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把靴子穿上罢。”李猪儿低声道,“何六娘,我十岁就跟在他身边……你的心情,我都明白。可若是……若是他再活下去,总有一日……你也会明白我的心情。”
离去的时候,李猪儿放下了殿中那面挡风的帷幕。狸奴眼前的世界一时暗了许多,她合上眼,听见宫城里远远近近的乌鸦啼叫。
寒灯短烬,玉漏声稀。
离天亮还有很久很久。
他的女郎的这些遭遇,杨炎当然不得而知。这一日的深夜,他才刚刚赶回家中,还犯了夜禁。幸得杨家在雍县甚有名望,巡街的武候问了他几句,听说他千里奔波,回乡侍疾,便不为难他。
杨炎回到家里时,父亲杨播尚未入睡,正在房里读书。他瘦得几乎脱了相,杨炎一见之下,险些惊叫出声,行了礼,垂头道:“父亲,我回来了。”
那个瞬间,杨炎的心底除了惊痛,竟有一丝淡淡的慰藉。他想,幸好她早早回了洛阳。今日她应当在家里,和她的母亲一处饮酒唱歌罢?那么,他们两人之中,至少有一个人好好过了这个新年……
“路上冷么?”杨播拢紧衣衫,“要不要吃些——”话犹未了,他以袖掩口,咳了好一阵子,吐出两口血。
“父亲!”杨炎哽住了,疾趋上前,一只手抚上父亲的后背。父亲这一副旧日里卓然清挺的身躯,此时似乎只有骨头了,后背上嶙峋的一段段,从他的指尖硌到他的心里。
“不必作儿女态。我叫你回来,也不过是怕我死的时候你不在我身边。杨家世代以孝闻名,不能断在你这里。”
“是。”
“上党那边怎样?”
杨炎拿捏不准父亲问的是什么,答道:“上党南面的高平有天井关之险,不易攻破。叛军来了一回,却又退了,暂未强攻。程将军用兵不及哥舒将军,但也颇有章法。我看,纵使叛军攻入天井关,上党也能守一些时日。”
杨播点头,沉默了片刻,才道:“去睡罢。”
“我……”杨炎张开嘴,又说不下去。
杨播笑了笑,语调平和:“武功山以西,连我们雍县在内,一直未受叛军侵扰,实乃天幸。你就留在家里罢。待我死后,丧期终了之时,这场战事总该完了。到那时,你再出去做官。”
“父亲,不要说这些话……”
“我说了,不要作小儿女态。”杨播摆手,“你与从前真是不一样了。”
他的儿子,变得更柔软了,也更加期盼来日了。
一切都是因为那个女郎,那个笔迹粗陋、不通文墨的,蓝眼睛的胡人女郎。杨播看得出来。但他未置一词,只是叫儿子回房休息。
第99章 (99)至德二载二月十九日 (上)
去年秋天,新帝的车驾离开灵武,抵达彭原郡,在彭原过了冬至和新年。二月初他再次动身,到了扶风,至今已近旬日。而就在这旬日之间,陇右安西、西域的援兵也到了扶风,江淮一带的田租和户调,则运到了离扶风不远的洋州、汉中,足以赡军。新帝一边等待远道而来的军士们休整,一边与臣僚们商议收复两京的策略,却始终难以决断。近两日他越发焦灼,于是索性暂时抛却军务,问近臣道:“这雍县有甚去处?有甚人物?”
近臣回答说开元寺有吴道子、王维二人所作的壁画。至于人物,有一位当年曾为上皇所征辟的处士杨播。
“杨播……这个人我知道。”李亨难抑倦意,伸手揉了揉太阳穴。他侧身,倚在隐囊上:“他家几代人都有孝名,当年上皇征召他为谏议大夫,他弃官回家,奉养父母。请他来这里,就说朕想与他闲谈两句。”
偏巧杨播这几日病状稍有好转,接了中使所传之命,便整饬衣冠,带着杨炎前来面圣。李亨亲自扶起跪地叩拜的杨播,赞叹道:“早就听说上皇十分推重杨卿的品貌器识,如今一见,果然好容姿、好风仪。但杨卿何以消瘦至此?”
杨播敛容道:“旧疾而已。多谢陛下存问。”
“叫朕身边的侍御医为杨卿诊脉。”李亨吩咐宦官。
杨播连忙谢恩。李亨摆了摆手,笑着望向杨炎:“卿家中儿郎亦是韶举清发……当年该是探花使罢?”
