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还能用吧。”
她兀自笑了笑,现下福建海防形势严峻,要走,还是用自家的船方便些。
蹲下身,黄葭抚过船板上的裂痕,桐油的气味愈发浓烈,混着霉朽的木屑,钻进鼻腔。她忽然蹙眉——裂缝深处隐约透出一线暗色,不像是木头本身的纹路。
取过油灯凑近,光晕在裂缝中摇晃。
她捏住一枚松动的铜钉,轻轻一拔,锈蚀的钉身竟断在指间。碎屑落下,露出裂缝里黢黑的絮状物,像是被经年潮气沤烂的麻丝。
指节叩在船板上,回声也沉闷得怪异。
她沿着船身摸索,终于在右舷摸到一道几乎被青苔盖住的深痕,是船板开裂了,第二层船板在内断开,顶到了外头。
“原来如此……”她喃喃道。
这船吃水太浅,若直接推入闽江,怕是要沉,得先拖到浅滩,把底舱重新封过才行。
第3章 山中偶遇 次日晨起,残秋风动,高山竦……
次日晨起,残秋风动,高山竦峙。
黄葭将船搁浅在小溪边,盖上了一层葛布,忽见那溪水中游鱼往来,便想抓几条下酒。
崇山峻岭间,一片碧绿江水随风轻漾。
她挽起衣袖,正要下水,便听的芦苇荡的另一头,传来“砰”的巨响。
她眉头紧锁,拨开一面芦苇,只见一艘残破的大船撞上了渡口,被几十道绳索拖拽上岸,船身滴着水,积蓄在地面,岸边的人都作船工打扮,皆是一脸惶恐。
“看看你们干的好事!”穿着紫绸的公子将藤鞭一扬,灰尘“砰”地扑在了船工面前。
众人倒退几步,可公子身边的家丁已将他们团团围住。
身后,诸山绵绵如长龙。
那公子挺着圆鼓鼓的大肚子,走过来又走过去。
公子身后站着一个穿着锦缎的老爷子,拄一把红木拐杖,大抵是他的长辈。
那老爷子气得胡子发抖,人杵在那里,眼睛不看船工,只盯着那艘破船。
冷风搅动间,一片沉寂。
过了半晌,老爷子转过头,看向伫立在一众船工前面的老翁。
老翁也随即抬起头。
眸光相触的一刻,老爷子忽然破口大骂:
“刘公,我知道你修了大半辈子船,是出了名的能工巧匠,才把我们薛家这个心肝儿托付给你。结果你看,这都成了什么!”
刘老翁一怔,嘴唇动了动,说不出话来。
身后一个后生却忽然上前,“这船只剩个架子,半月前大修的痕迹定是看不着了,薛老板莫不是想借此赖上我们,想让我们吃了这个哑巴亏?”
薛俦怒目圆睁,猛烈地咳嗽起来,拿手指着人,“还狡辩,你们这些个家伙,都多少年的老主顾了,此番糊弄了事,幸好没有闹出人命,否则我们薛家早被你们害得倾家荡产!”
众船工听了这番话,心头涌起怒火,但此刻敌众我寡,实在不宜相争。
“爹!跟他们废什么话!”薛大公子扬起手中长鞭,“要么交钱,要么交人!把卖身契签了,不然就等着蹲大狱吧!”
他转头看过来,毒蛇般的目光从众人的脊梁缠绕游曳而上。
船工们敢怒不敢言。
薛大公子已有些不耐烦,鸷鹰般锐利的目光扫过人群,手中长鞭划破气浪,掀起一阵喧嚣。
刘老翁抬起头,顾不得单薄的身子骨,急急上前,他生得矮小,像是田里的稻草人,木愣愣地往那儿一戳。
那藤鞭就要打在他身上。
“嘭!”忽有一利物划开气浪,破空而出。
相撞的刹那,浸过油的藤鞭竟折成了两段。
众人皆是一惊!
薛大公子看着那断开的藤鞭,目光呆滞片刻,回过神来,“哪个不长眼的,给小爷滚出来!”
