就跟二房串通好了?

  这几个月老夫人隐忍不发,是不是已经跟二房有默契要等着自己今天上钩?

  她越想越害怕,不由得瑟瑟发抖起来,一时悔不当初,深深懊悔自己当初要对二房下手。

  三太太一番操作,非但没有扳倒大太太,反而将三太太自己算了进去,如今家里的做饭权就全部交给了崔氏。

  崔氏也不拿大,请了四太太从旁协助,声称自己只是在家这段时间短暂管理,等以后老爷做官她还是会交给四太太。

  四房大喜,他们本来老老实实蹲在家里角落,做些不入流的活计,此时却能有个油水活计,顿时对崔氏刮目相看。

  要知道二爷的亲兄弟是三爷,二房却能举贤不举亲,就足以看出二房的胸襟,一时之间四爷跟二哥都走近了不少。

  顾介甫知道这件事自然是对夫人赞不绝口,觉得夫人这是贤内助,顾老爷子也觉得这二房大度,能爱护弱小的四房,还能保全管家的大房的体面,更能隐忍三房的挑衅,顾老夫人也觉得二房帮自己对付了一贯讨厌的三太太,公婆两人给崔氏赐了不少东西。

  长辈赏识、丈夫敬重、四太太爱戴、大太太t交好,崔氏这来了太原城没几个月,什么都没主动施展,就已经成功获得了三太太梦寐以求的东西。

  三太太阴谋败露,又被辞去了肥差,这下气得天天卧病在床,悔不当初。

  【作者有话说】

  来啦,终于用上我的电脑了,幸福

  第85章

  太太是个宽厚性子,说了要带着四弟妹学理事就真的毫无藏私,叫四太太日日跟着自己学掌厨房的事,将自己管家方面的造诣都交给她。

  还指点她的陪房厨子许多南边菜式,就拿一道山西常见的豆角蘸片子都做了出花:将鱿鱼片、羊肚菌、肥厚鸡皮、大虾、野鸡崽子腿肉、胡瓜,等诸多配料代替豆角蘸了面片子,最后煮进酸辣汤底里在盛夏吃。

  清爽的豆角、青瓜、蕨菜等各式蔬菜清淡可口,羊肚菌和大虾等配料则正好体提鲜,一层淡淡的薄面裹起来后中和口感,加上汤底调制得酸酸辣辣,正好开胃。

  “倒像是一门穷亲戚忽然变阔了。”盼宁开玩笑。

  四房太太是出了名的老实人,人也厚道,她主动将核算、搬运这样吃力不讨好的活计都包揽下,让太太肩头担子轻了不少。

  她女儿盼宁虽然古灵精怪但也厚道,跟在娘亲后面帮着做这些杂务而面不改色,遇上常宁挑唆二伯母将她做苦力用,她还认真给堂姐解释:“这是二伯母好心教导我娘呢,我也能跟着学些管家本事,你莫不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吧?”

  将常宁的心思明明白白说了出来,噎得常宁脸涨红,偏偏盼宁孩儿面还一脸诚挚,让常宁想发作都没地方发作,只恨恨道一句:“叭儿狗。”

  这事传到了太太耳边,她便遣了钱妈妈给常宁送了一副年轻时戴过的赤金嵌祖母绿镯子给盼宁。

  那上头的祖母绿,油润润,毫无包裹体,看着纯净如一汪春波,放在任何一户中等门户都能当传家宝,四太太唬得什么似的,不敢收。

  盼宁却坦然受了下来,之后亲自缝了一套衣衫送过太太,虽然手脚稚嫩,但每一针都是自己亲自缝制的,此后更是三五不时送扇套、扇箍、抹额、手帕等各种小绣件送过去。不过之后太太就不回礼了,淡淡收下。

  盼宁有点害怕,私下里去寻五娘子问询:“可是我哪里得罪了伯母不成?”

  五娘子看得明白,太太一开始送镯子是投桃报李,是重金求马骨,想在老宅树立个典型,让老宅上下看到死心塌地投靠太太就有好处拿,即使不是跟顾介甫一母同胞的兄弟媳妇都能得了好。

  不过盼宁之后认真回报,让太太看出了盼宁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再加之管厨房时也常对盼宁性子多加赞誉,可能是将她当做了自己人。

  于是她宽慰盼宁:“是好事呢,熟不拘礼。”

  盼宁这才松口气:“二伯母对我太好,我生怕惹了祸,惹得她不高兴。”

  不担心失去机遇,却担心辜负恩人。单是这份宽厚,就很是罕见。

  没想到还真是有缘故在里头,过几天太太就捏了一份书信来寻四太太:“我倒是要做个媒人。”

  原来太太娘家有几名子侄到了说亲的年纪,原本崔家老太太有意曦宁,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曦宁嫁到了前头原配的娘家范阳卢氏。

  老太太写信给女儿叹惋两句,太太却生了心思:见四太太整日为女儿婚事发愁,不如说给自家侄子?