“是。”杨炎一笑,“上皇旧日也这样问过臣。广平王亦然。”
李亨微微挑眉。李家的男子确实都爱美人,但李亨却与他的父亲和儿子都不一样。他父亲亲手缔造了一个盛世,他儿子则生长于那个盛世的歌声中花影里。他们从容又骄傲,所以都爱美人,要择美风仪的男子做他们的僚属,美姿貌的女子做他们的妃妾。而他的心一向没有那种余裕。此时此刻,他称赞这对父子的姿容,也不过是比照他父亲的喜好罢了。他喝了两口茶汤,问杨炎:“你既见过上皇,也见过广平,那么……是了,我也见过你。去年八月,在灵武……你是程千里的判官。你去上党之前,在哪里做过事?”
杨炎如实以答。李亨听闻他曾仕于河西、河东两地军幕,立时想到这两日所议之事,问道:“卿才从河东归来不久,想必清楚太行一带的局势。近来臣僚议论平叛之策,朕意犹未决,卿试为朕论之——李辅国,你替朕讲罢。”
杨炎垂首,就听旁边的宦官道:“去年秋天,就有人向陛下进言道:叛军骁将,唯有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几人而已,史思明在幽州,张忠志在常山,安田在关中,只有阿史那承庆在洛阳。故此,若陛下命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口,史思明、张忠志便不敢稍离幽州、常山;再令郭子仪自冯翊渡河逼近潼关,安守忠和田乾真则不敢远离长安。如此,便可以两军絷其四将。然后再在这扶风郡以陛下手中的兵力出击,与李光弼、郭子仪彼此相应,使洛阳那边的叛军救幽州则不能救关中,救关中则无力救幽州,千里往来,疲于奔命。前几日,郭子仪将军在冯翊、河东大胜……”
“因此去年献策的人又劝朕,将安西、西域、陇右的将士全数派往东北,直取叛军巢穴。”李亨已喝完了盏中的茶汤,便插了一句。
“陛下的意思是说,令官军北上灵武,经由大同,从桑干河谷入河北,过妫州、檀州,夺下幽州?”
“是。”李亨没料到自己只说了一句,堂下那个布衣青年便猜出了行军方略,不由得多看了他两眼。“援军新至,锐气正足,而安禄山那边师老兵疲,无法久战。况且援军除了安西、陇右之师,便是回纥胡兵,大多不耐暑热,趁着眼下春气未深,叫他们由灵武大同绕路,与太原的李光弼一北一南,互为掎角,直取幽州,断了叛军的后路,如何?”
“臣以为不可。”杨炎利落道。
“嗯?”
杨炎目视左右:“臣悖妄,请陛下屏退侍者。”
李亨笑了,挥手命余下的宦官和侍女们退出门外,身边仅留李辅国一人:“说罢。”
“敢问陛下,去秋之策可曾奏效?”
杨炎这一问甚是直率,杨播不觉皱眉。李亨瞥见,温声道:“杨卿不必担忧,朕既然特意问他,就不会轻易降罪。李辅国,你叫侍御医来罢。”
杨播谢恩退下,去见医者。李亨顿了顿,对杨炎道:“正月里叛军集结四路,合兵十万攻打太原,为李光弼所败,尹子奇又在睢阳为张巡所败,可见叛军已老之师,士气不足。郭子仪又在冯翊打败了崔乾祐。朕想,这条计策或许当真可行。”
杨炎摇头:“河东和河南的叛军确有师老兵疲之势。但……还请陛下恕罪。臣以为,叛军之师老兵疲,多半是叛军自家的缘故,而不是因为去秋之策起了效用。”
这句话有些尖锐,李亨却不以为忤,示意他继续说。杨炎续道:“所谓以两军牵制叛军四名骁将,使叛军疲于奔命,未必真能如愿。井陉、幽州那边,以史思明的骁勇与谋略,大约可与李光弼将军以一抵一。那么张忠志及其部众岂非来去自由?而关中这里,安禄山确实不曾用力。但叛军大将难道就只剩阿史那承庆一人?尹子奇、蔡希德、崔乾祐皆非易与之辈,安禄山调哪一个过来,我军都不好应付。至于与李光弼将军互为掎角,夺取幽州……以臣之见,实在不易。”
“为甚么?”
“自扶风到大同,有数千里之遥。大同那边,安禄山派了大将高秀岩驻守。我军连月奔驰之后,先要打败高秀岩,再辗转数百里,跨越燕山,始能到达幽州。且不论到时我军士气存余几何,也不论到时扶风兵力尽出,是否有受长安叛军入侵之厄,只说这数千里路,数月奔波,军食该当如何供给?如今我军的粮食衣物,要依靠南方的田租户调罢?数千里转运衣粮,何等艰辛。不如以扶风为后方,先取长安和洛阳,则我军不必远路跋涉,而转运军食军衣亦不为难。请陛下三思。”