见他怒不可遏,众人噤声,只听耳畔江水潺潺,惟有鸟声清啼。
此地本就是偏僻的山谷,平素不见人踪。
须臾,低沉的脚步响起。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淡黄色的芦苇荡后,隐着一抹灰色身影。
芦苇拨开,天光洒落其间。
一人走了出来。
草帽遮头,蓑衣蔽体,内衬不过一身毫不起眼的灰布麻衣,穿在其人身上也有几分魏晋名士的风流气度。
身后背着鱼篓,竟是个渔娘。
薛大公子瞅见她,刚要扬鞭,却被一只手扯住了胳膊。
“姑娘。”薛俦拉住儿子,目光淡淡地看向她,“我等在此是处置私怨,你哪儿来回哪儿去,不要多管闲事。”
黄葭揖了一礼,目光定定,“鄙人姓黄,打渔过路,听得诸位争执,大致是船破追责。鄙人稍稍一想,这事情既过去半个多月,行船又不能免于风浪,老相公是明理之人,既为追责,总要先查实人家确与此事有干系。”
柔和的声音里,透着不卑不亢。
薛俦脸上的笑僵了片刻。
刘老翁看过来,投向她的目光中满是担忧。
周围数十号船工相视一眼,皆沉默不语。
薛大公子忍不住讥诮,“怎么查,谁来查,说得倒是容易。”
“我提的,自然我来查。”黄葭目光沉着,语气笃定。
薛俦微微一怔,忍不住打量起她。
黄葭已蹲在石边,取下背上鱼篓,在里头搜罗什么东西。
众人探过头去,只见那鱼篓里面是一个推刨和一把鲁班尺。
她用身上的粗布衣角随意擦去推刨和鲁班尺上的油渍,看向薛家父子,“这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刃,应该是经海船改造来的,不知平常出去时过哪条河?载重几千料?”
薛俦听她条理清晰,言辞简洁,犹疑道:“两千料的大船,原是朝廷下西洋后沉了又拉起来的,我便宜些收了,如今有五六个年头,走过间江河、会通河。”
黄葭又看向刘老翁,“既然是大修,龙骨、桅杆、舵板换过么?”
刘老翁据实以告:“尾龙骨用老料补了,肚舱弯得厉害烘了几回,关桁刷了桐油。”
黄葭将鲁班尺挂到腰间,拿起推刨,“那便敲打度量,看合不合规制便是了。”
听她这话,薛俦面色不善,他家的宝贝船即使破成了筛子,那扔到木材厂也还是个宝贝,怎么能随便被人敲打?
黄葭靠着一块大石头栓好了鱼篓,自顾自道:“验栈、验缝也用不上,若是船身无恙、头梢先脱,那便是用钉不当、滥竽充数了。”
一旁的刘老翁面露疑惑,他不曾检过船,也没听说过什么“船身无恙,梢头先脱”,只看她言之凿凿,不由地生出几分信赖。
于是他看向薛俦,几步上前,“不如、由她一试。”
薛俦目光游离,心下忐忑,见黄葭站起来,他连忙道:“慢!”
他上前一步,“此事本是私怨,老夫不敢烦劳姑娘,姑娘还是打你的渔去,不要掺和了。”
黄葭似是看穿了他的心思,给出一个安抚人心的笑容,“老相公莫慌,这船若拖去修缮,花销上,两百两是打不住的。倘若验过后受损,那便由我来修,我不要工费,修补稳在八十两内,左右你也不亏。”
薛俦微微一愣,心中触动。
他原先压根儿没指望这船能修,可若是此人能修好,今后挽回损失也未可知,可若是修不好……
他沉默良久,实在无法定夺。
黄葭一个侧身翻进了船舱,衣袂纷飞,利落干脆。
一行人等在岸上。
太阳未出,晨气清极,江风凉甚。
薛俦听着那船舱里沉闷的声响,越想越后悔,薛大公子坐在石上,目光警惕地盯着那船。
船工们被家丁围着,就地坐了下来,心里打鼓。
良久,终于有了动静。
众人抬眸望去,群山尽黑,波涛起落。
那抹灰色身影恍若混江鱼龙,跃出航船,声音与江风一同拂来,平静异常。
“龙骨三节裂了八处,聚在头龙骨和尾龙骨,桅杆四五节有裂痕,船板三层裂开,栈板之力抱持通船。”
“看了半天就看出这个!”薛大公子忽然来了精神,眸中闪过一抹厉色,“龙骨已断,你既修不了,多收一人的身契也不错。”
船工们面色一沉。
“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是船形制不同。”黄葭望着那艘船,蓦地开口。
薛大公子陡然一愣。
薛俦听不懂这俗语,只皱起眉头,“姑娘是什么意思?”
黄葭没有回答,将鲁班尺从腰间取下,看了眼其上刻画的线条,单手撑地坐到鱼篓旁,手中忽然多了一块木头。
江风吹起灰色衣袂,她一边在木头上凿刻,一边解释:“这船是远洋海船,海船的干舷高于江船,利远行、抗风浪,却不灵便,会通河间江河河宽,沿岸稍曲,磕磕碰碰不多,所以勉强走得便当。”
她轻轻一吹,浅黄色木屑从手下弹落,“老话说,船行走马三分险。海船分水破浪,在于其底尖平,尖底与深吃水相合,航途平远,横向风浪吹袭,也不至于横漂。只是,吃水深,转向就难,船舵受力大,所以海船对舵要求颇高,尖底助于破浪,载重偏小,而江河船大都是尖圆形,以增运力,转向也更为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