  再观察盼宁人品性格都极好,贵重厚道,她就认真写信给娘家询问子侄情况,大致问清楚,挑中了一位隔房的侄子,这家是旁支,平日里打着主房的名号做生意,家里有钱但没什么官员,所以才想着让两个儿子读书,大儿子已经上任做官,太太看重的是嫡幼子,性子和气温和,如今已经读了举人,还在家里读书。

  从前那位嫡幼子也曾往苏州游历过,太太记得侄子生得长相周正,气质也干净,询问过仆人都知道他洁身自好,只专心读书,没那些乱七八糟的事。

  太太就又写信给崔家,说了顾家的情形,特别是仔细介绍了四房的家境。四房老爷是庶出,自己读了个举人家里就在太原城捐了个小吏的职位,自己闲暇打理着顾家的庶务。

  侄子家自然是欣然同意:他是虽然是赫赫有名的清河崔氏,但他们家又没有功名,只是个依附长房生存的旁支,与顾四房算是门当户对,而且四老爷亲生二哥做过苏州知府,论起与主脉的亲缘关系更近些。

  太太收到信件就去寻四太太。

  四太太听了之后,“噗通——”一声就要跪在地上给太太磕头,唬得太太吓一跳,吩咐旁边丫鬟:“赶紧拉起你们太太。”

  四太太被人扶起来,眼中隐约有泪意:“多亏了二嫂,这历来做媒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难得二嫂愿意为了四房淌这趟浑水,我哪里不感激?”

  自古以来,“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说得粗俗些,村头两夫妻吵架都在埋怨媒人当初牵的线,做媒人就是两头不落好,何况这种世家大族的婚事,牵一发动全身,婚事复杂着呢。

  更别提这门婚事实在是说到她心坎了去:家世有背景可靠、家财殷实、家庭和睦、夫君上进,可以说这门婚事就是挑剔的她都挑不出什么。

  这些年来她也在太原府给盼宁寻觅婚事,可是人家有功名的一听盼宁亲爹没有功名就不大愿意,主动来提亲的却又都是商贾人家,没什么合适的。

  “你先别高兴,这门婚事也有不妥,一是要离开太原府,二是公婆家里也没什么功名,自来嫁人都要高嫁些,恐怕委屈了盼宁。”太太也不一味夸耀这门婚事,而是先将丑话说到前头。

  “要是十全十美,哪里轮得上我们?”四太太贵在有自知之明。

  这些缺陷在她看来都能接受:离开太原府?嫁给官宦自然免不了满朝跑,而且清河离着太原又不远,有了太太这个“人质”清河崔氏也不会太过于苛责自己女儿。

  没功名四房也一样,而且崔家很重视子弟科举,肯定会大力扶持那孩子,再者这门婚事有了太太亲自出面搭桥,也就意味着盼宁日后能亲密跟她走动,让娘家这门亲彻底更亲。

  要不,顾家上下几房这么多女孩儿,难道各个都能借到二房的光?还是要看谁更亲密。

  “你问问盼宁和四弟意思。”太太很周到,“反正一家有女百家求,咱们不应也有不应的道理。”

  四太太更加感激:这还让给了四房拒绝的权利,不是周到是什么?

  四房商量了一回,当即就拍板定下了这门婚事。

  没想到名不经传的盼宁就这么说到了清河崔氏。

  这消息一出,常宁气得在三房砸盘子:“凭什么?我才是二伯父的亲侄女!”

  三太太也气得直哼哼:“二嫂这是疯了不成?放着一母同胞的亲弟弟骨肉不抬举,反而去抬举个隔着肚皮的外人?”

  三老爷则是在与顾介甫喝茶时阴恻恻提出了这个观点,顾介甫笑呵呵安抚亲弟弟:“眼光放长远些,婚事都是缘分,说不定以后有更好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美食文 宅斗文 种田文 吃吃汤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